作者:
丸山真男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王中江
出版年: 2000-1
页数: 324
定价: 1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前沿
ISBN: 9787108013286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王中江
出版年: 2000-1
页数: 324
定价: 19.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前沿
ISBN: 9787108013286
内容简介 · · · · · ·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同时,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日本学术界,丸山真男的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目录
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代译序) 孙 歌
英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徂徕学
的特质及其同国学的关系
第一节 前言――日本近世儒学的产生
中国历史的停滞性与儒学―日本儒学―日本近世
儒学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探讨日本近世
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朱子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解体
朱子学的结构―朱子学的思维特性―德川初期思
想界中这一特性的表现―朱子学思维方法的全盛
期―宽文至享保时期思潮的急速推移―朱子学思
维方法的解体过程(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具原
益轩)
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两个事例―徂徕学的政治性―方法论―天的概念
―道的本质―道的内容―道的根据―徂徕学中公
私的分化―元禄、享保时期的社会
形势―政治组织改革论
第四节 徂徕学同国学特别是宜长学的联系
徂徕学的普及及其反叛―萱园学派的分化―徂徕
学之后儒学的衰落―国学同徂作徕的否定性联系
―两者在思维方法上的共同性―正面联系的种种
表现―联系总结及国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结束语
注 释
第二章 日本近世政治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作为制度观的对立
第一节 本章的课题
第二节 朱子学与自然秩序思想
第三书 徂徕学的转换
自然秩序逻辑的破坏工作―其政治实践志向
第四节 从“自然”到“制作”推移的历史意义
制作逻辑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的绝对化问题
第五节 昌益和宣长对“制作”逻辑的继承
“制作”逻辑的政治归宿―安藤昌益思想中的“自
然”与“制作’”―本居宣长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第六节 幕末的发展与停滞
近世后半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及其思想界一种种
制度变革论―“制作”立场的理论局限―维新后
两种制度观的对立
注 释
第三章 “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前言――民族及民族主义
第二书 德川封建体制之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早期民族主义的诸形态
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皇攘夷论―它们的历
史局限
注 释
初版后记
择后记
· · · · · · (收起)
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代译序) 孙 歌
英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徂徕学
的特质及其同国学的关系
第一节 前言――日本近世儒学的产生
中国历史的停滞性与儒学―日本儒学―日本近世
儒学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探讨日本近世
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朱子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解体
朱子学的结构―朱子学的思维特性―德川初期思
想界中这一特性的表现―朱子学思维方法的全盛
期―宽文至享保时期思潮的急速推移―朱子学思
维方法的解体过程(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具原
益轩)
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两个事例―徂徕学的政治性―方法论―天的概念
―道的本质―道的内容―道的根据―徂徕学中公
私的分化―元禄、享保时期的社会
形势―政治组织改革论
第四节 徂徕学同国学特别是宜长学的联系
徂徕学的普及及其反叛―萱园学派的分化―徂徕
学之后儒学的衰落―国学同徂作徕的否定性联系
―两者在思维方法上的共同性―正面联系的种种
表现―联系总结及国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结束语
注 释
第二章 日本近世政治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作为制度观的对立
第一节 本章的课题
第二节 朱子学与自然秩序思想
第三书 徂徕学的转换
自然秩序逻辑的破坏工作―其政治实践志向
第四节 从“自然”到“制作”推移的历史意义
制作逻辑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的绝对化问题
第五节 昌益和宣长对“制作”逻辑的继承
“制作”逻辑的政治归宿―安藤昌益思想中的“自
然”与“制作’”―本居宣长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第六节 幕末的发展与停滞
近世后半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及其思想界一种种
制度变革论―“制作”立场的理论局限―维新后
两种制度观的对立
注 释
第三章 “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前言――民族及民族主义
第二书 德川封建体制之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早期民族主义的诸形态
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皇攘夷论―它们的历
史局限
注 释
初版后记
