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香港方物志》的文章记述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风物。叶灵凤表示这不是纯粹的科学小品文,也不是文艺散文,而是一种尝试,将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俗学知识,将它们与祖国方面和这有关的种种配合起来,这里面有科学也有传说,用散文随笔的形式写成。
作者简介 · · · · · ·
叶灵凤,1904年生,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二十年代开始以小说为主的写作,是创造社第二期著名作家。曾在上海主编《戈壁》、《幻洲》及《现代小说》等文艺刊物。
1938年,他南来香港,在此定居直到 1975年逝世。期间先后主编《星岛日报》及《立报》文艺副刊。著作转以随笔小品及翻译为主,并从事香港掌故、方物的开创性研究。
叶氏著作甚丰,小说集有《未完成的忏悔录》、《女祸氏的余孽》等;随笔有《天竹》、《白叶杂记》; 翻译有《新俄短篇小说集》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日香港虽然仍旧有不少蚊虫,但就蚊虫本身来说,已经成为强弩之末了。因为在早年的香港,蚊虫曾经是当年那些最初的殖民地开拓者的最大敌人。黄泥涌道的山上是最初被当作理想住宅区的,可是山下水田里所滋生的蚊虫,使得住在那里的人多数直着走进屋去,却要横着被抬出来。后来赶紧将所有的水田和溪流填没(这就是今日跑马地的前身),但是今日快活谷里仍留着岛上最旧的坟场遗迹。赤柱原本是重要的驻军区,可是驻在黄麻角一带的军队的死亡率之高,使得当局赶紧将军营中心从赤柱搬到西环(这就是西营盘这名称的由来),然后又从西环搬到今日的玛丽兵房一带。但是你如到赤柱坟场去看看那些一八五〇年时前后墓碑的题记,墓中人十九是当年驻防赤柱的兵士,就可以知道当年的死亡率之高。而这一切都是香港蚊虫的成绩。 甚至后来修筑水塘,并且已经有了对付疟疾的奎宁,可是无数工人仍成了疟疾的牺牲者。据说当年香港人有一种荒唐的迷信,认为吃了奎宁便会断种不能生子,因此,患疟疾的建筑水塘的泥工和石工,宁可捱着等死,也不肯吃老番的“发冷丸”。后来听说由一位姓马的医生,想出了折衷办法,将奎宁粉搀和饭焦,搓成中式的药丸,骗他们说是中国药材制炼的药丸,他们才肯服用。这才遏止了疟疾的猖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香港春天多雾,又多南风。南风一起,天气就“回南”,这时就潮湿得令人浑身不舒服。有时天空又降下浓雾,白茫茫的一片,似烟似雨,不仅模糊了视线,就是呼吸好像也被阻塞了似的。这是沿海一带春天常有的天气,海滨渔民称这种天气为“落蚬天”,因为他们相信海边所产的蚬,乃是在雾中从天空降下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香港史系列 (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
《香岛沧桑录》,《张保仔的传说和真相》,《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录》,
喜欢读"香港方物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香港方物志"的人也喜欢 · · · · · ·
香港方物志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香港方物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透过世间万物,窥见一点世界的温柔
作为一个曾经的园林专业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差的不行,但是观察绿植的敏锐度还是有的。走在街上,心虽然放空了,眼睛却没闲着,道路两边的行道树是杜仲,围合空间的绿篱是小叶黄杨;掉毛的是杨树,巨贵的是银杏…… 我既没有仔细观察过他们,也没有对他们的树形、花实产生过任何...
(展开)

不仅要读,还要带着去香港读
假期去了一次香港。 见了朋友伍小姐和她的先生,伍小姐翻译过两本艺术类的书,我这些年几次来香港都与她碰过面,这次说起她翻译的十四世纪欧洲艺术史,他们说去年带这本书一起去了意大利,按照书上的内容,一路找一路看,只看十四世纪。她的先生说,这才是有效的读书方法,并...
