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该书为《二十世纪学术要籍重刊》中的一种。
作者简介 · · · · · ·
张舜徽先生(1911-1992),湖南沅江人,着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生前曾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张舜徽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大量论着。若《广校傩略》、《中国文献学》、《汉书艺文志通释》、《汉书艺文志释例》、《四库提要叙讲疏》诸种,固已彗前驱,导夫先路。此仅为就其平生着述中较费心力者而言,已足以彰显先生对学术界的重大贡献。他的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公认的国学大师,更是华中师范大学不可多得的代表性学者。张先生道本书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必读的历史书籍,替有志研国史的青年们指出了一些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介绍常见的必读的书籍,要求作者有广涉博览的本钱,指点读史门径和研究方法,要求作者有度人金针的诚意,出语不玄,而在这两方面,张先生都堪称出色当行。
目录 · · · · · ·
经部总叙
易类叙
书类叙
诗类叙
礼类叙
春秋类叙
孝经类叙
五经总羲类叙
四书类叙
乐类叙
小学类叙
史部总叙
编年类叙
纪事本末类叙
别史类叙
亲史类叙
诏令秦议类叙
传记类叙
载记类叙
时令类叙
地理类叙
職官类叙
政书类叙
目录类叙
史评类叙
子部总叙
儒家类叙
兵家类叙
法家类叙
農家类叙
医家类叙
天文算法类叙
術类类叙
艺术类叙
谱录类叙
杂家类叙
……
集部总叙
附录 初学求书简目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四库提要叙讲疏"的人也喜欢 · · · · · ·
四库提要叙讲疏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四库提要叙讲疏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读《四库提要》前可阅此书
>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识字读文经传参考书史学参考书百家言参考书综合性论述
【源地址】“古文献学微刊”微信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DnkRjWwSAPKZXNMrIDkLqw
回应 2017-12-30 17:33 -
cosmosalanre (Hello,world!)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荀子》曰:《书》者政事之纪也。此一语,足以概括《书》之体用而无遗。以其为上古之书,故亦谓之《尚书》。汉人好取《尚书》与《春秋》并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作: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其言左右二史所掌,复有不同。盖古初设史,原不必区分甚严,记言者不废记事,记事者...2017-04-02 23:08 1人喜欢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荀子》曰:《书》者政事之纪也。此一语,足以概括《书》之体用而无遗。以其为上古之书,故亦谓之《尚书》。汉人好取《尚书》与《春秋》并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作: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其言左右二史所掌,复有不同。盖古初设史,原不必区分甚严,记言者不废记事,记事者亦兼记言,故古人传闻异辞,得以彼此互异也。《尚书》所载古代典、谟、训、诰之文,皆所以纪政事,非专为记言而作。不必惑于左史右史之说而强分之。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尚书》小序,昔人皆以为汉孔安国所作,然校之西京文字,绝不相类。朱熹尝辨之,乃后世之依托,非安国手笔也。宋蔡沈撰<小序>一卷,亦逐条辨驳,如朱熹之攻<诗序>焉。<洪范>以五事配庶徵,本经文所有,伏生《大傅》以下,逮京房刘向诸人,遽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宋以来解<洪范>者,又比合《河图》、《洛书》以辨其同异。至清初胡渭作《洪范正论》,于汉儒附会之谈,宋元辩乱之说,一扫而廓除之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四库总目》卷十二《日读书经解义提要》有云:《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今文古文之真伪。此论足以申释叙文。至于错简,亦宋以来所聚讼者也。叙文即揭此四端,下文又分别解之。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朱彝尊谓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于理。汾阴汉鼎,良亦善喻。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尚书》经秦火而亡,至汉初有济南伏生,口传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用当时禁书写之,是为今文《尚书》。