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山巨匠,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学术著作、自然科学著作、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和木刻版画的研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目录 · · · · · ·
一九二五年
咬文嚼字
青年必读书
忽然想到
通讯
论辩的魂灵
牺牲谟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忽然想到
杂感
北京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
“普壁”之后
并非闲话
我的“籍”和“系”
咬文嚼字
忽然想到
补白
答KS君
“碰壁”之余
并非闲话(二)
十四年“的读经”
评心雕龙
这个与那个
并非闲话
我观北大
碎话
“公理”的把戏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后记
· · · · · · (收起)
咬文嚼字
青年必读书
忽然想到
通讯
论辩的魂灵
牺牲谟
战士和苍蝇
夏三虫
忽然想到
杂感
北京导师
长城
忽然想到
“普壁”之后
并非闲话
我的“籍”和“系”
咬文嚼字
忽然想到
补白
答KS君
“碰壁”之余
并非闲话(二)
十四年“的读经”
评心雕龙
这个与那个
并非闲话
我观北大
碎话
“公理”的把戏
这回是“多数”的把戏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征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或者凭官力,所以孤独的精神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却往往反为这“所为”而灭亡。到这样,他们这才安心了。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单身銮站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然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屈求全,于出行之事就那么求全责备?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7页 -
讲话和写文章,似乎都是失败者的征象。正在和运命恶战的人,顾不到这些;真有实力的胜利者也多不做声。譬如鹰攫兔子,叫喊的是兔子不是鹰;猫捕老鼠,啼呼的是老鼠不是猫……。又好像楚霸王〔3〕……追奔逐北的时候,他并不说什么;等到摆出诗人面孔,饮酒唱歌,那已经是兵败势穷,死日临头了。最近像吴佩孚〔4〕名士的“登彼西山,赋彼其诗”,齐燮元〔5〕先生的“放下枪枝,拿起笔干”,更是明显的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后记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鲁迅全集(单行本)(共22册),
这套丛书还有
《准风月谈》《而已集》《集外集》《坟》《集外集拾遗补编》
等
。
华盖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中国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为什么被称为“国民之母之母之婆”?
《华盖集》共有杂文三十一篇,有近一半都跟北女师大有关,是跟杨荫榆、陈西滢、章士钊等人的笔战。 所以说,不知道北女师大学潮,就几乎看不懂《华盖集》。 杨荫榆,是杨绛的姑母,年轻时反对包办婚姻,毅然决然从夫家那逃出来,并断绝关系,继续读书。她曾两次出国留学,先到...
(展开)


反“导师”的导师——从“青年必读书”事件中的鲁迅谈起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鲁迅《导师》,1925年5月 1925年,《京报》副刊编辑孙伏园于新年来临之际,向“海内外名流学者”征求十本“青年必读书”的书单,往后的两个月内,包括...
(展开)

流感期间适合读鲁迅(摘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因此曾编印《莽原周刊》,作为发言之地,可惜来说话的竟很少。 现在是一年的尽头的深夜,深得这夜将尽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经耗费在写这些无聊的东西中,而我所获得的,乃是我自己... (展开)
人的悲欢并不想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记2019年4月7日读书会 施: 这三本杂文创作于鲁迅思想转变很大的时期。是其杂文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列必读书的难处:青年和一定难以界定。 从注重思想启蒙到注重革命的实践性,是他思想的第一次转变。 国民性: 第一是从看客来看。在杂文中以说理的形式展现。 第二,赤化。 第三,... (展开)> 更多书评 3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9.0分 1409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9.3分 11160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8.6分 246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3)8.7分 39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鲁迅全集(单行本)·人民文学版 (nani❗💛💙)
- 读过不止一遍的书 (灰鸽)
- 我所有的书——2 (蝌蚪往人)
- 我的存书 (精力善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华盖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AX0011 2019-11-09 17:21:09
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内所作的杂文汇编,“知人间颇深,颇广;其言说愈高,愈大”。《青年必读书》中:“要少,竟不看中国书”在当今依旧值得玩味;《忽然想到》中“演一出轮回把戏”很遗憾亦被预言;《苍蝇与战士》盖棺定论的使我落泪;《杂感》里勇者与怯者好像依旧在舞台中央;《导师》一篇在写论文之际,常在脑中浮现;《最先与最后》的末段也希望能与自己共勉。虽然后半本书多的是“笔仗”,但也显现迅翁的真面目,远不似教科书... 鲁迅先生一九二五年内所作的杂文汇编,“知人间颇深,颇广;其言说愈高,愈大”。《青年必读书》中:“要少,竟不看中国书”在当今依旧值得玩味;《忽然想到》中“演一出轮回把戏”很遗憾亦被预言;《苍蝇与战士》盖棺定论的使我落泪;《杂感》里勇者与怯者好像依旧在舞台中央;《导师》一篇在写论文之际,常在脑中浮现;《最先与最后》的末段也希望能与自己共勉。虽然后半本书多的是“笔仗”,但也显现迅翁的真面目,远不似教科书般单调,实是让我悔读晚矣…… (展开)
0 有用 悉达多 2016-05-16 19:42:00
心疼98年的书还这么新……鲁迅总是那么地一针见血
0 有用 sasakid 2017-09-22 11:25:00
这部集子大半在讲女师大学潮的事情。略有些失望,感觉大部分文章太琐碎了一点。不过也有《苍蝇与战士》《这个与那个》
0 有用 筱堂 2018-01-04 17:13:08
多谈女师大学潮事。有时好像陷入一种深而刻的偏执。十八年元月四日阅讫于长沙,天气湿冷,感冒未愈。
0 有用 tengyinhui 2018-01-31 19:37:23
1.22-31 109
0 有用 F Khazar. 2023-02-19 22:54:03 河南
这二十来篇杂文都是极锋利的,它刺向的靶子,似乎太过具体,甚至有些琐碎,就是一件件当时不公的时事。但仔细的读下来,能感到字句里有股喷薄的火,它在与一件件不公的搏斗中,烧毁着一切陈腐和愚昧。 虽然直到一百年后还没有烧完,可是一百年来,这团喷薄的火,从来都没有熄灭。
0 有用 浮尘 2022-11-10 22:48:35 上海
@2015-01-25 09:53:22 @2022-04-12 20:22:36
0 有用 浮尘 2022-04-12 20:22:36
@2015-01-25 09:53:22
0 有用 大风起 2021-10-02 13:35:18
在这个人人说话无人听,或者“这个孩子……哈哈哈”的年代,尤其感到鲁迅之珍贵。
0 有用 Renee 2021-06-26 14:56:47
完全get到鲁迅了。义务教育里面的朝花夕拾这类散文,完全不能代表鲁迅的风格。真正的鲁迅是“中国人人意图生存,而太悲怯,结果就得死亡”,是反对溺女:“并以施之男孩,可以减少许多单会消耗食量的废料”,是进步、犀利、毒辣,而不应是那个三味书屋刻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