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rcea Eliade
出版社: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副标题: The Nature of Religion
译者: Willard R. Trask
出版年: 1987-10-23
页数: 256
定价: USD 14.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156792011
出版社: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副标题: The Nature of Religion
译者: Willard R. Trask
出版年: 1987-10-23
页数: 256
定价: USD 14.00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0156792011
内容简介 · · · · · ·
A noted historian of religion traces manifestations of the sacred from primitive to modern times, in terms of space, time, nature and the cosmos, and life itself. Index. Translated by Willard Trask.
作者简介 · · · · · ·
Mircea Eliade was chairman of the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relig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mong his many books are The Myth of the Eternal Reunion, 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 Birth and Rebirth, and Yoga: Immorality and Freedom.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马克思接受并发展了亚洲-地中海世界中的一种伟大的末世神话思想——对正义的拯救。也即是通过“被选定的”人、“被注定的”人、“清白无邪的”人以及“使者”;在我们这个时代,即是通过无产阶级来完成。他们的磨难注定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的本体论地位。事实上,马克思的无阶级社会和随之而来的历史紧张状态的消失,在黄金时代(Golden Age)的神话中能够找到它们最接近的先例,这种黄金时代正是许多传统的起点和终点。马克思通过一个完整的犹太教-基督教的弥赛亚式的意识形态丰富了这种古老的神话:一方面,是他赋予了无产阶级的预言角色和救世的功能;另一方面,是发生在善与恶间的决战,这很容易地被比作在基督和反基督者间的善与恶的大决战,最后以基督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为了他自己的目的,马克思也采纳了犹太教-基督教的对历史的绝对终结的末世论期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1页 -
为了说明自然的宗教价值的这些改变与衰减,在这里举出个具体明确的例子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例子我们是从中国选取的。这样做是基于两个理由:(1)正如同在西方一样,在中国。自然的去圣化只是少数人的事,尤其只是知识界的事情;(2)尽管此,在中国以及在整个远东,去圣化的过程从来也没有被进行到底。甚至对于大部分知识渊博的文人来说,对自然所作的“美学沉思”仍然带有种宗教魅力的光环 从十七世纪以来,在陶盆中布置园艺,在中国的士人中就成为 种时尚这个陶盆中装满着水,在水面之上出出几块长着树,花朵的石头;石头上面经常还有微型的房子宝塔小桥和人物的造型在中国的岭南( A nuames)人中,它们彼称为盆景( Miniature Msuntain),而中国的北方人( Sing- Annamese)则称它们为假l山( ArtificalMountains)。如上所述,这种名字本身就示着一种宇宙生成的象征意义,因为这山即是字宙的一种象征。 但是,这种因其美学意义而成为有价值的微缩景观,有着长的历史,甚至在史前时它就存在了。它揭示了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深厚的宗教情感其最早的形式即是装满着香水的陶盆,香水代表着大海,盖子代表着高山。这种物件的宇性结构是显而易见的,其神秘的成分也是存在的,因为那海中的山象征着“世外桃源”( the Isles ofthe Blessed)。代表着一种天堂。它是道家的神仙们( Taoist Immortaks)所居住的地方。这样我们就有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微型的世界。学子上人们把它建在自己的房中以方便自已参与到这种浓缩的神秘力量中,并通过对它的冥想,使自己再次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盆景中的山被饰以洞穴,有关这些洞穴的民同传说在这些微缩景观的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洞穴是退隐静修之地。是道教神仙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举行人道仪式的地方。这些洞穴代表着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自然的神圣和宇宙的宗教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的人也喜欢 · · · · · ·
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元初崇拜——神圣空间与神圣时间小议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伊利亚德的宗教概念中,神圣时间与神圣空间是两个重要的范畴,在《神圣与世俗》中分别在两个篇章中得到了具体的阐释。在每个篇章中,伊利亚德的阐释看上去似乎比较琐碎,但是其中“崇拜元初状态——宇宙创世”的观念似乎是一以贯之。 元初状态——宇宙创世,在伊利亚德的观念... (展开)
【转】沙湄:宗教现象学方法的两难——读伊利亚德的《圣与俗》
【作者简介】沙湄,女,1995-1998年,就读于西南民族学院民研所,宗教学专业基督教研究方向,获哲学硕士学位; 2000-200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及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宗教学专业基督教研究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翻译有《眼泪与圣徒》。 早期比较宗教学者们拓荒性的工作和...
(展开)

