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鲁迅的作品不是畅销书,是常销书,能够这么被出版的中国作家并不多。对于那些求生存而不苟活的人,想庄严的工作的人,鲁迅能够激发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力的能源,无论你领会多少或深浅如何。
作者简介 · · · · · ·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向山顶,但巨石在到达顶峰的瞬间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去^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加缪:《西西弗的神话》) 另一个困顿倔强、眼光阴沉的过客永恒地走着通往坟墓的道路;他孤身一人,独自承载着精神的创伤和肉体的痛苦;他无法停息,因为无穷无尽的前面有声音在催促他,叫唤他,使他息不下……〈鲁迅:《过客》〉 这种无休止地"走"向无尽苦难的历程震撼着我的心灵:那沉重的旅程不是由希望支撑,主人公完全洞悉自己无可逃遁的痛苦和劫难,但恰恰是这种对"绝望"的洞悉和反抗使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西西弗与过客永远行进,在绝望的反抗中创造了生命的意义。 "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一个无法拒斥的声音在荒原旷野中游荡,那沉重的喘息像 是来自永恒的沉默的宇宙,又好像来自人的深不可测的心底!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题辞 -
他的精神结构中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于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民族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鲁迅以他全部的人格承担了20世纪中国面临的无比复杂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反抗绝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看到《杯中窥人》里的那个自己
> 更多书评 9篇
-
1.鲁迅的“鬼”世界 2.竹内好《鲁迅》 :“永远革命” 3.知识分子 4.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图境和抉择的艰难。 5.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对于这种理想的困惑 以《野草》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氛国有着内在的呼应,与鲁迅早年即已形成的大体论哲学的内在思维逻辑存在深刻的联系。 6.鲁迅则始终是在现实的战斗中抚摸自己灵魂的孤独,从而把现实的不能接受的黑...
2022-01-15 19:52:55
1.鲁迅的“鬼”世界 2.竹内好《鲁迅》 :“永远革命” 3.知识分子 4.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图境和抉择的艰难。 5.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对于这种理想的困惑 以《野草》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氛国有着内在的呼应,与鲁迅早年即已形成的大体论哲学的内在思维逻辑存在深刻的联系。 6.鲁迅则始终是在现实的战斗中抚摸自己灵魂的孤独,从而把现实的不能接受的黑暗与个体生存的悲观交织起来,“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绝望”是真实的,对“绝望”的反抗作为一种生存态度赋予了孤独的、荒诞的个体以意义。因此,构成鲁迅人生哲学特点的,不是“绝望”, i 而是对“绝望”的反抗,这种“反抗”不是对“希望”的肯定,而是个体的自由选择 7.在鲁迅对陀氏的阐述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把自己当作道德法则进行审判的“罪”的自觉。这种以“自审”为其特征的精神现象贯穿于鲁迅的一生,又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8.在鲁迅的精神中便构成了悖论式的趋向.即以新的,现代的眼光观察传统文化与现实秩序,又把自已放人传统文化与现实秩序的范畴加以分析,从而鲁迅世界形成了两大悖论式的 i 题:批判ま题与自知主题 魯迅强调的始终是那种不畏失败、永远进击的永远的革命者。对于这些永远的革命者个人而言,他们无可逃脱地陷于孤独与绝望的反抗,但正是这种孤独与绝望的反抗使他们在无尽的痛苦中超越了“革新一保持 复古”的历史性重复与轮回。 9.“中间物” 10.很明显,同样地呈现出历史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早期思想更接近于拜伦、易卜生等作家笔下的孤立的斗士,狐独感和寂寞感来自对自我与社会的分离并高于社会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先觉者的优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20年代鲁迅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却更多地来自意识到自身与历史、社会、传统的割不断的深刻联系,即意识到在理论上与社会传统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即如狂人所谓“有了四下年吃人履历的我”的自省)和由此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 11.把历史看成是无穷发展的锁链,把自我看作是这个锁链上的一个环,这种观念的着眼点显然是未来和发展,因而对自我的否定和悲观之中蕴含着的是对新时代的渴望和对人类发展必然性的乐观主义认识。无论就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对自我的认识,“中间物”意识的产生都是鲁迅思想的一种深化和前进。 12.《孤独者》“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结构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和象征意义,“以送殓始”意味着祖母的死并非一个生命的终结,而是以“死”为起点的…个旅程的开始。 13.生者与生者的隔膜映村着生者与死者的联系,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决定着生者与生者的隔膜一孤独者的全部心理内涵都隐裁在这联系与隔膜的两极之中。 14.在这里,“以送殓终”同样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的开始。历史,就这样一环会环地无穷演进着。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也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崇高和含义深刻的象征境地”,在那一临幅具实、客观、从暗、冷伊的平几的生活囲面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湍急、深沉、执著的诗意的潛流,那是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对生活和命运的哲学体验,对人民群众社会自觉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革命的渴望,对于“老中国儿女”的含泪的批判 15.缄默 吃人 荒原 意象 1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7.这里表达的恰恰不是如许多评论所说的对“希望”的肯定,相反,正是对“希望”的否定,对“绝望”的反抗,而超然于这两种主观感觉之上的则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形式﹣“走”,作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走”表达的只能是实践人生的方式,同时也是面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倘若不这样理解,而把这段描写理解为对“希望”的抽象肯定,不膏是把鲁迅一再证实了的现实的严酷转换为毫无客观依据的轻率的乐观。
回应 2022-01-15 19:52:55 -
他的精神结构中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于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民族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鲁迅以他全部的人格承担了20世纪中国面临的无比复杂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 生活与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世界的内在矛盾性,心灵深处的绝望和虚无,远远逝去的不可捉摸...
