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 Of The Silkworm的书评 (64)

denovo 2009-10-31 14:51:04

每个人都可以写一部春秋

钱老没了。我的第一反应是:也许他的传记很快将要问世,因为他生前不让人写(显然也就没人敢写),只授权他的秘书在他死后可以写出来。在他秘书的作品问世之前,张纯如的这本书大概就是世界上最接近《钱学森传》的东西了。 然而,这本书仍然没有解开一个谜团。这个谜团,每一...  (展开)
韬子@Tower 2011-05-07 15:22:36 中信出版社2011版

天才少年的美国梦和中国心——不同的视觉下的科学大师

RT。 谈不上水平,算是读书笔记。 1.天朝应该相当感谢美国的麦卡锡那个疯子,正因为这个美国极 右的“天才儿童”的推波助澜,才有了美国历史上的那段“精神癫狂史”,才有了钱先生的迫害和遭驱逐。不得不承认当时天朝确实很需要钱先生这样的大师回国来作为振兴科学的领军人物,...  (展开)
野兽爱智慧 2009-11-07 10:51:19

钱学森•蚕丝•张纯如

钱学森•蚕丝•张纯如 2009年10月31日早上8时6分,98岁高龄的钱学森在京与世长辞。各大报刊的纪念文章大多引用了华裔美国女作家张纯如的《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又名《蚕丝》)一书中的文字。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说,第二实验小学使钱学森免于当时以严酷著称的传统...  (展开)
sabretooth 2009-05-14 11:08:54

Threat of the Silkworm

两伊战争期间,有一种导弹在国际舞台上粉墨登场,并且大打出手,它就是被西方媒体“亲切”冠名为Silkworm的中国海鹰导弹,之后它又为美军在两次对伊战争中制造了不少麻烦。而它的缔造者,就是闻名中外的学者钱学森。 小学思想品德课文里面的钱学森,是一名放弃了美国优厚富裕...  (展开)
左页看世界 2011-07-23 08:58:47 中信出版社2011版

钱学森:冷战的反讽

文/左页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躲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跟踪,来到一家咖啡店。在那里,他撕下了香烟盒上的硬纸板,匆匆地写下了一张便条,随后迅速塞进了寄往将英的姐姐的信里,此时她正在比利时,并请求其把这张便条转交给陈叔通。这是一张请求祖国救援的秘密便条。此时的钱...  (展开)
亡命二代 2009-11-02 10:25:42

为什么钱学森申请美国籍未获批准,杨振宁却可以?

参考消息: http://club.pchome.net/thread_1_15_4707437.html  (展开)
周霏loving 2012-02-01 11:45:42 中信出版社2011版

为了那一个女子

很久很久以前就知道张纯如,如同名字一样,那是个纯粹的如同阳光的女子。典雅大方,有着东方美的女性。看过南京大屠杀。也知道为此她付出了生命。她的钱学森传还是在她保留了中国血液,但是受到西方教育写下 的。书中的点滴我觉得比中国人为自己伟人立传更为客观与公正。...  (展开)
nebuladream 2011-11-09 13:18:33 中信出版社2011版

中国式的天才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张纯如所著关于钱学森的传记《蚕丝》。除了被钱学森的个人经历深深吸引外,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钱学森。他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先天的聪明加上自幼富足的家庭条件造就了他性格中清高与傲慢的一面。同时他又恰...  (展开)
咔哒咔哒喜瓶菌 2013-06-17 20:47:16 中信出版社2011版

教育、家庭和老师

对于人才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思考题,从我国高校的精英教育到扩招后的大众教育,对于人才的定位往往还是局限于一条生产线的优质产品,没有假冒伪劣和鱼目混珠,便可以称其为人才,便可以用,还会用的非常舒服。 看钱老的人生轨迹,从幼时对艺术的启蒙,到立志投身国...  (展开)
太空人 2009-11-07 17:35:09

国士陨落 钱学森的历史地位与功绩

“国士”般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在学术上贡献虽不足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使航天技术在中国生根开花。钱学森之于当代中国,相当于两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之于叙拉古,也相当于七十年前的万尼瓦尔-布什之于美国。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阿基米德设计了一系列攻击和防御武...  (展开)
波波夫 2023-09-05 22:05:59 中信出版社2011版