《神圣与世俗》读书报告
在《神圣与世俗》中,伊利亚德为我们带来了一种隐含着的人类学“他者”视角。作为一名宗教史学家,伊利亚德认为“了解宗教徒所认同的状况、了解他的精神世界就是对我们有关人类的基本知识的一种促进。” “宗教史的最终目标是理解、以及让其他的人理解宗教徒的行为。” “除去...
(展开)

我们生活在神圣与世俗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米尔恰·伊利亚德在《神圣于世俗》 解决了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问题?”——神圣与世俗中生活。首先,他确立了一个观点:神圣是世俗的反面,并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显圣物”。“显圣物”即神圣的东西向我们展示它自己 。宗教的历史是由许多的显圣物构成的,即神秘的力量。人们... (展开)
圣俗的不可绝对两分性
就归纳解析宗教徒的宗教体验、宗教实践、宇宙价值观而言,《神圣与世俗》是一部很好的入门作品。其中各种对于圣显物、神话、象征、仪式、审美的描述,足以对非宗教徒读者引人入胜。尽管本书开宗明义,主旨在于揭示人类的两种生活样式,神圣化的和非神圣化的,也即神圣和世俗的...
(展开)

神圣是世界的原初,去圣化建构了世俗
宗教徒可以领悟到非均质性的神圣空间,宗教徒对本体论的渴望使其决定居住于神圣空间,神圣空间由显圣物(hierophany)宣告,对定居地的圣化(sacralization)(所有关于城市、庙宇、住宅的象征和仪式)是人对宇宙起源的再现,神圣空间的宗教体验使建构世界成为可能,世俗世界是人...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华夏出版社 (2002)8.9分 747人读过
-
Gallimard (1987)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1969)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Eliade (荷包蛋)
- Environmental Design 1 (乌拉那斯)
- To Do Mythology (Alcarinqua)
- 书单|2021书 (Mel.)
- A feeling of history, PZ (seethingl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千风 2022-09-06 21:46:04 湖南
宗教空间,仪式。
0 有用 我不爱吃薯片啊 2020-11-24 17:02:11
虽然大多数笔墨在宗教体验上,但对这本书的理解仍然有另一种途径:即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非宗教体验的神圣性放大,从而找到主体在制度体系里的位置。是一本好的研究宗教的现象学著作,但其实对于我等non religious man而言,里面的概念不免太过艰深晦涩倒不实用。写论文的话,用比较有意思的一些concept(神圣空间与时间、显圣物、节日庆典、世界之轴)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体验”已经绰绰有余。
2 有用 不舍昼夜 2017-05-28 19:30:26
综合了作者此前很多相对具体的研究,是一本综合、通贯的小书。尽管书中的要点在高频率地重复,尽量很多分析未必合乎历史,尽管猜想和玄想的比例较大,尽管对宗教人的偏向没有任何忌讳和遮拦,整体上感觉,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对于非宗教人,颇能点到痛处。是一本早看比晚看好的书。
0 有用 LTX 2016-10-07 08:44:25
2016已读81。照老板的要求读完了原版,多亏华师大给力的图书馆,居然找到了Harper Torchbooks出版的1961版。伊利亚德不愧是宗教还原论的大师,学术野心够大,写作风格也很浪漫,此等人物不可无一,亦很难有二。
1 有用 辣糖放题 2019-07-11 07:01:48
说是宗教史,但还是很宗教现象学,抽离了具体历史文化背景,再(不)精准的文献汇总之后依然是一些堪称独断的个人解读和generalization——当然,结论是很有趣的,尽管带着一种诚恳的过时感。抱着期待的心情看,觉得文笔流畅的同时又嫌啰嗦,总之可能过了适合我的阶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