2020-11-10 19:19:48
他的精神结构中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于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民族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鲁迅以他全部的人格承担了20世纪中国面临的无比复杂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 引自第31页 生活与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世界的内在矛盾性,心灵深处的绝望和虚无,远远逝去的不可捉摸的青春,无常女吊的神秘的魅力……这一切都没有销蚀他追求真理的勇气;相反地,有些却成为鼓舞他“反抗绝望”的动力。 引自第32页 对自我分裂的理解在理性上形成了一种在自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中间物”意识,这种意识通过把自己“还原”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普通的过渡性人物,从而建立起一种把握和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中间物”标示的不是调和、折中,而是并存与斗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价值,经验与判断,启蒙与超越启蒙…… 引自第32页 我们发现了鲁迅的复杂性,也发现了时代的复杂性。 引自第36页 回应 2020-11-10 19:19:48
-
1.鲁迅的“鬼”世界 2.竹内好《鲁迅》 :“永远革命” 3.知识分子 4.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图境和抉择的艰难。 5.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对于这种理想的困惑 以《野草》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氛国有着内在的呼应,与鲁迅早年即已形成的大体论哲学的内在思维逻辑存在深刻的联系。 6.鲁迅则始终是在现实的战斗中抚摸自己灵魂的孤独,从而把现实的不能接受的黑...
2022-01-15 19:52:55
1.鲁迅的“鬼”世界 2.竹内好《鲁迅》 :“永远革命” 3.知识分子 4.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图境和抉择的艰难。 5.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对于这种理想的困惑 以《野草》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氛国有着内在的呼应,与鲁迅早年即已形成的大体论哲学的内在思维逻辑存在深刻的联系。 6.鲁迅则始终是在现实的战斗中抚摸自己灵魂的孤独,从而把现实的不能接受的黑暗与个体生存的悲观交织起来,“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绝望”是真实的,对“绝望”的反抗作为一种生存态度赋予了孤独的、荒诞的个体以意义。因此,构成鲁迅人生哲学特点的,不是“绝望”, i 而是对“绝望”的反抗,这种“反抗”不是对“希望”的肯定,而是个体的自由选择 7.在鲁迅对陀氏的阐述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把自己当作道德法则进行审判的“罪”的自觉。这种以“自审”为其特征的精神现象贯穿于鲁迅的一生,又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8.在鲁迅的精神中便构成了悖论式的趋向.即以新的,现代的眼光观察传统文化与现实秩序,又把自已放人传统文化与现实秩序的范畴加以分析,从而鲁迅世界形成了两大悖论式的 i 题:批判ま题与自知主题 魯迅强调的始终是那种不畏失败、永远进击的永远的革命者。对于这些永远的革命者个人而言,他们无可逃脱地陷于孤独与绝望的反抗,但正是这种孤独与绝望的反抗使他们在无尽的痛苦中超越了“革新一保持 复古”的历史性重复与轮回。 9.“中间物” 10.很明显,同样地呈现出历史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早期思想更接近于拜伦、易卜生等作家笔下的孤立的斗士,狐独感和寂寞感来自对自我与社会的分离并高于社会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先觉者的优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20年代鲁迅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却更多地来自意识到自身与历史、社会、传统的割不断的深刻联系,即意识到在理论上与社会传统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即如狂人所谓“有了四下年吃人履历的我”的自省)和由此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 11.把历史看成是无穷发展的锁链,把自我看作是这个锁链上的一个环,这种观念的着眼点显然是未来和发展,因而对自我的否定和悲观之中蕴含着的是对新时代的渴望和对人类发展必然性的乐观主义认识。无论就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对自我的认识,“中间物”意识的产生都是鲁迅思想的一种深化和前进。 12.《孤独者》“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结构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和象征意义,“以送殓始”意味着祖母的死并非一个生命的终结,而是以“死”为起点的…个旅程的开始。 13.