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尚书》,以考二十九篇,多十六篇,皆古代字体所书,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尝为之作传,以事未得列于学官。西晋末,其书亡。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奏上《尚书孔传》,自云得安国之后,是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自唐初孔颖达等据此本为之正义,遂大行于后世。宋吴械作《书裨传》,乃始疑之。《朱子语类》于此书亦尝致疑。明梅鷟作《尚书考异》,乃明斥其伪。然所论证,尚不甚确。清初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引经据古,二陈其矛盾之故,列举二百二十八条,确不可易。于是晚出《古文尚书》及孔传之伪,乃已论定。然尚未得造伪者之主名,迨丁晏作《尚书余论》,始证明出王肃之手。既已成为定讞,遂无复可翻之案矣。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有云: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书成文,无大悖理。譬诸汾阴汉鼎,虽非黄帝所铸,或指以为九牧之金,则亦听之。 此论较为持平,故《四库提要叙文》称其比之汾阴汉鼎为善喻也。汉武帝时,汾阴得宝鼎,人皆以为周鼎,吾丘寿王独以为鼎为汉出,乃汉鼎非周鼎,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
元吴澄撰《书纂言》四卷,专释今文,于东晋晚出之书,悉摒不论。此本无违于古义,《提要叙》文乃谓其非可行之道者,良以昔人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遽以立教者,其端皆发自古文,故不欲轻易而摒弃之耳。晚出《古文尚书》,虽属伪造,亦多有古书为据。为之二抉其出处者,则有惠栋之《古文尚书考》,学者可参考也。《伪孔传》虽亦出于王肃,肃固魏晋间有名经师,如能降低时代,将《伪孔传》作为魏晋人书读,必有可取者。清儒焦循尝曰:东晋晚出《尚书孔传》,至今日稍能读书者,皆知其伪,必有可取者。清儒焦循尝曰:东晋晚出也,其<尧典>以下至<泰誓>二十八篇,固不伪也。则试直其伪作之二十五篇,而专论其不伪之二十八篇;且直其为假托之孔安国,而论其为魏晋人之传。则未尝不与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先后同时;晏、预、璞、宁之传注,可存而论,则此传亦何不可存而论。此诚通人之论。足以发拘墟者之蒙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昔疏今密,其势则然。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 jū),固亦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宋人言地理者,如毛晃撰《禹贡指南》、程大昌撰《禹贡论》、《后论》、《山川地理图》、傅寅撰《禹贡说断》,皆以生于南渡之后,僻处一隅,无由目睹中原西北之古迹,二统核其真,故所言多病其疏泛。至清初胡渭《禹贡锥指》出,然后精密过于前人。自宋元以来,注<禹贡>者不下数十家,要以胡书为最善。考证之业,后出者胜,信矣。四库著录,例采众家,良以得失互见,可以彼此补苴耳。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诏>,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四库总目》卷十三<书疑提要>有云:《汉书》载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云云,此言脱简之始也。然向既知校脱简,自必二改正,必不听其仍前错乱。又惟言<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则其余并无脱简可知,亦非篇篇悉有颠倒。且一简或二十五字或二十二字,具有明文,则必无全脱一章一段之事。而二十余字之中,亦必无简首恰得句首、简尾恰得句尾,无一句割裂不完之事也。王柏作《书疑》,乃动以脱简为辞,臆为移补。其为师心杜撰,窜乱圣经,已不辨而知矣。此论明晰,足以申释<叙文>。王柏乃南宋末年人,以度宗咸淳十年卒,未尝入元。顾炎武《日知录》称为元儒王柏,非也。
班固索<洪范>于《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轇轕(jiāo gé),淆经义矣。
孙星衍《河图洛书考》有云:汉人以八卦为《河图》,九畴为《洛书》,其说见孔安国注《论语》:河不出图,及马融注《书》九畴。又汉<五行志>引刘歆说亦同,以“初一日五行”以下六十五字为《洛书》全文。至宋人乃妄以<洪范>五行为河图。考《汉书·艺文志》已云: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是班固索<洪范>于《洛书》之书也。宋人又以<洪范>五行为<河图>,穿鉴附会,益乱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宋人王柏作《书疑》,并全经而移易补缀;蔡沈作《书集传》,乃以皇极数说<洪范>,皆非解经之体,故《提要叙》深斥之。
回应 2017-04-02 23:08
-
识字读文经传参考书史学参考书百家言参考书综合性论述
【源地址】“古文献学微刊”微信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DnkRjWwSAPKZXNMrIDkLqw
回应 2017-12-30 17:33 -