(展开)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地方志一类的随笔,想要写好不太容易,首先作者的知识面要很广,民俗风俗文史掌故自不必说,还得有点博物方面的积累。其次,对美有独特敏锐的触觉。再就是趣味性了,这往往是这类文章的要害所在——知识容易有,趣味则往往是天生的, 就算能培养,也得从小钟鸣鼎食耳濡目染的灌...
(展开)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商务出的这一版的确是所有出过的版本里内容最丰富、配图最全面的一版,我在读的过程中乐趣多多,回忆满满。作者于一九三八年移居香港,在长达四十年的客居生涯里,一直从事写作和编辑工作。叶先生不是单纯对香港本土物种和风俗进行介绍,而是立足于严谨的自然科学知识,用优雅...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商务印书馆 (2017)8.5分 186人读过
-
每满100-30
-
香港中華書局 (2011)8.3分 32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5)8.2分 2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香港方物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锅炖苹果 2015-12-19 22:30:55
一本可以随便翻翻的百科,虽说趣味性不强,但重在学识和见解。
0 有用 观北冥 2016-02-23 16:33:56
听说这套叶先生港志已经十余年,终于收齐读到。
0 有用 小瑶 2020-02-06 11:22:26
文人写博物,写四时风物也从古代的典籍和掌故中寻找支持,轻松好读。对写各种小鸟的部分不是很感兴趣,植物写的很好,可能因为见的太少了。学校图书馆旁边的行道树里面,混进了一棵开白色小花的灌木,每次路过都用力的闻,原来是含笑,“热带熟透的甜香蕉味”。但是还是不能分辨在小巴上看到的红色花,到底是凌霄,炮仗花还是野火花,雪厂街和冰块供应的历史很有意思,海星居然会吃生蚝。
1 有用 吃完饼干要刷牙 2014-01-07 23:58:47
叶灵凤的闲情逸致翻来挺好,年轻时没学好冰心,愤青时没学得泼辣,去国拍桌拈芝麻做了个好文青,低头致敬哈哈哈哈。
0 有用 阿BU空 2019-04-19 11:06:00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知道了香港名字的由来,才发现原来以前东莞有“莞香”。小小的香港动植物物种如此丰富,且香港在很早以前对动植物的保护法令就相对的健全。因为是岭南人,对里面很多动植物名称也是分在熟悉,什么饭铲头、荔枝蝉、青皮竹…………
0 有用 燈燈燈燈 2021-08-23 12:43:53
能在秋日里喝着茶读这种地方博物小集着实快乐,况且还是描述hk的,更平添一份喜爱和亲切。自以为这本集子是一套四集里最轻松惬意的,无论是夜雨剪春韭还是呢喃双飞燕都有趣又可爱,让人不禁想起读汪曾祺时的快活来。
0 有用 Celia 2021-05-15 16:27:09
挺有趣的,可能是我很久没有读这类型的书了。除了介绍香港本土的动植物以及一些人文风俗外,更令我惊奇的是读完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的渺小、万物的独有生存法则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全球化,香港或者说沿海地区的经贸发展也离不开这个地球上的其他地区的推动(舶来品、外来动植物更不要说政经等政策以及技术)。另,作为在内陆长大的人,真的好喜欢大海好喜欢好喜欢。我要去看海!
0 有用 林间漏月 2021-04-01 17:26:40
很喜欢,短小精悍,读感五星,主要时间基本在二十世纪中叶左右,现实意义不强,搞同人的时候可以当参考,叶生语言我好喜 最好玩的还是学了一点香港本土的说法,譬如雪
0 有用 反人性乌托邦 2020-04-27 23:55:54
利用一周的碎片时间读完今年的第十本书。开启了我对博物学的渴望和追求,最感兴趣是关于动物和美食的文章。
0 有用 rjx 2020-04-01 19:30:13
看到了果子狸和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