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Denise D.Davis
/
Arthur Freeman
/
翟书涛
/
Aaron T.Beck
/
阿伦·贝克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原作名: Cognitive Therap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译者: 翟书涛
出版年: 2004-10-1
页数: 292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无盘)
丛书: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ISBN: 9787501944330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原作名: Cognitive Therap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译者: 翟书涛
出版年: 2004-10-1
页数: 292
定价: 32.00
装帧: 平装(无盘)
丛书: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ISBN: 978750194433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由世界著名心理治疗专家Aaron T.Beck和他的助手共同完成。全书从人格障碍的历史、理论和研究谈起,而后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治疗师对各种人格障碍的临床实践。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依赖型、回避型等。书中逐一分析了不同人格障碍的相应的治疗方法,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的创作者
· · · · · ·
-
阿伦·贝克 作者 / 编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亚伦·T·贝克(Aaron T.Beck)。医学博士。认知疗法的创始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精神医学系荣誉退休教授。认知治疗贝克学院荣誉主席。所获奖项包括: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Albert Lasker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美国心理学会(APA)终身成就奖、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杰出服务奖、罗伯特·J与克莱尔·帕萨罗基金会神经精神医学研究奖(Robert J. and Claire Pasarow Foundation Award for Research in Neuropsychiatry)、美国医学研究所心理健康萨纳特国际奖、古斯塔夫·林哈德奖(Gustav O. Lienhard Award)。贝克博士在人格障碍领域经验丰富,他做了有关认知疗法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两项研究。
目录 · · · · · ·
第一篇 历史、理论与研究
第一章 人格障碍认知治疗概论
有关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的探讨
临床研究及实验式研究
临床实践的意义
第二章 人格障碍理论
人际间策略的进展
遗传和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功能障碍信念的起源
信息过程和人格
图式的特征
情感在人格中的作用
从知觉到行为
内在控制系统
轴2障碍的过渡
认知结构的变化
认知的转换
认知形象
过度发展和未发展的模式
特定的认知形象
思维模式
特征的简述
第三章 人格障碍评估
概念与方法问题
评估策略
人格病理的认知测量
结论
第四章 一般原理的特殊技术
病例概念形成
图式识别
潜在目标规范
强调冶疗师-患者关系
特殊技术
认知策略和技术
行为方法
重温童年的经历
利用意象
第五章 认知治疗与人格障碍患者的关系
扩展人际领域
不合作
对不合作概念的理解
治疗关系中的情绪:移情及反移情的认知概念化
总结
第二篇 临床应用
第六章 偏执型人格障碍
历史回顾
研究和经验资料
鉴别诊断
概念形成
治疗方法
维持进步
结论
第七章 分裂样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结论
第八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第九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十章 表演型人格障碍
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
第十二章 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十三章 回避型人格障碍
第十四章 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十五章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第十六章 将来的假设和展望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第一章 人格障碍认知治疗概论
有关人格障碍认知行为的探讨
临床研究及实验式研究
临床实践的意义
第二章 人格障碍理论
人际间策略的进展
遗传和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功能障碍信念的起源
信息过程和人格
图式的特征
情感在人格中的作用
从知觉到行为
内在控制系统
轴2障碍的过渡
认知结构的变化
认知的转换
认知形象
过度发展和未发展的模式
特定的认知形象
思维模式
特征的简述
第三章 人格障碍评估
概念与方法问题
评估策略
人格病理的认知测量
结论
第四章 一般原理的特殊技术
病例概念形成
图式识别
潜在目标规范
强调冶疗师-患者关系
特殊技术
认知策略和技术
行为方法
重温童年的经历
利用意象
第五章 认知治疗与人格障碍患者的关系
扩展人际领域
不合作
对不合作概念的理解
治疗关系中的情绪:移情及反移情的认知概念化
总结
第二篇 临床应用
第六章 偏执型人格障碍
历史回顾
研究和经验资料
鉴别诊断
概念形成
治疗方法
维持进步
结论
第七章 分裂样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
结论
第八章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第九章 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十章 表演型人格障碍
第十一章 自恋型人格障碍
第十二章 依赖型人格障碍
第十三章 回避型人格障碍
第十四章 强迫型人格障碍
第十五章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第十六章 将来的假设和展望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推测,自然选择的过程,在程序化行为与环境或文化的要求之间确定 为疗法 契合点。但是,我所处环的変化要于我动化适应策略的调整一一策略调 更大程度上是我会环境自行修正的结果。因此,那些在原始环境下起作用、 式,延续终生。 关于掠食、争及社交的策略,不会一直适用,尤其对于现今高度个性化、技术化的 社会,因为它有其自已独的文化及社交组织模式。对于被我们诊断为“人格障母 的行为而言,其发展形成的因素之一可能就是这种不良的社会适应性。 无论这些基于进化的行为模式在更为原始的环境中具备多大的生存价值,只要 现今文化下它デア个体的个人目标或有悖群体规范,那么它们就是存在題的 因此,高度发展的掠食性或竞争性策略可能在原始条件下会有助于生存,但在当속 会背景下就会表现为适应不良,并最终成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同样,一种自我表 现的策略,在原始野生的条件下会吸引来帮手及同伴,但在当今社会中可能就会过 不及。而实际上,只要这些模式是处于僵化、不灵活及相对失控的状态,它们就极有 可能会导致问题。 我们同样可以基于进化法则对症状性综合征予以概念化。例如,“战或逃”的式,虽然可能在远古时期涉及人身安危的紧急情形下具备适应性,但也可能成为焦 障得或慢性意( hronic hostility)状态的根基。这一反应模式,在诸如看到掠食动物时,会被激活;同样也会被诸如拒绝或贬低这样的心理创伤性威胁所激活。且易感性个体暴露于一系列具有潜在厌恶性的人际情境中而引发出一种心理生理反应时知觉到危险同时自主神经系统唤起一一其表现可能就会符合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了 同样,基因的多样性可以解释个体的人格差异。所以,在面对危险时,某一个体可能倾向于静止不动,另一个体则可能倾向于攻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人际策略的进化//19 -
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与APD患者对自己的看法相似(“我能力不足”),但对人的看法上却不同。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认为:别人强大而且能照顾他们。而APD患者则认为:别人可能会批评和拒绝他们。因此,依赖型人格障碍患者寻求亲密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让他们感到舒适;而APD患者通常害怕建立亲密关系,而且处于这种关系中会让他们感到脆弱。 APD患者通常处于社交隔绝状态,这点与分裂样、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相同,这些人格障得与APD之间主要的差异在于,APD患者渴望被接纳,渴望亲密关系。而分裂样和分裂型人格障得患者更喜欢与世隔绝。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不关心,分裂型人格障得患者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可能有反应,反应往往是由偏执推动(“他们有何居心”),而APD患者对此的反应往往是自我贬低性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 9 章 回避型人格障碍//15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共23册),
这套丛书还有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罗杰斯心理治疗》《理智胜过情感》《心理咨询面谈技术》《认知治疗技术》
等
。
喜欢读"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人的很多主观感受的形成,都是来自于和别人的「对比」。本质上是源于互联网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交互的速率,拓宽了人们认知的边界,从而在无形中抬高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公平世界假设”的期望阈值。
就像你一直生活在黑暗中,因为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常年生活在黑暗里,你会觉得这很正常,也能坦然的接受黑暗; 然而现在你通过手机,不断地接收到别人在光明中生活的何其自在的信息,这时你就会本能的渴望光明。 我之前强调过,人的很多主观感受的形成,都是来自于和别人的「对...
(展开)

