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一书是赵朴初先生一生对佛学进行研究的总结之作。书中对佛教的创立及创始人作了历史的而不是神话的阐述,对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典籍的形成,僧团和戒律作了精辟的介绍。对于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尤其是人间佛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对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入的论述与分析。朴老用答问的方式实际上回答了佛教二千五百年来(大体上)所涉及到的问题,言简易赅,态度公允。因此《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可以说是朴老提出的佛学大纲,对于一般人想了解佛教将起一个正确导入的作用,对学者研究佛教与佛学将起到启发思路,找到切入点的作用,对中外人士想了解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的全貌提供了全方位的素材。\n 《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体现了朴老对佛学严肃的态度,对佛教正信的立场,因而与迷信、假信、伪信划清界线。\n 在人们对佛教越来越感兴...
《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一书是赵朴初先生一生对佛学进行研究的总结之作。书中对佛教的创立及创始人作了历史的而不是神话的阐述,对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典籍的形成,僧团和戒律作了精辟的介绍。对于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尤其是人间佛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对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作了深入的论述与分析。朴老用答问的方式实际上回答了佛教二千五百年来(大体上)所涉及到的问题,言简易赅,态度公允。因此《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可以说是朴老提出的佛学大纲,对于一般人想了解佛教将起一个正确导入的作用,对学者研究佛教与佛学将起到启发思路,找到切入点的作用,对中外人士想了解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的全貌提供了全方位的素材。\n 《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体现了朴老对佛学严肃的态度,对佛教正信的立场,因而与迷信、假信、伪信划清界线。\n 在人们对佛教越来越感兴趣,而又感到迷惘、有许多误解的今天,发表《佛教常识答问(汉英对照)》是很有意义的。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简单地说,“色"就是各种物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身的感觉器官)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对象)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四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哭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有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着的,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着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佛教常识答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0 条 )



“小题大做”的佛学专著——评赵朴初之《佛教常识答问》及赵桐之英译

笔记:佛教的基本概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 相关词汇:“一切法”、“诸法”、“法界”、“佛法”。 “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 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 (展开)
不是所有的和尚都不能吃肉


我居然能看出“问题”了
> 更多书评 5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9.1分 1411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03)8.7分 2189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1)8.8分 412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8)9.1分 35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佛教常识答问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龙泉寺图书馆 2010-05-30 16:29:09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0 有用 穿靴子的猫 2010-02-04 18:26:58
一本很好很平实的扫盲小书。要反复翻看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