生者与生者的隔膜映村着生者与死者的联系,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决定着生者与生者的隔膜一孤独者的全部心理内涵都隐裁在这联系与隔膜的两极之中。 14.在这里,“以送殓终”同样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的开始。历史,就这样一环会环地无穷演进着。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也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崇高和含义深刻的象征境地”,在那一临幅具实、客观、从暗、冷伊的平几的生活囲面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湍急、深沉、执著的诗意的潛流,那是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对生活和命运的哲学体验,对人民群众社会自觉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革命的渴望,对于“老中国儿女”的含泪的批判 15.缄默 吃人 荒原 意象 1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7.这里表达的恰恰不是如许多评论所说的对“希望”的肯定,相反,正是对“希望”的否定,对“绝望”的反抗,而超然于这两种主观感觉之上的则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形式﹣“走”,作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走”表达的只能是实践人生的方式,同时也是面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倘若不这样理解,而把这段描写理解为对“希望”的抽象肯定,不膏是把鲁迅一再证实了的现实的严酷转换为毫无客观依据的轻率的乐观。
回应 2022-01-15 19:52:55
-
1.鲁迅的“鬼”世界 2.竹内好《鲁迅》 :“永远革命” 3.知识分子 4.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图境和抉择的艰难。 5.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对于这种理想的困惑 以《野草》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氛国有着内在的呼应,与鲁迅早年即已形成的大体论哲学的内在思维逻辑存在深刻的联系。 6.鲁迅则始终是在现实的战斗中抚摸自己灵魂的孤独,从而把现实的不能接受的黑...
2022-01-15 19:52:55
1.鲁迅的“鬼”世界 2.竹内好《鲁迅》 :“永远革命” 3.知识分子 4.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图境和抉择的艰难。 5.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代表了所处时代的理想,却又表达了对于这种理想的困惑 以《野草》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反现代氛国有着内在的呼应,与鲁迅早年即已形成的大体论哲学的内在思维逻辑存在深刻的联系。 6.鲁迅则始终是在现实的战斗中抚摸自己灵魂的孤独,从而把现实的不能接受的黑暗与个体生存的悲观交织起来,“觉得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绝望”是真实的,对“绝望”的反抗作为一种生存态度赋予了孤独的、荒诞的个体以意义。因此,构成鲁迅人生哲学特点的,不是“绝望”, i 而是对“绝望”的反抗,这种“反抗”不是对“希望”的肯定,而是个体的自由选择 7.在鲁迅对陀氏的阐述中,我们发现了一种把自己当作道德法则进行审判的“罪”的自觉。这种以“自审”为其特征的精神现象贯穿于鲁迅的一生,又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8.在鲁迅的精神中便构成了悖论式的趋向.即以新的,现代的眼光观察传统文化与现实秩序,又把自已放人传统文化与现实秩序的范畴加以分析,从而鲁迅世界形成了两大悖论式的 i 题:批判ま题与自知主题 魯迅强调的始终是那种不畏失败、永远进击的永远的革命者。对于这些永远的革命者个人而言,他们无可逃脱地陷于孤独与绝望的反抗,但正是这种孤独与绝望的反抗使他们在无尽的痛苦中超越了“革新一保持 复古”的历史性重复与轮回。 9.“中间物” 10.很明显,同样地呈现出历史的孤独感和寂寞感:早期思想更接近于拜伦、易卜生等作家笔下的孤立的斗士,狐独感和寂寞感来自对自我与社会的分离并高于社会的自我意识,充满着先觉者的优越感和改造世界的激情:而20年代鲁迅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却更多地来自意识到自身与历史、社会、传统的割不断的深刻联系,即意识到在理论上与社会传统对立的自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从而浸透着一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负罪感”《即如狂人所谓“有了四下年吃人履历的我”的自省)和由此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 11.把历史看成是无穷发展的锁链,把自我看作是这个锁链上的一个环,这种观念的着眼点显然是未来和发展,因而对自我的否定和悲观之中蕴含着的是对新时代的渴望和对人类发展必然性的乐观主义认识。无论就对社会的认识还是对自我的认识,“中间物”意识的产生都是鲁迅思想的一种深化和前进。 12.《孤独者》“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的结构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意味和象征意义,“以送殓始”意味着祖母的死并非一个生命的终结,而是以“死”为起点的…个旅程的开始。 13.