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天文考古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创作者
· · · · · ·
-
冯时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孤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八章 天数发微
征引书目简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天文考古学概论
第二章 上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三章 观象授时
第四章 古代天文仪器
第五章 奇异天象
第六章 星象考源
第七章 早期宇宙模式
第八章 天数发微
征引书目简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从宇宙浑沌不分到四时诞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梦梦墨墨,盲章弼弼”,这是宇宙浑沌无际的状态;其后伏羲、女娲分立天地,禹、契戡划天地,终使地平天成,这是天地的开辟;天地分立自有阴阳之别、而万物之化育也为阴阳之协和,这是阴阳的形成;最后四神定立四时,完成了创造世界的第一步工作。这一创世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礼记·礼运》: “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淮南子·天诠言训》:“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太一借喻天地未分之浑沌元气,这也正是帛书作者所认为宇宙的原始。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0页 -
巫是古代社会中沟通天地的人物,因而他的主要职务就应该是考察天象,这其实是使其具有某种“神性“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巫在先民社会中的地位的取得并进而巩固,并不在于他是否能够依靠自己的简单劳动成为部族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而取决于他在观象授时的活动中,通过寻找天象与人间祸福的某种联系而作出预言的正确程度。显然,对于生产季节的准确把握,对于天灾人祸的及时示警,在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早期社会是为先民迫切需要的,这使巫这样一种身怀特殊技能的特殊任务以及由这些特殊任务组成的特殊集团无可争议地成为部落的主宰和政治领袖,与此同时,早期天文学也就被动地顺随着他们这种以星占位目的的观象活动而缓慢地发展,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摆脱星占术的羁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9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文明以止 8.6
-
-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8.7
-
- 天文考古通论 9.2
-
- 火坛与祭司鸟神 7.8
-
- 张政烺文史论集 9.5
-
- 追寻人类的过去 8.9
-
- 考古发掘与历史复原 7.3
-
-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9.1
-
-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 7.3
中国天文考古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燕山讲堂65期实录 冯时 天上人间(转)
因为这个演讲中的很多内容可以在这本书中读到,所以转了过来 http://view.news.qq.com/a/20100408/000034.htm 燕山讲堂65期实录 冯时 天上人间 精彩观点 之一 天文学是作为农业经济的基础而存在的,没有天文学就不可能有原始农业。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对于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
(展开)


基本构建起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
一句话推荐:在天文学史的背景之下,以考古学与天文学为主,通过对古代受到天文思想影响的遗迹遗物及文献进行解读,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天文考古学的学科体系,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新途径。 导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EScb3KoHpSdXWts34IQHw
(展开)

国内第一本天文考古学专著
是因为在网上先看过先生的系列文章《考古、盗墓和风水》后注意到冯时先生的,原来他曾经亲历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挖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搜索前面提到的那篇帖子看看,很有趣的。 书拿到了,还没有来得及看。很厚的一大本,看着心里就踏实。等我看了一些了再来废话吧...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9.3分 458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考古学通论与专题研究 (丁丁)
- 天文考古学 (淡墨)
- 【阅读过去】 (C)
- 能找到的天文学读物 (禾一)
- 有点儿意思 (安静的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天文考古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健壮羊驼 2009-05-22 01:37:46
很好很学术...
2 有用 安隱 2015-02-25 01:09:59
購于廣州購書中心。我擦!好險!想起要看,在網店搜了一輪,忽然發現這本書早有了。想當年,購書中心一樓某旮旯,總能找到有趣又少見的書。尋寳一樣,這是實體書店的樂趣啊。||解決了很多問題同時又開啓新的疑問。感覺宣夜說是個突破口,可惜失傳。彜族的自然圖不見得未異化,尤其考慮到他們傳承的巫術文化。關鍵仍在“實用性”上。天一生水與各界宗教創世傳說[在佛教只是本世欲界的開端而已]表達相近,光這點便可以繼續玩味。
1 有用 月光轮廓 2014-05-28 15:44:11
开阔思路。冯老师非常善于阐释现象和解释方法。目前觉得漏洞很可能在于一些相关性的分析和确定上。【这个第一版中有一些说法冯老师在这学期的课上有调整。再去读第三版啦~】【上学期跟着冯老师先学了点文献学知识真的是太好啦~】
1 有用 Ariel 2020-12-11 00:28:33
庞杂的内容挺多(可能舍不得删减,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明显还是以文献考据为主,攒出这么长一篇论文也不容易~
0 有用 kayoko 2021-12-09 22:49:28
太牛b了吧!为了弄懂"地平天成"我翻遍了《左传》和《尚书》的各种译注版本加起来有100多本了吧,都没解释清楚,这本书却解释得透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