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家住六朝烟水间》内容简介:今天来写一本关于南京这样城市的书,其困难不是材料太少,恰恰相反,而是材料太多——前人关于南京的历史与文化已经说过那么多的话,无论学力或文采,作者都很难说比他们更强。作者的优势或许只在于,首先,作者有幸在南京居住的时间更长,无意问成了她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变化的见证人。而这半个世纪,正是南京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半个世纪,尤其是最后10年,南京从一个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城,急剧蜕变为一个失去个性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
其次,作者是作为这个城市所不在意的一个普通市民长期生活在其中,各种过客眼中的缤纷和浪漫,对于作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作者有幸得以从内部解读这个城市,因而看到了这个城市更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底蕴,促使作者去思索这种种变迁背后的深层文化依据。
第三,作者有幸读到了前辈学人和当代文人有关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这些文字...
《家住六朝烟水间》内容简介:今天来写一本关于南京这样城市的书,其困难不是材料太少,恰恰相反,而是材料太多——前人关于南京的历史与文化已经说过那么多的话,无论学力或文采,作者都很难说比他们更强。作者的优势或许只在于,首先,作者有幸在南京居住的时间更长,无意问成了她在20世纪后半叶发展变化的见证人。而这半个世纪,正是南京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半个世纪,尤其是最后10年,南京从一个古风犹存的历史文化名城,急剧蜕变为一个失去个性的所谓现代化大都市。
其次,作者是作为这个城市所不在意的一个普通市民长期生活在其中,各种过客眼中的缤纷和浪漫,对于作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作者有幸得以从内部解读这个城市,因而看到了这个城市更多不足为外人道的底蕴,促使作者去思索这种种变迁背后的深层文化依据。
第三,作者有幸读到了前辈学人和当代文人有关这个城市的各种文字。这些文字的优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为作者提供了一个个或真或幻的参照系,使作者在解读这个城市的同时,也能解读前人对于这个城市的解读。简单地说,今天重读这些记述和解读,已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出前人所想确立和抹去的都是些什么;而他们的努力中,究竟有哪些在历史中站住了脚,哪些已被或正在被历史无情地抹去。由此也可想见,今人对于南京所做所言的一切,究竟能有多少会为历史所接纳。
家住六朝烟水间的创作者
· · · · · ·
目录 · · · · · ·
世界第一大城(上)
世界第一大城(下)
金陵景物图咏
散步秦淮
秦淮溯源
桨声灯影
秦淮烟月
白鸳芳洲
赤石机下
市井风物
散落郊原的六朝瑰宝
南唐的子遗
明太祖陵和清圣祖碑
东郊的风景(上)
东郊的风景(下)
旧街新路
从汉王府到总统府
民国建筑博物馆
山水林园
园林六朝变
放眼豁蒙楼
城西佳山水
园中轻喜剧
瞻园古今谈
佳趣说莫愁
吴头楚尾南京人
一江春水向东流
“治隆唐宋”明太祖
失踪的皇帝
“秦淮八艳”
芥子园外话李渔
踪迹随园
琉璃塔与咸板鸭
南京的旧书与文玩
水木清华龙幡里
小卷阿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以我陪朋友逛夫子庙多选在晚餐时去品尝秦淮小吃,至八九点钟餐罢,街上行人已稀,尘嚣渐散,沿着大成门、东西市场、文德桥、乌衣巷漫踱过去,夜色更掩去了新造仿古建筑的浮艳。 而真正的明代遗迹,大约也只剩下两处,一是夫子庙前泮池北岸整石雕琢的几十架石栏杆,一是泮池南岸的赭红大照壁,都是游人不容易注意到、导游也很少会讲解的地方。石栏杆如今都换成了新的,旧物据说是被保存起来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秦淮烟月 -
说到白鹭洲,人们不免会想起李白的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实则南京有古今两处白鹭洲,李白所咏的古白鹭洲,并不是“新金陵四十景”中的“白鹭芳洲”。唐代天宝年间,长江尚流经凤台山麓,秦淮河入江口的白鹭洲剖江流为二支,李白在凤凰台上南望三山矶,西观白鹭洲,借景抒情发点怀古伤今的牢骚。南唐建金陵城,凤台山完全被包进城里,江、山已被城墙分隔。宋、元之际水落沙涨,白鹭洲与江中诸洲渐渐连为一片,也就是今天的河西地区,江流远去,“二水中分”的景观不再。白鹭洲旧地,应当就是今水西门外、莫愁湖公园以南的狭长陆地。至于明人“金陵十八景”和清人“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鹭洲二水”之类,不过是想当然了。今天有“秦淮明珠”美誉的白鹭洲公园,原名东园。明永乐初年,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成祖仁孝皇后,借口怀念父亲生前的功绩,将此园赐给了徐家,成为徐府的东花园,故时人称其为徐太傅园、徐中山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白鹭芳洲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家住六朝烟水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家住六朝烟水间"的人也喜欢 · · · · · ·
