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古典目录学浅说》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内容简介:目录学概说、目录与目录学、目、录和目录、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群书目录的产生、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古典目录书的类别、国家图书目录、史志目录、私家目录、附说索引和类书、古典目录书的体制、体制的三种类型等。
作者简介 · · · · · ·
来新夏,浙江萧山人,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49年初在华北大学第二部学习,接受南下工作的培训,后分配在该校历史研究室,为范文澜教授研究生,攻读中国近代史。1951年奉调至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由助教循阶晋升至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校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审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等职务。主要从事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作丰富:历史学方面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天津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述从...
来新夏,浙江萧山人,1923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49年初在华北大学第二部学习,接受南下工作的培训,后分配在该校历史研究室,为范文澜教授研究生,攻读中国近代史。1951年奉调至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由助教循阶晋升至教授。先后担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校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系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学术委员会委员、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审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顾问,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顾问等职务。主要从事历史学、方志学、文献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作丰富:历史学方面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天津近代史》、《中国近代史述从》等;在方志学方面有《方志学概论》、《志域探步》、《中国地方志》、《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等;在图书文献方面有《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人笔记随录》、《古典目录学》、《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古籍整理讲义》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另撰有大量随笔散文,汇编成集的有《冷眼热心》、《一苇争流》、《且去填词》、《出枥集》、《学不厌集》、《来新夏书话》、《邃谷师友》和《皓首学术随笔丛书•来新夏卷》等十余种。
原文摘录 · · · · · ·
-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这一构成要素来"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以考镜源流",世读者对每类图书能先从学术上得到一个概貌,进而便于了解和掌握每一种图书。 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等。这类体制的目录书虽然只记书名,但如果"举例分明",就能"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又可以便于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按类求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4页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古典目录学浅说"的人也喜欢 · · · · · ·
古典目录学浅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米 (要努力,不要心急。)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2013-03-28 19:23:00 4人喜欢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这一构成要素来"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以考镜源流",世读者对每类图书能先从学术上得到一个概貌,进而便于了解和掌握每一种图书。 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等。这类体制的目录书虽然只记书名,但如果"举例分明",就能"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又可以便于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按类求书。 引自 古典目录书的体制 体制的基本结构:书名、小序、解题(书录)。 ㈠书名(略) ㈡小序: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 伴随目录书编纂就出现的一种体制。 开端:刘歆《七略》中《辑略》。 沿革:《汉书·七略》 …… (待补记) ㈢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用来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 肇始于《书序》,刘向《别录》就以书录为主要构成部分。