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阿里夫·德里克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原作名: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译者: 翁贺凯
出版年: 2005-1
页数: 242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38814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
原作名: Revolution and History: Origins of Marx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1919-1937
译者: 翁贺凯
出版年: 2005-1
页数: 242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ISBN: 978721403881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海外中國研究 (東寫西讀)
-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江苏人民出版社 (彼岸)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两党斗争下的近代史 (王荣欣)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革命与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旸谷 2018-10-25 18:23:15
四星减一星。此书的梳理之功不可没,然而就近代史研究而言,不客气地说,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如同切割一个熟识的腐朽的断面,呈现于人面前。正如夏济安在蒋光慈研究的末尾反问的那样,现在也可以反问一句:谁还读中国的马克思史学呢?
12 有用 历史理性 2009-04-03 22:18:26
此一领域内难以超越之杰作
4 有用 吉尔斯丹斯基 2020-01-22 08:48:34
「然而,正如卢卡奇所指出,将理论作为『一种战争的工具』来使用,显然也剥夺了理论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目标作出贡献的潜力。当革命成为衡量史学有效性的标准时,历史与革命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地沦为一种同义反复——特定的革命目标决定了历史的阐释,而后者又反过来使隐含于这些革命目标之中的革命行动的具体过程合法化。」
1 有用 柏拉图下港口 2023-08-15 13:13:06 浙江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在内忧外患刺激下的反应,其发生的目的本就与解释历史真相无直接关系,而是清算旧史学及为革命提供合法性。在这段时期内,最重要的是国民革命瓦解后的中国社会性质之争论,三派从各自政治诉求出发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背景包括斯和托对列宁帝国主义与民族解放问题的解释权之争。作者将中国马主义史学内部的纷争视为马克思自身对历史的“构造性模式”和“两极性模式”两种解释之张力的表现,总体...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是在内忧外患刺激下的反应,其发生的目的本就与解释历史真相无直接关系,而是清算旧史学及为革命提供合法性。在这段时期内,最重要的是国民革命瓦解后的中国社会性质之争论,三派从各自政治诉求出发对中国社会做出了不同的阐释,背景包括斯和托对列宁帝国主义与民族解放问题的解释权之争。作者将中国马主义史学内部的纷争视为马克思自身对历史的“构造性模式”和“两极性模式”两种解释之张力的表现,总体倾向于用前者否定后者。 然,人在行动中是有把历史简单化的必要的,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反过来把自己构想的历史模式塑造为现实。面向革命的历史写作势必是两极的,只是暂且选择阶级为抓手。阶级分析成立的前提是阶级意识、以及将阶级的内在同一性转化为颠覆体制的力量的东西的存在。当然详细的历史研究为行动提供可行的方向。 (展开)
4 有用 差人 2018-09-07 00:49:37
作者不同意列文森“中国史学家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心理上的原因”的论断,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五卅运动等群众运动爆发后,革命方向由政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关注自然引起了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兴趣。作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代替旧史学、促进“社会学转向”上的作用,但在之后的各章中在详细分析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的同时也尖锐地揭露了其弱点与... 作者不同意列文森“中国史学家接受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心理上的原因”的论断,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感召力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五卅运动等群众运动爆发后,革命方向由政治革命转向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关注自然引起了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兴趣。作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代替旧史学、促进“社会学转向”上的作用,但在之后的各章中在详细分析建国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思想的同时也尖锐地揭露了其弱点与矛盾之处。最后一章与结论则指向了马克思著作自身的模糊性是原因之一。//“原奴封资社”是斯大林在1838年《联共(布)党史》中钦定的马克思主义史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