读《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缺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多小伙伴经常问我读书为什么这么快,实际上我读心理学的书是最快的。理由很简单,心理学的书读到一定数量之后,发现它们讲的内容都差不多,重合率非常大。然后就是,就算书里的原理不同,但是最后它们给出的治疗方案基本也都差不多。概括下来,无非是这几种:1.拥抱你内心的小... (展开)
本书的书评区怎么了?
为啥和书内容p关系没有的书评这么多?想看看别人的感想结果被毫无关系书评震惊到了。有人是把书评区当朋友圈了吗?拜托🙏,都摸到豆瓣了,你去加个小组,不要在这里发疯好不好?再不济你发朋友圈可以吧??是有多孤独阿在这里发颠?书很好,真正的心理学书,不是玄之又玄的一...
(展开)

网络上的浮夸风,人造繁荣如何植入自卑和贩卖焦虑
解释为什么你在逼乎上感觉人人都是211,985,月入百万的浮夸,原因在于百分之九十六的非本二生和月入五千的人不敢发声或者没渠道发声,最后少部分人的浮夸,自我意淫和吹嘘成了网络上最大的声音,因此大部分人内心充满焦虑,恐惧😨并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同时,网络上有很...
(展开)

世故,动物,贫乏复杂人群背后的原理
我的第四个建议就是重新修订《精神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其中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至少有两种新近被确诊的精神疾病需要认真考虑列入这本手册中, 一种就是我说的“邪恶”,恶,可以定义为:为了维护病态的自我, 不择手段去毁灭别人的自我。 从乔治的身上,我们看到有两股力量...
(展开)

育人失败和活在梦里的人
1这是武志红创造得一个博人眼球的概念,他的巨婴国那本书论证特别不严密且举例偏颇,因此看得我特恶心。 其实武志红提出来的这个现象鲁迅早提出来了,问题是鲁迅先生抓一类人群去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是武志红不具备的,这说明武志红的意识水平很烂。 2曾奇峰给武志红巨婴国作序...
(展开)

解释我家族里的巨婴和中二人群
神作啊!12款人格障碍类型,比十二属相和十二星座更靠谱:依恋型,回避型,强迫型,抑郁型,偏执分裂型,被动攻击型,自恋型,表演型,反社会型,边缘型——总有一款适合你,或者你的仇人。 老爸——反社会型人格,还没有到障碍的严重程度,不过派克的案例里列举了一堆懒惰成性...
(展开)
> 更多书评 5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8)8.8分 457人读过
-
The Guilford Press (2006)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07)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心理治疗 (洗手机的浣熊)
- 心理咨询入门 (霄河)
- 认知行为治疗(CBT) (郭亮)
- 认知行为疗法 (Bet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mo 2010-08-09 14:03:31
帮助认识自己
0 有用 倒流河 2013-09-01 00:20:34
简单易懂,有各种人格障碍的自我观点、对他人观点、信念、威胁、策略、情感的介绍。入门读物~【绝逼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2 有用 DPT16树 2016-04-03 01:03:17
这什么翻译啊!这么好的书完全被翻译糟蹋了啊,简直像google翻译修改后的!
0 有用 把胡萝卜交出来 2015-11-17 00:04:39
D
1 有用 啦啦了个啦啦 2014-05-19 05:20:10
回避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