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天道与人文》作者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天道与人文》所收文章,主要依据《竺可桢文集》,部分依据《竺可桢文录》《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物候学》《看风云舒卷》等书,多数是竺可桢长篇大论中与文史知识相关的精彩节选。
作者简介 · · · · · ·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我国第一个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骨干之一。开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研究领域。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整理出版了中国气候资料。改革了气象观测中的计量标准,开展了我国区域气候的研究。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我国第一个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骨干之一。开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气象学研究领域。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整理出版了中国气候资料。改革了气象观测中的计量标准,开展了我国区域气候的研究。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1972年增补、修订了《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目录 · · · · · ·
气候与文化
天时对于战争之影响一
中秋月
牵牛与织女
北斗九星
说云
苏东坡舶掉风诗之是否合乎事实
柳条能漏泄春光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天气和人生
气候和衣、食、住
气候与卫生
二、古今气候变迁考
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南宋时代我国气候之揣测
中国古籍上关于季风之记载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考古时期(约前3000一前1100)的中国气候
物候时期(约前1100-1400)的中国气候
方志时期(1400-1900)的中国气候
三、顺应天时
顺天时,救民疾
中国之节气
中国古代之月令
月离于毕俾滂沱兮
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
季风之成因
气候与其他生物之关系
什么是物候学
中国古代的物候知识
我国古代农书医书中的物候
物候的南北差异
物候的古今差异
以农谚预告农时
四、改造自然
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二十八宿与浑天仪
我国东部雨泽下降之主动力
论祈雨禁屠与旱灾
纸鸢与高空探测
气球航行之历史
飞艇航行之历史
沙漠的概念与沙的来源
沙漠的魔鬼
论南水北调
让海洋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谓夏葛冬裘,依季节而变换,这是很明白的。以鞋袜而论,山东、平津一带的苦力,如东洋车夫,统是着鞋袜的。一到长江流域,一般苦力就赤双足、着草鞋。因为长江流域雨量多,到处是水田,普通苦力穿了鞋袜是行不通的。在北洋军阀时代,一般北方兵士到长江一带来,对于穿草鞋的习惯引为一桩苦事。到了两广一带,雨水更多,草鞋一浸水就不易干,一变而通行木屐。赤了足穿木屐,在多雨而闷热的岭南,是很适于环境。可惜现在有钱的人多穿皮鞋,皮鞋极不通风,在两广遂流行一种足趾湿气病,这类病为欧美所无,西医无以名之,遂名之曰香港足。这就表示用夏变夷,若不适应环境,是会出毛病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0页 -
讲到日光,依照现代科学上的研究,于人生有无限的利益,不但可杀微菌、增健康,而且可以疗治软骨症、肺痨等等。欧美现代建筑的式样,很受这理论的影响,普通作鸟笼式,面面皆窗,使阳光随处可以射人。这类新式建筑,在国内也慢慢地盛行了。可是在中国气候状况之下,这类建筑是很不合时宜的。因为西欧诸国,纬度已高,兼之气候温和,所以一年中并无夏天。沿地中海各国和美国的大部分,虽有夏季而并不长。欧洲英德法诸国,大多数时间云雾蔽天。以英国而论,一年当中每天平均照到太阳光的时间,在牛津不过4小时,爱丁堡只有3小时。我国的纬度低、夏季长,黄河流域夏季已有3个月之久,到了长江下游就有5个月,到了华南增至8个月。而且每天照到太阳光的时间,要比英法德各国长得多,北平每天平均7小时有余,南京每天6小时不足。所以英法德诸国患阳光太少,而我国大部、尤其是在夏天患阳光太多。一到夏季,南京各处的新式洋房便都搭上一个芦席棚,新式洋房墙上多开窗户,原是要想多吸收阳光,但是外面遮一层芦席棚,是不准阳光进去,既不经济,又不雅观。实际以我国夏季之长、日光之强,30年前所流行有走廊的洋房,还比现代鸟笼式建筑为适用。当然从美术眼光看来,复古是不可能的。但适用而兼美观的式样,只要努力去设计,一定可成功的。欧西式的房子,尚有一点不适宜于我国的,欧洲有冬无夏,为节省煤力、电力起见,所以住屋宜矮小;我国长江以南,夏长冬短,故房间宜高大而宽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天道与人文"的人也喜欢 · · · · · ·
天道与人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补标20200917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简评 读毕此书,最大感触之一: 气温升降,国破家亡。人定胜天,实为狂言! 此书基本都是科普短文,极少文章讲清了标题的问题,更不能指望讲完标题承载的内容。 即使里面最值得一读的长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仍然推荐阅读,其他文章可闲翻),也像是...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值得存疑啊。。。记录下。。。 | 来自无知是福 | 2015-02-05 13:31:37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大家小书 (张遂州)
- 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 (随云)
- 雅吟斋。 (若雪)
- 文史知识初阶 (半隐)
- 我的藏书(一) (丁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天道与人文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悲辛無盡獨行夜 2019-07-27 14:34:53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甘石星经》,三国六朝低温唐高温南宋清初骤寒,南宋日中黑子最盛风暴频仍气温低入春多雪终雪期迟,东北风雪太公,monsoon季风,古称信风,法显居留爪哇因冬季东北季风盛行南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公元前46年凯撒建立阳历,七天一礼拜来自犹太教,不合理混乱浪费时间纸张,July来自凯撒Julius,August来自屋大维Augustus,九月Sept拉丁文为7,太平天国天...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甘石星经》,三国六朝低温唐高温南宋清初骤寒,南宋日中黑子最盛风暴频仍气温低入春多雪终雪期迟,东北风雪太公,monsoon季风,古称信风,法显居留爪哇因冬季东北季风盛行南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公元前46年凯撒建立阳历,七天一礼拜来自犹太教,不合理混乱浪费时间纸张,July来自凯撒Julius,August来自屋大维Augustus,九月Sept拉丁文为7,太平天国天历照顾到农民所需物候,柳絮是种子,飞艇首见于1852, (展开)
1 有用 玛利亚保佑 2010-05-24 21:48:57
严耕望所说的专精与博通,大抵如此吧
0 有用 辄馨 2011-02-13 13:10:05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里面最有名的
19 有用 丁一 2017-05-10 21:49:50
科学家翻历史书, 春秋里面观寒暑, 诗经里面看冷暖, 铜雀台下橘子青, 蓬莱殿前橘子红, 唐诗里的梅花开, 宋词里的梅花败, 盛唐热而南宋冷, 陆游张籍争荔枝, 风月里面谈风月, 故纸堆里做想像, 颇有诗人的浪漫, 印度热而佛吃素, 理科生翻文科书, 科学家在想当然
0 有用 雪堂 2012-06-13 17:48:40
吾人可以南宋时代春季降雪时期之晚,大寒年数之多,及日中黑子之数,而断定当时气候必定较现时及唐、明两朝为冷。……南宋时代,暮春常降雪[P62] 我国历史上之记载,似足以证明东晋与明代中叶,旱灾特别增多。南宋时代,黄河流域虽亢旱,而长江流域则时有风暴,雨雪丰盛。以温度而论,南宋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