cosmosalanre (Hello,world!)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荀子》曰:《书》者政事之纪也。此一语,足以概括《书》之体用而无遗。以其为上古之书,故亦谓之《尚书》。汉人好取《尚书》与《春秋》并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作: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其言左右二史所掌,复有不同。盖古初设史,原不必区分甚严,记言者不废记事,记事者...2017-04-02 23:08 1人喜欢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荀子》曰:《书》者政事之纪也。此一语,足以概括《书》之体用而无遗。以其为上古之书,故亦谓之《尚书》。汉人好取《尚书》与《春秋》并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作: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其言左右二史所掌,复有不同。盖古初设史,原不必区分甚严,记言者不废记事,记事者亦兼记言,故古人传闻异辞,得以彼此互异也。《尚书》所载古代典、谟、训、诰之文,皆所以纪政事,非专为记言而作。不必惑于左史右史之说而强分之。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尚书》小序,昔人皆以为汉孔安国所作,然校之西京文字,绝不相类。朱熹尝辨之,乃后世之依托,非安国手笔也。宋蔡沈撰<小序>一卷,亦逐条辨驳,如朱熹之攻<诗序>焉。<洪范>以五事配庶徵,本经文所有,伏生《大傅》以下,逮京房刘向诸人,遽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宋以来解<洪范>者,又比合《河图》、《洛书》以辨其同异。至清初胡渭作《洪范正论》,于汉儒附会之谈,宋元辩乱之说,一扫而廓除之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四库总目》卷十二《日读书经解义提要》有云:《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今文古文之真伪。此论足以申释叙文。至于错简,亦宋以来所聚讼者也。叙文即揭此四端,下文又分别解之。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朱彝尊谓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于理。汾阴汉鼎,良亦善喻。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尚书》经秦火而亡,至汉初有济南伏生,口传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用当时禁书写之,是为今文《尚书》。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尚书》,以考二十九篇,多十六篇,皆古代字体所书,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尝为之作传,以事未得列于学官。西晋末,其书亡。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奏上《尚书孔传》,自云得安国之后,是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自唐初孔颖达等据此本为之正义,遂大行于后世。宋吴械作《书裨传》,乃始疑之。《朱子语类》于此书亦尝致疑。明梅鷟作《尚书考异》,乃明斥其伪。然所论证,尚不甚确。清初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引经据古,二陈其矛盾之故,列举二百二十八条,确不可易。于是晚出《古文尚书》及孔传之伪,乃已论定。然尚未得造伪者之主名,迨丁晏作《尚书余论》,始证明出王肃之手。既已成为定讞,遂无复可翻之案矣。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有云: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书成文,无大悖理。譬诸汾阴汉鼎,虽非黄帝所铸,或指以为九牧之金,则亦听之。 此论较为持平,故《四库提要叙文》称其比之汾阴汉鼎为善喻也。汉武帝时,汾阴得宝鼎,人皆以为周鼎,吾丘寿王独以为鼎为汉出,乃汉鼎非周鼎,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
元吴澄撰《书纂言》四卷,专释今文,于东晋晚出之书,悉摒不论。此本无违于古义,《提要叙》文乃谓其非可行之道者,良以昔人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遽以立教者,其端皆发自古文,故不欲轻易而摒弃之耳。晚出《古文尚书》,虽属伪造,亦多有古书为据。为之二抉其出处者,则有惠栋之《古文尚书考》,学者可参考也。《伪孔传》虽亦出于王肃,肃固魏晋间有名经师,如能降低时代,将《伪孔传》作为魏晋人书读,必有可取者。清儒焦循尝曰:东晋晚出《尚书孔传》,至今日稍能读书者,皆知其伪,必有可取者。清儒焦循尝曰:东晋晚出也,其<尧典>以下至<泰誓>二十八篇,固不伪也。则试直其伪作之二十五篇,而专论其不伪之二十八篇;且直其为假托之孔安国,而论其为魏晋人之传。则未尝不与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先后同时;晏、预、璞、宁之传注,可存而论,则此传亦何不可存而论。此诚通人之论。足以发拘墟者之蒙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昔疏今密,其势则然。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 jū),固亦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宋人言地理者,如毛晃撰《禹贡指南》、程大昌撰《禹贡论》、《后论》、《山川地理图》、傅寅撰《禹贡说断》,皆以生于南渡之后,僻处一隅,无由目睹中原西北之古迹,二统核其真,故所言多病其疏泛。