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ISBN:9789570329780,作者:余英時
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前面是《朱熹的歷史世界》的前言,出版社想賺錢用的。但後面那篇講明代心學的文章則精彩萬分,特別是心學家「覺民行道」觀念的提出,和《朱熹的歷史世界》裡期望「得君行道」的理學家雙峰對峙,顯示出宋明理學富有活力、因應世局的變化能力,這也可以看出明代心學為何之後會走向民間的講會乃是「人人皆可為聖人」的概念的出現。本書此一概念極具啟發性。
宋代部分和《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一样。明代部分则主要拈出“觉民行道”以示与宋代“得君行道”的区别,主要还是以王阳明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比较,当然以大而化之的强调二者之不同为要。于此,余公给出了论述和为学的方向,渲染出了明代的整体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儒者的进退出处,则仍需一人一议。另,明末阳明学极盛的同时,反思阳明的思潮也已出现,以至出现“外转”倾向,这在余文中也有提及。当... 宋代部分和《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一样。明代部分则主要拈出“觉民行道”以示与宋代“得君行道”的区别,主要还是以王阳明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比较,当然以大而化之的强调二者之不同为要。于此,余公给出了论述和为学的方向,渲染出了明代的整体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儒者的进退出处,则仍需一人一议。另,明末阳明学极盛的同时,反思阳明的思潮也已出现,以至出现“外转”倾向,这在余文中也有提及。当然,在王汎森的论述中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展开)
> 更多短评 2 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8篇
> 3人在读
> 38人读过
> 98人想读
订阅关于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百噸 2013-08-20
前面是《朱熹的歷史世界》的前言,出版社想賺錢用的。但後面那篇講明代心學的文章則精彩萬分,特別是心學家「覺民行道」觀念的提出,和《朱熹的歷史世界》裡期望「得君行道」的理學家雙峰對峙,顯示出宋明理學富有活力、因應世局的變化能力,這也可以看出明代心學為何之後會走向民間的講會乃是「人人皆可為聖人」的概念的出現。本書此一概念極具啟發性。
0 有用 别带伞 2019-04-06
宋代部分和《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一样。明代部分则主要拈出“觉民行道”以示与宋代“得君行道”的区别,主要还是以王阳明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比较,当然以大而化之的强调二者之不同为要。于此,余公给出了论述和为学的方向,渲染出了明代的整体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儒者的进退出处,则仍需一人一议。另,明末阳明学极盛的同时,反思阳明的思潮也已出现,以至出现“外转”倾向,这在余文中也有提及。当... 宋代部分和《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一样。明代部分则主要拈出“觉民行道”以示与宋代“得君行道”的区别,主要还是以王阳明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比较,当然以大而化之的强调二者之不同为要。于此,余公给出了论述和为学的方向,渲染出了明代的整体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儒者的进退出处,则仍需一人一议。另,明末阳明学极盛的同时,反思阳明的思潮也已出现,以至出现“外转”倾向,这在余文中也有提及。当然,在王汎森的论述中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展开)
0 有用 别带伞 2019-04-06
宋代部分和《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一样。明代部分则主要拈出“觉民行道”以示与宋代“得君行道”的区别,主要还是以王阳明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比较,当然以大而化之的强调二者之不同为要。于此,余公给出了论述和为学的方向,渲染出了明代的整体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儒者的进退出处,则仍需一人一议。另,明末阳明学极盛的同时,反思阳明的思潮也已出现,以至出现“外转”倾向,这在余文中也有提及。当... 宋代部分和《朱熹的历史世界·绪说》一样。明代部分则主要拈出“觉民行道”以示与宋代“得君行道”的区别,主要还是以王阳明作为典型案例来分析。“政治文化”这一概念,作为比较,当然以大而化之的强调二者之不同为要。于此,余公给出了论述和为学的方向,渲染出了明代的整体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儒者的进退出处,则仍需一人一议。另,明末阳明学极盛的同时,反思阳明的思潮也已出现,以至出现“外转”倾向,这在余文中也有提及。当然,在王汎森的论述中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 (展开)
0 有用 百噸 2013-08-20
前面是《朱熹的歷史世界》的前言,出版社想賺錢用的。但後面那篇講明代心學的文章則精彩萬分,特別是心學家「覺民行道」觀念的提出,和《朱熹的歷史世界》裡期望「得君行道」的理學家雙峰對峙,顯示出宋明理學富有活力、因應世局的變化能力,這也可以看出明代心學為何之後會走向民間的講會乃是「人人皆可為聖人」的概念的出現。本書此一概念極具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