宋陈振孙采用解题之名,撰《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曾解释了解题的内容和作用(略过)。这类解题目录或提要目录,由于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⑴叙录体,解题目录中最早的体例。刘向《别录》。叙录介绍作者的时代和生平、叙述该书的学术源流、记录校雠异本的情况、分析评论图书内容。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叙录体例更称完备,主要包括卷帙zhì、撰者状况、学术渊源、版本异同等项目,至《四库全书总目》集大成之作。 ⑵传录体(注录体):比叙录体内容简略的一种体例,采用这一体例的目录书多已亡佚,不得窥全貌。采用此体例最早的书可能是晋荀勖xù《中经新簿》。 ⑶辑录体:广泛辑录与一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图书内容和进行评论的一种体例。以马瑞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对目录书作辑佚、考证、拾补工作的,多采用此体。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仿其例,撰成专科目录。 P86 古典目录的“四分”与“七分”——魏晋南北朝 ㈠三国:魏氏伐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中经: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ps:蜀依东汉制度,设立东观收藏国家图书。 吴亦设东观,周处曾任东观左丞,孙休命韦昭(中书郎、博士祭酒)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 ㈡西晋荀勖校书与纂辑《中经新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 ㈢东晋李充确立四部顺序:甲-五经,乙-史部,丙-诸子,丁-诗赋。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㈣王俭《七志》与梁阮孝绪《七录》的纂辑。 《七志》“七分法”与《汉书 艺文志》对应关系: 六艺略——经典志 诸子略——诸子志 诗赋略——文翰志 兵书略——军书志 术数略——阴阳志 方技略——数艺志 其后尚有附录二,成为九部(严格意义上说,其实不只七部。) 意义:改变西汉以来目录书无小序的状态,开创解题体制中的纪录体。 《七略》开启研究前人目录之端,摆脱单纯登录藏书的局限,把史籍从附庸地位提到独立部类上,专立《纪录体》史部划分细类的开始。
回应 2013-03-28 19:23:00
-
米 (要努力,不要心急。)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2013-03-28 19:23:00 4人喜欢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这一构成要素来"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以考镜源流",世读者对每类图书能先从学术上得到一个概貌,进而便于了解和掌握每一种图书。 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等。这类体制的目录书虽然只记书名,但如果"举例分明",就能"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又可以便于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按类求书。 引自 古典目录书的体制 体制的基本结构:书名、小序、解题(书录)。 ㈠书名(略) ㈡小序: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 伴随目录书编纂就出现的一种体制。 开端:刘歆《七略》中《辑略》。 沿革:《汉书·七略》 …… (待补记) ㈢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用来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 肇始于《书序》,刘向《别录》就以书录为主要构成部分。宋陈振孙采用解题之名,撰《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曾解释了解题的内容和作用(略过)。这类解题目录或提要目录,由于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⑴叙录体,解题目录中最早的体例。刘向《别录》。叙录介绍作者的时代和生平、叙述该书的学术源流、记录校雠异本的情况、分析评论图书内容。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叙录体例更称完备,主要包括卷帙zhì、撰者状况、学术渊源、版本异同等项目,至《四库全书总目》集大成之作。 ⑵传录体(注录体):比叙录体内容简略的一种体例,采用这一体例的目录书多已亡佚,不得窥全貌。采用此体例最早的书可能是晋荀勖xù《中经新簿》。 ⑶辑录体:广泛辑录与一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图书内容和进行评论的一种体例。以马瑞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对目录书作辑佚、考证、拾补工作的,多采用此体。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仿其例,撰成专科目录。 P86 古典目录的“四分”与“七分”——魏晋南北朝 ㈠三国:魏氏伐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中经: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ps:蜀依东汉制度,设立东观收藏国家图书。 吴亦设东观,周处曾任东观左丞,孙休命韦昭(中书郎、博士祭酒)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 ㈡西晋荀勖校书与纂辑《中经新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 ㈢东晋李充确立四部顺序:甲-五经,乙-史部,丙-诸子,丁-诗赋。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㈣王俭《七志》与梁阮孝绪《七录》的纂辑。 《七志》“七分法”与《汉书 艺文志》对应关系: 六艺略——经典志 诸子略——诸子志 诗赋略——文翰志 兵书略——军书志 术数略——阴阳志 方技略——数艺志 其后尚有附录二,成为九部(严格意义上说,其实不只七部。) 意义:改变西汉以来目录书无小序的状态,开创解题体制中的纪录体。 《七略》开启研究前人目录之端,摆脱单纯登录藏书的局限,把史籍从附庸地位提到独立部类上,专立《纪录体》史部划分细类的开始。