至清初胡渭《禹贡锥指》出,然后精密过于前人。自宋元以来,注<禹贡>者不下数十家,要以胡书为最善。考证之业,后出者胜,信矣。四库著录,例采众家,良以得失互见,可以彼此补苴耳。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诏>,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四库总目》卷十三<书疑提要>有云:《汉书》载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云云,此言脱简之始也。然向既知校脱简,自必二改正,必不听其仍前错乱。又惟言<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则其余并无脱简可知,亦非篇篇悉有颠倒。且一简或二十五字或二十二字,具有明文,则必无全脱一章一段之事。而二十余字之中,亦必无简首恰得句首、简尾恰得句尾,无一句割裂不完之事也。王柏作《书疑》,乃动以脱简为辞,臆为移补。其为师心杜撰,窜乱圣经,已不辨而知矣。此论明晰,足以申释<叙文>。王柏乃南宋末年人,以度宗咸淳十年卒,未尝入元。顾炎武《日知录》称为元儒王柏,非也。
班固索<洪范>于《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轇轕(jiāo gé),淆经义矣。
孙星衍《河图洛书考》有云:汉人以八卦为《河图》,九畴为《洛书》,其说见孔安国注《论语》:河不出图,及马融注《书》九畴。又汉<五行志>引刘歆说亦同,以“初一日五行”以下六十五字为《洛书》全文。至宋人乃妄以<洪范>五行为河图。考《汉书·艺文志》已云: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是班固索<洪范>于《洛书》之书也。宋人又以<洪范>五行为<河图>,穿鉴附会,益乱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宋人王柏作《书疑》,并全经而移易补缀;蔡沈作《书集传》,乃以皇极数说<洪范>,皆非解经之体,故《提要叙》深斥之。
回应 2017-04-02 23:08
-
识字读文经传参考书史学参考书百家言参考书综合性论述
【源地址】“古文献学微刊”微信公众号
http://mp.weixin.qq.com/s/DnkRjWwSAPKZXNMrIDkLqw
回应 2017-12-30 17:33 -
cosmosalanre (Hello,world!)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荀子》曰:《书》者政事之纪也。此一语,足以概括《书》之体用而无遗。以其为上古之书,故亦谓之《尚书》。汉人好取《尚书》与《春秋》并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作: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其言左右二史所掌,复有不同。盖古初设史,原不必区分甚严,记言者不废记事,记事者...2017-04-02 23:08 1人喜欢
《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荀子》曰:《书》者政事之纪也。此一语,足以概括《书》之体用而无遗。以其为上古之书,故亦谓之《尚书》。汉人好取《尚书》与《春秋》并论。《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郑注云:其书《春秋》、《尚书》,其存者。《汉书·艺文志》作: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其言左右二史所掌,复有不同。盖古初设史,原不必区分甚严,记言者不废记事,记事者亦兼记言,故古人传闻异辞,得以彼此互异也。《尚书》所载古代典、谟、训、诰之文,皆所以纪政事,非专为记言而作。不必惑于左史右史之说而强分之。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尚书》小序,昔人皆以为汉孔安国所作,然校之西京文字,绝不相类。朱熹尝辨之,乃后世之依托,非安国手笔也。宋蔡沈撰<小序>一卷,亦逐条辨驳,如朱熹之攻<诗序>焉。<洪范>以五事配庶徵,本经文所有,伏生《大傅》以下,逮京房刘向诸人,遽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宋以来解<洪范>者,又比合《河图》、《洛书》以辨其同异。至清初胡渭作《洪范正论》,于汉儒附会之谈,宋元辩乱之说,一扫而廓除之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四库总目》卷十二《日读书经解义提要》有云:《尚书》一经,汉以来所聚讼者,莫过<洪范>之五行;宋以来所聚讼者,莫过<禹贡>之山川;明以来所聚讼者,莫过今文古文之真伪。此论足以申释叙文。至于错简,亦宋以来所聚讼者也。叙文即揭此四端,下文又分别解之。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朱彝尊谓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于理。汾阴汉鼎,良亦善喻。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尚书》经秦火而亡,至汉初有济南伏生,口传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用当时禁书写之,是为今文《尚书》。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于壁中得《尚书》,以考二十九篇,多十六篇,皆古代字体所书,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尝为之作传,以事未得列于学官。西晋末,其书亡。