钱学森传:蚕丝背后的隐喻

2004年11月9日,在加州盖洛斯的私家车里,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扣动手枪扳机,自杀身亡,为三十六岁这段生命画上句点。对于她的早逝,她的母亲给出一个解释是,她在长期的创作中窥视到了太多人性的幽暗,从而无法从抑郁症的泥潭中自拔。 与钱学森相比,写作《蚕丝》的美国华裔女...  (展开)
穿背带的樱桃子 2020-02-29 17:04:02 中信出版社2011版

说说钱学森这个人

去年夏天,路过交大钱学森图书馆,进去瞧了瞧,突然对这个人发生兴趣,回来翻阅了下他的生平历程。果然,考证聪明人走过的路,分析他们的在人生岔路上做出的抉择及得到的结果,能印证不少以前蒙昧未成形的想法。 1、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深入骨髓 钱学森在智力上的杰出并非凭...  (展开)
Oski. 2015-01-22 17:25:22 中信出版社2011版

所以蚕丝是因为“春蚕”导弹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没有事先计划看什么传记,总之就是在图书馆一楼看到了这本就借来看了。当时还有一本是两个中国人写的,也没多想,就拿下了这本张纯如写的书。 读传记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想客观地通过书中例举的各种史实了解一个人,全方位的。若通篇只有小时候课本上或是长辈们...  (展开)
海卫五 2014-07-11 13:33:40

What we unknow about Tsien Hsue-Shen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No wonder Qian Xuesen (Tsien Hsue-Shen) was, as most Chinese reckon,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scientists and senior engineers in China, making a handful of contributions to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establishment and top-technology si...  (展开)
是克里斯 2024-05-14 15:50:11 中信出版社2011版

蚕丝 钱学森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他是一个皓首穷经之人,对科学从未有畛域之见。 他是一个专注的人。初中三年级时,天赋出众的他毕业时可以有十多种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但他却下定决心在科学领域一展所长。赴美留学时,每天学习和工作十几个小时。 他是一个幸运的人。1935年8月,他在众多渴望留学深造的莘莘学...  (展开)
阿拉伯芥 2023-10-02 14:20:07 中信出版社2011版

评《蚕丝:钱学森传》

作为工科生,知道钱老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火箭有声望,提出了系统工程概念。却从未知道他是如何涉足这么多个领域,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这本传记是外国人写的,反而会有一些客观。年轻的他当属天之骄子、盛气凌人,在经历了美国与国内的动荡,他已然成为学术与人生大师。也许我...  (展开)
生命之轻 2023-09-17 01:52:37 中信出版社2011版

历史上的今天:钱学森启程回国

钱学森早期经历和在美国时期的经历写得脉络清晰,张纯如的文字朴实却非常生动。由于钱学森低调拒绝采访,加上国内多数资料处于保密,作者只能尽量搜集美国资料,得以还原钱学森在美国求学、工作时期以及遭受调查的经历。张纯如还对美国政府与社会在麦卡锡时代对钱学森的不公平...  (展开)
爱读书的小涛 2023-08-15 19:02:52 中信出版社2011版

钱学森传——致敬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是中国近代力学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同时是一位全才的学者。 《蚕丝——钱学森传》调查了大量文献资料,采用洗炼而故事性的笔法撰写而成,可读性强,给我们讲述了这位最严谨、最具科学精神的天才如史诗般传奇的一生。 这本书介绍...  (展开)
Jacob 2023-07-13 20:58:19 中信出版社2011版

《蚕丝》读后感

中译版删减严重,尤其是第25章,这种缺失会使得钱学森的形象非常不完整,网上搜搜就能找到删减的部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启发非常多。 首先,钱学森能成一代大家,固然不能离开他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而历史因素也非常奇妙,他因庚子赔款奖学金有机会在出国前考察中国的工业,因...  (展开)
遥小球 2022-09-02 10:42:44 中信出版社2011版

书中自有“自立强”

随手又翻了翻,发现高亮了一个观点,钱学森强调所有的知识和困惑都能从书本上找到,这个对我个人非常有价值,当年研制东风,除了他等一批爱国海归,我们完全闭塞,也发展出了系列导弹,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尤其是管理方面的,都是有大把经验可循的,多从书本中找答案,代替困...  (展开)
<前页 1 2 3 4 后页> (共64条)

订阅Thread Of The Silkworm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