回应 2013-03-28 19:23:00
-
米 (要努力,不要心急。)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2013-03-28 19:23:00 4人喜欢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指出古典目录书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曰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和清《四库全书总目》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主要是为了"论其指归,辨其纰缪",对图书进行较全面的论述和正误。 二曰有小序而无解题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是充分利用小序这一构成要素来"穷源至委,竟其流别",以"辨章学术,以考镜源流",世读者对每类图书能先从学术上得到一个概貌,进而便于了解和掌握每一种图书。 三曰小序、解题并无,只著书名者:这种体制的目录书有《通志·艺文略》和《书目答问》等。这类体制的目录书虽然只记书名,但如果"举例分明",就能"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并究其本末,以见学术之源流沿袭"。又可以便于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按类求书。 引自 古典目录书的体制 体制的基本结构:书名、小序、解题(书录)。 ㈠书名(略) ㈡小序:对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派、演变和特点加以论述。 伴随目录书编纂就出现的一种体制。 开端:刘歆《七略》中《辑略》。 沿革:《汉书·七略》 …… (待补记) ㈢解题,也称叙录、书录或提要,用来揭示图书主旨和用途。 肇始于《书序》,刘向《别录》就以书录为主要构成部分。宋陈振孙采用解题之名,撰《直斋书录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曾解释了解题的内容和作用(略过)。这类解题目录或提要目录,由于取材内容和撰写方法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⑴叙录体,解题目录中最早的体例。刘向《别录》。叙录介绍作者的时代和生平、叙述该书的学术源流、记录校雠异本的情况、分析评论图书内容。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叙录体例更称完备,主要包括卷帙zhì、撰者状况、学术渊源、版本异同等项目,至《四库全书总目》集大成之作。 ⑵传录体(注录体):比叙录体内容简略的一种体例,采用这一体例的目录书多已亡佚,不得窥全貌。采用此体例最早的书可能是晋荀勖xù《中经新簿》。 ⑶辑录体:广泛辑录与一书相关的资料来揭示图书内容和进行评论的一种体例。以马瑞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代表。对目录书作辑佚、考证、拾补工作的,多采用此体。朱彝尊《经义考》谢启昆《小学考》仿其例,撰成专科目录。 P86 古典目录的“四分”与“七分”——魏晋南北朝 ㈠三国:魏氏伐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中经:国家内部藏书目录) ps:蜀依东汉制度,设立东观收藏国家图书。 吴亦设东观,周处曾任东观左丞,孙休命韦昭(中书郎、博士祭酒)依刘向故事,校定众书。 ㈡西晋荀勖校书与纂辑《中经新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 ㈢东晋李充确立四部顺序:甲-五经,乙-史部,丙-诸子,丁-诗赋。经史子集之次始定。 ㈣王俭《七志》与梁阮孝绪《七录》的纂辑。 《七志》“七分法”与《汉书 艺文志》对应关系: 六艺略——经典志 诸子略——诸子志 诗赋略——文翰志 兵书略——军书志 术数略——阴阳志 方技略——数艺志 其后尚有附录二,成为九部(严格意义上说,其实不只七部。) 意义:改变西汉以来目录书无小序的状态,开创解题体制中的纪录体。 《七略》开启研究前人目录之端,摆脱单纯登录藏书的局限,把史籍从附庸地位提到独立部类上,专立《纪录体》史部划分细类的开始。
回应 2013-03-28 19:23:0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华书局 (1981)8.4分 36人读过
-
北京出版社 (2014)7.8分 32人读过
-
限时抢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术】北大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1 (茶茶)
- 文学参考(fencius) (沈书枝)
- 私人阅读史:文献学 (墨墨)
- dogtoralife (齊)
- 金陵购书志 (飞鸟之影)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古典目录学浅说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草虫 2009-03-03 11:31:47
还是很好的入门书吧。
0 有用 米 2013-03-28 18:08:25
一本精致的小书,简明并且逻辑清楚,入门的好书。
0 有用 大甜甜~~ 2012-03-26 10:37:07
入门而兼进阶的小书。倘若早生两千年,对中垒先生坐,读书校雠,那才是人生至大的福分。
0 有用 嘿齋 2011-07-23 12:25:42
入門書,寫得簡明扼要。同時可以參考來著的《古典目錄學》,這一本寫得更為專業一些,材料也詳盡許多。
0 有用 小羊 2016-07-18 18:07:52
大一时所读。是我读完的第一本目录学著作,浅易近人,又有通识,值得一荐
0 有用 infodick 2021-03-10 21:15:27
20210310 看过了,搬家后的地铁读物,很好。 一本入门书,讲的比较清晰。 引证的内容比较翔实,不错。 观点久了一点,但无伤大雅。 里面关于目录学的东西,讲的有点啰嗦,反倒是关于版本学,言简意赅的讲出了主要观点。
0 有用 勇猛精进 2020-12-26 00:04:26
有的版本可能有一些錯誤,如誤將“遣策”寫為“遺策”之類
0 有用 yuzufly 2020-10-23 20:40:54
非常适合目录学入门
0 有用 爱犬进宝是土狗 2020-05-30 20:37:51
很不错的一本书,是对国学的探究,也是对国学研究的贡献,很值得我们看。
0 有用 瀛轩 2020-02-06 21:03:16
目录学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