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由贺君照田主编,其中有译有评,最近几辑尤注意中西历史交叉延入"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的创作者
· · · · · ·
-
汉娜·阿伦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63年出版。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最终形成了这本书。
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听他满嘴空话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
因此,阿伦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
1963年出版。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最终形成了这本书。
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听他满嘴空话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
因此,阿伦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他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这本书中,阿伦特对于犹太人在历史上处于边缘状态的“无根基性”、“无政治性”,以及犹太组织的领导的消极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导致了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尽管对审判的结果同样表示满意,但阿伦特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还是表达了疑问——“审判的目的是表现正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不是“复仇”及展示“耻辱”。这种眼光超出了对于种族和地方的认同,她着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为本身。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认为艾克曼应为他的“反人类罪”而不是“反犹太人罪”受审。
目录 · · · · · ·
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结语·后记)
杨布路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1961-1965
阿伦特:集体的责任
肖莱姆、阿伦特:关于《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往来书信
雅思贝尔斯:关于艾希曼审判——接受法朗西斯·蓬迪的采访(海宁 译)
· · · · · · (更多)
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结语·后记)
杨布路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1961-1965
阿伦特:集体的责任
肖莱姆、阿伦特:关于《耶路撒冷的艾希曼》的往来书信
雅思贝尔斯:关于艾希曼审判——接受法朗西斯·蓬迪的采访(海宁 译)
雅思贝尔斯: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同标题的阿伦特著作与彼得·魏斯的谈话(海宁译)
米尔格兰姆:服从的两难困境
阿伦特:论革命(节选)
布劳曼、希凡:不服从的赞歌(陈行译)
列维纳斯:自由与命令(陈行译)
哈耶特:伦理的个人主义的哲学(节选)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类的真正本性是:任何行为一旦发生并且被人类历史记载下来,它就会一直潜伏下来,哪怕时过境迁。没有哪种惩罚具备阻止犯罪行凶的威慑力量。相反,无论惩罚的力度有多大,只要一种特定的罪行出现过一次,重现的机会就远大于首次出现的概率。说道纳粹罪行有可能重演,还有更具说服力的特殊原因。现代社会的人口爆炸与新技术手段的发明碰巧并肩而行:一方面,大部分人口被迫成为“过剩”劳动力;另一方面,原子能的发明促成了这样一种局面——人们随时可以通过毁灭来解决“问题”。相形之下,希特勒的毒气设备顶多算是淘气孩子摆弄的粗笨玩具。这种巧合,足以令人战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1页 -
第三帝国的罪恶,已经失去了大多数人认识的那个本质——罪恶不再以诱惑的形态出现。 Evil in the Third Reich had lost the quality by which most people recognize it — the quality of temptation.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阿伦特 8.9
-
- 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 7.6
-
- 施特劳斯与古今之争 8.6
-
- 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 7.8
-
- 论革命 8.9
-
- 历史与启示 8.0
-
- 信仰与政治哲学 8.7
-
- 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 8.1
-
- 施特劳斯与现代性危机 7.4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1 条 )






【转】刘文瑾:阿伦特与恶的现代性悖论

论坛 · · · · · ·
汉娜·阿伦特: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份关于平庸... | 来自祥瑞御兔 | 6 回应 | 2011-11-27 11:10:17 |
译得很差? | 来自Yaahaha | 4 回应 | 2010-06-24 07:34:27 |
艾希曼:一句话足矣 | 来自palmsunday | 1 回应 | 2009-10-29 09:09:3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译林出版社 (2017)8.6分 7360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6)9.2分 357人读过
-
玉山社 (2013)8.9分 191人读过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7.0分 1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泰晤士报文学评论副刊》近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百本书 (tjliu)
- 译著有危险,读者须谨慎! (Fitzcarraldo)
- 西方思想史必知事件书目集 (左思)
- 我的书单(政治学理论) (午夜书生)
- 我策划及参与策划的书 (张晓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江绪林 2014-06-15 10:44:50
结语后记:“他们的审判失败了...胜利者的法庭是否缺少公正的问题,‘反人类罪’的有效定义问题以及对犯这种罪是新的类型的犯罪者要有清醒认识的问题。”【43】阿伦特给出了自己的绞刑判决,“政治不是儿戏。在政治中,服从等于支持。”【47】还提出“恶的平庸(banality of evil)”概念,恶是虚无,不具有恶魔那种很深的维度;Bruehl的传记中强调了从“根本恶”到“平庸的恶”的转变,但我觉得阿伦... 结语后记:“他们的审判失败了...胜利者的法庭是否缺少公正的问题,‘反人类罪’的有效定义问题以及对犯这种罪是新的类型的犯罪者要有清醒认识的问题。”【43】阿伦特给出了自己的绞刑判决,“政治不是儿戏。在政治中,服从等于支持。”【47】还提出“恶的平庸(banality of evil)”概念,恶是虚无,不具有恶魔那种很深的维度;Bruehl的传记中强调了从“根本恶”到“平庸的恶”的转变,但我觉得阿伦特向来持守“平庸的恶”;Scholem指责阿伦特缺乏Ahabath Israel (对犹太人的爱),阿伦特回应说:“在我至今的人生中,一次也没有爱过一个集团或某一民族...我只爱自己的朋友。我所知道的,而且相信的惟一的爱,是对个人的爱。...我不‘爱’犹太人。”【162】Jaspers的辩护很精练。 (展开)
1 有用 让雅克的帽子 2009-07-01 22:20:42
翻译的超级垃圾,估计是用电脑翻的。
0 有用 路德喵 2010-05-26 22:07:56
……翻译!
0 有用 Scipio 2011-02-12 01:03:27
平庸的恶
0 有用 simpson 2014-04-14 20:55:14
基于独立人格上的独立思考和质疑权威的能力是如此宝贵。这种能力让我们在他人都服从于错误和谎言的时候仍能站出来大声说:“这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