家住六朝烟水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南京·莫愁湖·卢家小妇郁金堂

一部南京史,半生家园梦

六朝烟水间,何以成就“天下文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公元247年,康僧会从交趾来到建业,向孙权建言建造佛寺以供奉设立。由此在秦淮河畔凤台山麓建造了建初寺,这是我国长江以南第一座佛寺,其意义与洛阳的白马寺相当。由此揭开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 孙吴虽被晋朝所灭,但后者的统治中心也很快转至东南。当时流行玄学,而... (展开)>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8.2分 181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8.2分 6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关于那座城市的一切 (即兴表演艺术家)
- 雅吟斋。 (若雪)
- 关于南京的好书推荐 (青鸾)
- 城市文化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彼岸)
- 石头记 (苏觋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家住六朝烟水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mo 2024-03-03 17:54:58 湖南
去南京前读的,增长知识。
0 有用 放养的星星 2022-01-12 20:54:21
南京城的故事让人想到敦煌壁画,一铺墙的面积就那么大,上面却层层叠叠地见证,生演了一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新朝不断在旧画的基础上揭落、刮破、修改、添补、翻新,甚至完全覆盖。然而落笔的痕迹总是躲不掉的,色彩和笔法可以借助考古手段判断出来。这种重叠往复,这大概就是历史之“厚”的直观联想了吧!
0 有用 舒克 2022-09-09 00:27:30 江苏
薛冰老师以其独有的视角与眼光,独到的笔触与情感,书写了古都金陵之“六朝烟水”。读来颇有亲近感。只是,该书的装帧设计太过做作,想要与众不同。却又不考虑读者的阅读。全书有意将字体压扁缩小,每一页四周故意“留白”,再添加仿古的竖条,标上书名等。每一页都这么玩,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图片安插也成问题,有的图片过小,放在文字中就像是一团墨水,而且将文字挤兑的无处安身感。比如19页的插图,朱偰先生的照片,挤在文字... 薛冰老师以其独有的视角与眼光,独到的笔触与情感,书写了古都金陵之“六朝烟水”。读来颇有亲近感。只是,该书的装帧设计太过做作,想要与众不同。却又不考虑读者的阅读。全书有意将字体压扁缩小,每一页四周故意“留白”,再添加仿古的竖条,标上书名等。每一页都这么玩,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图片安插也成问题,有的图片过小,放在文字中就像是一团墨水,而且将文字挤兑的无处安身感。比如19页的插图,朱偰先生的照片,挤在文字左上角,右边的文字一路下来拍了一堆“门”,真的不好看。还有书的页码故意弄成三个黑圈,十分碍眼。硬把图书排版当做绘画,这其实并不科学!每页的“留白”其实十二分地浪费纸张空间…… (展开)
11 有用 怪盗张千张 2014-05-29 12:49:48
遇到很多人,都说不怎么喜欢南京,偏爱扬州苏州。只是我还挺喜欢这里,也许高大的梧桐树就把我轻松搞定。总之我很感谢她,收留我四年
0 有用 以逆为名 2022-06-26 20:33:38
除了我的故乡苏州,南京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她承载了我四年求学的记忆,也经历了我从一位懵懂无知的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时光。对于南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南京的人。南京人有着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极富幽默细胞。这或许就是在南北交融之下所孕育出的开朗的地域文化。 作为城市文化丛书的其中之一,本书读下来私以为比写苏州的那一本更好。作者的谋篇布局非常有条理,每一章即可单独成篇,勾连在一起也有前后呼应之处。作者在书... 除了我的故乡苏州,南京是我最熟悉的地方。她承载了我四年求学的记忆,也经历了我从一位懵懂无知的学生转变为社会人的时光。对于南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南京的人。南京人有着一种乐观积极的精神,极富幽默细胞。这或许就是在南北交融之下所孕育出的开朗的地域文化。 作为城市文化丛书的其中之一,本书读下来私以为比写苏州的那一本更好。作者的谋篇布局非常有条理,每一章即可单独成篇,勾连在一起也有前后呼应之处。作者在书中不止一处呼吁着对南京古迹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有着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流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座城市经历了太多,也失去了太多。这份积淀成就了南京的沉稳、娴静和烟火气息,也将带着她厚重的过往走向未知的明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