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颐,奏上《尚书孔传》,自云得安国之后,是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自唐初孔颖达等据此本为之正义,遂大行于后世。宋吴械作《书裨传》,乃始疑之。《朱子语类》于此书亦尝致疑。明梅鷟作《尚书考异》,乃明斥其伪。然所论证,尚不甚确。清初阎若璩撰《尚书古文疏证》,引经据古,二陈其矛盾之故,列举二百二十八条,确不可易。于是晚出《古文尚书》及孔传之伪,乃已论定。然尚未得造伪者之主名,迨丁晏作《尚书余论》,始证明出王肃之手。既已成为定讞,遂无复可翻之案矣。朱彝尊《经义考》卷七十四有云:是书久颁于学官,其言多缀辑逸书成文,无大悖理。譬诸汾阴汉鼎,虽非黄帝所铸,或指以为九牧之金,则亦听之。 此论较为持平,故《四库提要叙文》称其比之汾阴汉鼎为善喻也。汉武帝时,汾阴得宝鼎,人皆以为周鼎,吾丘寿王独以为鼎为汉出,乃汉鼎非周鼎,事见《汉书·吾丘寿王传》。
元吴澄撰《书纂言》四卷,专释今文,于东晋晚出之书,悉摒不论。此本无违于古义,《提要叙》文乃谓其非可行之道者,良以昔人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遽以立教者,其端皆发自古文,故不欲轻易而摒弃之耳。晚出《古文尚书》,虽属伪造,亦多有古书为据。为之二抉其出处者,则有惠栋之《古文尚书考》,学者可参考也。《伪孔传》虽亦出于王肃,肃固魏晋间有名经师,如能降低时代,将《伪孔传》作为魏晋人书读,必有可取者。清儒焦循尝曰:东晋晚出《尚书孔传》,至今日稍能读书者,皆知其伪,必有可取者。清儒焦循尝曰:东晋晚出也,其<尧典>以下至<泰誓>二十八篇,固不伪也。则试直其伪作之二十五篇,而专论其不伪之二十八篇;且直其为假托之孔安国,而论其为魏晋人之传。则未尝不与何晏、杜预、郭璞、范宁等先后同时;晏、预、璞、宁之传注,可存而论,则此传亦何不可存而论。此诚通人之论。足以发拘墟者之蒙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昔疏今密,其势则然。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 jū),固亦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宋人言地理者,如毛晃撰《禹贡指南》、程大昌撰《禹贡论》、《后论》、《山川地理图》、傅寅撰《禹贡说断》,皆以生于南渡之后,僻处一隅,无由目睹中原西北之古迹,二统核其真,故所言多病其疏泛。至清初胡渭《禹贡锥指》出,然后精密过于前人。自宋元以来,注<禹贡>者不下数十家,要以胡书为最善。考证之业,后出者胜,信矣。四库著录,例采众家,良以得失互见,可以彼此补苴耳。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诏>,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四库总目》卷十三<书疑提要>有云:《汉书》载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云云,此言脱简之始也。然向既知校脱简,自必二改正,必不听其仍前错乱。又惟言<酒诰>脱简一,<召诏>脱简二,则其余并无脱简可知,亦非篇篇悉有颠倒。且一简或二十五字或二十二字,具有明文,则必无全脱一章一段之事。而二十余字之中,亦必无简首恰得句首、简尾恰得句尾,无一句割裂不完之事也。王柏作《书疑》,乃动以脱简为辞,臆为移补。其为师心杜撰,窜乱圣经,已不辨而知矣。此论明晰,足以申释<叙文>。王柏乃南宋末年人,以度宗咸淳十年卒,未尝入元。顾炎武《日知录》称为元儒王柏,非也。
班固索<洪范>于《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轇轕(jiāo gé),淆经义矣。
孙星衍《河图洛书考》有云:汉人以八卦为《河图》,九畴为《洛书》,其说见孔安国注《论语》:河不出图,及马融注《书》九畴。又汉<五行志>引刘歆说亦同,以“初一日五行”以下六十五字为《洛书》全文。至宋人乃妄以<洪范>五行为河图。考《汉书·艺文志》已云: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是班固索<洪范>于《洛书》之书也。宋人又以<洪范>五行为<河图>,穿鉴附会,益乱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宋人王柏作《书疑》,并全经而移易补缀;蔡沈作《书集传》,乃以皇极数说<洪范>,皆非解经之体,故《提要叙》深斥之。
回应 2017-04-02 23:08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學生書局 (2003)8.5分 3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四库提要叙讲疏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草虫 2009-05-30
不能算读过的书。。。
0 有用 尚磊 2007-12-30
入门必读啊!
0 有用 [已注销] 2016-01-08
【国学入门】(《经传诸子语选》也很不错。)
1 有用 [已注销] 2014-11-05
赟公赐复印本
0 有用 半隐 2009-07-10
手录各部类序,而后读先生讲疏,体会、记忆确实都加深不少。虽然也只是讲义式的条疏,很值得一读。
0 有用 北青萝 2020-11-29
门径之门径。
0 有用 林攸行 2020-11-23
学生书局本错字连篇,简直不堪卒读。
0 有用 扬子居 2020-10-10
当作者一再用《提要》来阐释《提要》,便可知《提要》是真正绕不过去的。
0 有用 Gabrielle 2020-08-31
补标 我是真喜欢这本 大一时文献学和学术史的入门
0 有用 梧子 2020-06-17
门径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