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国]
亚当·斯密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译者: 郭大力 / 王亚南
出版年: 1972-12
页数: 383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
ISBN: 9787100005005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译者: 郭大力 / 王亚南
出版年: 1972-12
页数: 383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
ISBN: 9787100005005
内容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公认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它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作的过程做了比较系统、清晰的描述。该书对英国资本主义,乃至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1723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到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1776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1790年,亚当·斯密在克科底去逝。他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目录 · · · · · ·
序论及全书设计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生产物这二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顺便谈谈前四世纪银价的变动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怀疑银价仍在继续跌落的根据 社会进步对三种原生产物的不同影响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关于银价变动的结论 改良的进展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序论及全书设计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分工的原由 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或其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工资与利润随劳动与资本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第一节 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 第二节 起因于欧洲政策的不均等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土地生产物 第三节 论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与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生产物这二者价值比例的变动 顺便谈谈前四世纪银价的变动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金银价值比例的变动 怀疑银价仍在继续跌落的根据 社会进步对三种原生产物的不同影响 第一类 第二类 第三类 关于银价变动的结论 改良的进展对于制造品真实价格的影响 本章的结论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 序论 第一章 论资财的划分 第二章 论作为社会总资财的一部门或作为维持国民资本的费用的货币 第三章 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资财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第三篇 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一章 论财富的自然的发展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农业在欧洲旧状态下所受到的阻抑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崩溃后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农村为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及制造业原材料,城市则向农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制成品,以偿还农村的这一供应。 比起农村居民试着自己生产制成品,若他们从城市购买,可以付出较少的劳动而能得到更多制成品。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即超过维持耕种者生存的东西---提供市场,正式在这个市场中,乡村居民用剩余产品来交换到自己需要的其他东西。城市居民的人数越多,收入越大,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就越是有利于大多数人。 按照事物发展的本性,生存优先于便利和奢华,所以,促进前者的产业,亦必优先于促进后者的产业。提供生活资料的农村的耕种和改良,必然先于只提供便利品和奢侈品的城市的发展。只有农村有了剩余产品,换言之,超过维持耕种着生存的部分,城市才能获得其生活资料,所以,城市只能随着农村剩余产品的增加而发展。 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本去耕种他的所有土地,完完全全制造它的全部天然产物,那么,由外国资本来输出天然产物甚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以便这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可以投入最有用的目的中去。 因此,根据事物的自然进程,每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其大部分资本首先应当投入农业,然后投入制造业,最后才投入对外贸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财富的自然增长过程 -
一般人认为,分工最完全的制造业,乃是一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不重要制造业的分工,实际上并不比重要制造业的分工更为周密。但是,目的在于供给少数人小量需要的不重要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动者人数,必然不多,而从事各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合在同一工厂内,使观察者能一览无遗。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在进步的社会中,农民一般只是农民,制造者只是制造者。而且,生产一种完全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也往往分由许多劳动者担任。 贫国的耕作,尽管不及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品质优良及售价低廉方面,却能在相当程度上与富国竞争。但是,贫国在制造业上不能和富国竞争;至少在富国土壤气候位置适宜于这类制造业的场合,贫国不能和富国竞争。 有了分工,同数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其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他是在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可说是自然会养成的,甚而可说必然会养成的。这种种习惯,使农村劳动者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哲学家或思想家的任务,不在于制造任何实物,而在于观察一切事物,所只他们常常能够结合利用各种完全没有关系而且极不类似的物力。 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层人民的那种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第一章 论分工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经济(共197册),
这套丛书还有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政治经济学概论》《福利经济学评述》《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纯粹经济学要义》
等
。
喜欢读"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经济分析史(第三卷) 9.1
-
- 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第一卷) 8.0
-
- 制度经济学(上册) 7.7
-
-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8.5
-
- 经济史理论 8.2
-
- 现代经济学主要流派 9.2
-
- 现代宏观经济学 9.3
-
- 政治经济学概论 8.6
-
- 论法的精神(下) 9.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0 条 )





论坛 · · · · · ·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提到本书 | 来自紫邪 | 2024-03-19 08:12:44 | |
手上有国富论的朋友请进,有原版最好 | 来自如是散人 | 4 回应 | 2023-03-24 00:51:48 |
同为郭大力和王亚楠的译本,到底是1931年版好还是1... | 来自reamon | 3 回应 | 2023-03-24 00:50:35 |
研究经济史的必备之书 | 来自秋日思雨 | 2010-08-02 15:48:00 | |
改订译本序言 | 来自尿豁齿钢镚的猫 | 1 回应 | 2009-03-18 15:48:5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6 )
-
华夏出版社 (2005)9.0分 21123人读过
-
Bantam Classics (2003)9.1分 202人读过
-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8.7分 1330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9.3分 90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评分>9的书(100人以上) (阿獠)
- 我是如何学习经济学的 (将死之人)
- 梁小民<<读经济学书>>的推荐(61)(2010.12.14) (絮佩维埃尔)
- 商务汉译 (张遂州)
- 某位老师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开列的100本必读书单 (Lump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0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葑廬 2013-07-09 23:42:39
大学里要开经济学通识课的话,这本书是最好的教材。
0 有用 莱茵哈特 2008-06-28 14:37:59
学金融的必看这本书
0 有用 A。 2012-11-24 17:01:37
【比较政治经济学】This book is killing me!
1 有用 蓬山远 2011-08-30 10:57:43
逻辑不是很清晰啊
0 有用 Larene 2017-07-06 19:55:19
很久很久以前……还是改成读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