择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谓变化气质,乃宋儒之妄说,责人以不能之事,无理之至矣。气质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变化之物。犹米终是米,豆终为豆。学问只在于修养气质,以成就其所有。如同为米,同为豆,种下灌溉施肥,尽其天性之有而成其实。…故米为世界成米之用,豆为世界成豆之用。…倘如宋儒之说,变化气质,浑然中和,抑欲成上既非米又非豆之物哉!此何益之有?” 在此,徂徕也是从世界的整体性出发来考虑问题的。宋儒和仁斋思想中的现实与目标的关系,在徂徕那里,就被转变为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只有贯穿着特殊性,才能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各依照其天性相异的气质,努力展现其自己的个性就是最好的。人对于特殊性的涵养,徂徕用“移”这个词来表示。他说:“人之性万品,刚柔轻重,迟疾动静,不可得而变矣。然皆以善移为其性。习善则善,习恶则恶。”这就是说,性不可变,但却可以移。由于徂徕使用“变”与“移”这种容易混淆的词,他的说明未必明确。但他的本意是,前者是指气质的质的变化(用上述的例子说,就是变米为豆),而后者则是指气质上量的变化(使米结实丰硕),认为前者为不可能而且有害,只主张后者。这是补充上述的“习善则善,习恶则恶”。从他所说的下面这段话也可明白一“其所谓习善而善,亦谓得其养以成材。譬诸丰年之谷可食焉。习恶而恶,亦谓失其养以不成。譬诸凶岁之秕不可食焉。则何必求变其气质以至圣人哉!”。这样,每个人移其天性气质所获得的长处,徂徕称为“德”。在仁斋那里,与道同视的德,在徂徕那里,又重新像宋儒那样但看法上完全不同—将它和道分离。德是让特殊的、部分的个人参与到普遍的、全体的道中的媒介:“德者得也。谓人各有所得于道也。……性人人殊,故德亦人人殊焉。夫道大矣,自非圣人,安能身合于道之大乎?……盖人性之殊,臂诸草木区以别焉。虽圣人之善教,亦不能强之。故各随其性所近,养以成其德。”这样,同道的普遍性、总括性相比,德就必然是特殊的、个别的。徂徕将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
“现代的选择并不在于‘虚构’的环境与‘真实’的环境之间。人只能生存于各种各样的‘虚构’、各种各样的‘意匠’之间,这是我们的宿命。如果没有对于这种宿命的自觉,那么我们将无从找到磨练在虚构之中进行选择的能力的途径,其结果,无非只剩下两种方向:要么追随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上谁都不变这一表象所示的法则,从而使自己的立场不知不觉地变化;要么成为渗透于自我内部的制度、习惯、人际关系的奴隶。”(原文引自丸山真男《现代的人与政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学术前沿(共7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古典时代疯狂史》《社会学的想象力》《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第4版)》《神话与政治之间》
等
。
喜欢读"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近代天皇观的形成 8.9
-
-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 8.9
-
- 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 8.8
-
- 经济社会的成立:17-18世纪 9.1
-
-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 8.8
-
- 中国经济史研究 9.1
-
- 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 9.2
-
- 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下) 9.0
-
- 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 9.1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权威人格与日本近世的焦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阅读丸山而联想到的题目 “归期君勿问,往来讲尊攘。”安政六年五月十九日东行前,松阴在日记中如此表白自己的心意,考虑到他不久后的结局,从“绝命诗”的惯常思路来检省这首五言不会失当。仅从诗的表层意涵来看,松阴的态度算是相当积极的,对儒者而言,“知其不可而为之”... (展开)
有没有荻生徂徕时刻?或徂徕时刻来没来?
丸山的处女作,三篇论文写作的缘起(1940-1944年)是“暗谷”时代历史意识与危机意识的深层勾连。这一时期狂热的思想背景,丸山已经在英文版作者序中引用总是举报别人干犯国体的井上哲次郎博士自己被举报,以及初版后记中引用精神病学家的“平常我们诊断他们(疯子),非常时期...
(展开)

【转】泽井启一:丸山真男与近世/日本/思想史研究
丸山真男把思想史定位在了"赋予意义的层次",在与西欧社会推进近代化的参照中导入了从社会自身变化的相关关系中来把握思想的成立和展开这一明确的思想史方法论。然而在"近代化论"中,丸山并没有解决在儒教广泛影响的东亚社会中,何以只在德川徂徕学中产生了近代化的契机这一根...
(展开)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徂徕学的特质及同国学的关系》提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文是对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第一篇论文进行纲要式的总结,主要内容援引自丸山原文,个人观点和补充会放在括号中,来自丸山的注释会做出特别标注,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本文主要讨论日本近世初期普遍的思维方法乃至精神态度是如何变化的,那么,把这种思维方法的崩溃... (展开)
从封建的世界观到近代的世界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复旦大学商兆琦 序言 我听一位日本教授讲过:“在日语中,评价、评判和名声的含义有所不同。‘评价好’指专业领域内的认可,‘评判好’指在更广泛的学术界的声誉,而‘名声好’则指在普通读者中也获得赞誉。丸山真男是三者兼得之人。” 丸山生于1914年,卒于1996年,生前是东京...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不错的书,了解日本以及中国当前传统迷失、前路纷... | 来自fox | 2009-10-25 14:14:0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暂无评分 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9.6分 143人读过
-
東京大学出版会 (1983)暂无评分 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书店·学术前沿 (如雨乃可乐)
- 历史研究生参考书 (蚂蚁仓主)
- 国族想像,公私分野【1】 (南池子)
- 东亚文化圈 (乐浪公)
- 豆瓣五星图书【政治学】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2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每天运动半小时 2011-06-08 13:10:20
日本政治思想沿袭关系研究
12 有用 书白 2018-07-10 23:48:49
“对‘超越现代’论和从背后支持它的整体主义思潮具有强烈抵抗意识的知识分子和研究者来说,就有义务在各个领域中,去拥护被当作替罪羊的‘现代’。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在这一理智战线上,就共同站在拥护现代的一侧。”如果把“超克”论置换为种种保守主义思潮,会发现丸山的话竟如此贴合当代中国的语境,该是左右联合起来为“现代”而战的时刻了吧。
1 有用 Ccs.涣 2014-06-17 21:06:02
丸山真男思想上的敌人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1930至1940年代弥漫日本社会的狂傲的民族主义。——渡边浩。不从这一点出发而外在地批评此书,都会失去着力点
2 有用 历史理性 2011-04-06 20:24:26
自然正义与历史
1 有用 桴齋 2014-09-22 00:03:37
分析範疇還需要批判,但材料蠻能激發思考的。原始材料不知道有沒有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