生者与生者的隔膜映村着生者与死者的联系,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决定着生者与生者的隔膜一孤独者的全部心理内涵都隐裁在这联系与隔膜的两极之中。 14.在这里,“以送殓终”同样不是一个结局,而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的开始。历史,就这样一环会环地无穷演进着。 鲁迅的《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也达到这样“一种精神崇高和含义深刻的象征境地”,在那一临幅具实、客观、从暗、冷伊的平几的生活囲面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湍急、深沉、执著的诗意的潛流,那是鲁迅作为历史“中间物”对生活和命运的哲学体验,对人民群众社会自觉和随之而来的社会革命的渴望,对于“老中国儿女”的含泪的批判 15.缄默 吃人 荒原 意象 1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7.这里表达的恰恰不是如许多评论所说的对“希望”的肯定,相反,正是对“希望”的否定,对“绝望”的反抗,而超然于这两种主观感觉之上的则是一种真实的生命形式﹣“走”,作为一种现实的行为,“走”表达的只能是实践人生的方式,同时也是面对现实的执着态度。倘若不这样理解,而把这段描写理解为对“希望”的抽象肯定,不膏是把鲁迅一再证实了的现实的严酷转换为毫无客观依据的轻率的乐观。
回应 2022-01-15 19:52:55 -
他的精神结构中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于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民族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鲁迅以他全部的人格承担了20世纪中国面临的无比复杂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 生活与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世界的内在矛盾性,心灵深处的绝望和虚无,远远逝去的不可捉摸...
2020-11-10 19:19:48
他的精神结构中充满了悖论:他否定了希望,但也否定了绝望;他相信历史的进步,又相信历史的“循环”;他献身于民族的解放,又诅咒这样的民族灭亡;他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又无情地否定了旧生活的批判者——自我;……鲁迅以他全部的人格承担了20世纪中国面临的无比复杂的问题,他以自身的复杂性证明了中国和世界的当代困境和抉择的艰难。 引自第31页 生活与世界的复杂性,把握世界的内在矛盾性,心灵深处的绝望和虚无,远远逝去的不可捉摸的青春,无常女吊的神秘的魅力……这一切都没有销蚀他追求真理的勇气;相反地,有些却成为鼓舞他“反抗绝望”的动力。 引自第32页 对自我分裂的理解在理性上形成了一种在自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中间物”意识,这种意识通过把自己“还原”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普通的过渡性人物,从而建立起一种把握和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中间物”标示的不是调和、折中,而是并存与斗争: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历史与价值,经验与判断,启蒙与超越启蒙…… 引自第32页 我们发现了鲁迅的复杂性,也发现了时代的复杂性。 引自第36页 回应 2020-11-10 19:19:4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5分 741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8.4分 42人读过
-
久大文化 (199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梁上学问 (菲利普)
- 《鲁迅精读》参考书目 (要乐一世)
- 鲁迅研究的视野 (丁萌)
- 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Kogorou)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梁离)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反抗绝望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12ddmm 2008-12-17 18:48:52
绝望被绝望反抗着
0 有用 姚言家 2011-09-11 11:15:28
其实有几个比较精辟的论点,但说理太不清澈
0 有用 萨芒 2008-12-08 18:08:35
还得再看一遍
0 有用 沐风庄主 2009-03-24 12:22:03
鲁迅研究
1 有用 フ 2012-12-23 15:16:05
作为一个历史中间物,鲁迅自己的历时性在这本书中却是缺席的。汪晖对'历史中间物'的发挥让人想到萨特对'mediation'的讨论。不知道有没有用譬如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鲁迅的?
0 有用 身藏利刃 2022-06-22 16:52:37
读时多有对镜反观之意
0 有用 北区汤普僧 2022-05-09 12:40:22
好不顺畅的文字风格😿
0 有用 黑梨厄荚巴鹿思 2022-05-03 00:28:46
汪晖老师的表达太难读懂了啊(*꒦ິ⌓꒦ີ)
0 有用 语冰 2022-03-24 21:55:22
重读。
0 有用 崔智皓本崔 2022-01-23 19:13:46
19年读,把一个题目做复杂,再回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