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三大师》内容简介: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是叙事文学的天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论述他们时,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他们最本质量重要的,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是他们各自生活和创作中举之则目张的纲。在《巴尔扎克》中,茨威格把生于拿破仑时代晚期的巴尔扎克看做是用笔来征服世界的拿破仑,要用笔来完成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正是这样一种文学上的雄心成了他创作的驱动力,他生活的激情,这是一种主宰他直至生命最后和息的激情。他锲而不舍,紧紧盯住这个目标,在创作中他忘掉一现实,耽于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为此,他不断地用咖啡来刺激自己的神经,每天工作甚至达到十八个小时。他的写作不是一种劳动,而成了梦幻和陶醉,他成了如茨威格在他另一部长篇传 记《巴尔扎克》中所说的“写作机器”。他孜孜不倦地沉湎于创作,用他的笔建立起一...
《三大师》内容简介:在《三大师》中,茨威格把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看做是叙事文学的天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在论述他们时,不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而是紧紧抓住他们最本质量重要的,是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是他们各自生活和创作中举之则目张的纲。在《巴尔扎克》中,茨威格把生于拿破仑时代晚期的巴尔扎克看做是用笔来征服世界的拿破仑,要用笔来完成拿破仑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正是这样一种文学上的雄心成了他创作的驱动力,他生活的激情,这是一种主宰他直至生命最后和息的激情。他锲而不舍,紧紧盯住这个目标,在创作中他忘掉一现实,耽于自己构建的世界里。为此,他不断地用咖啡来刺激自己的神经,每天工作甚至达到十八个小时。他的写作不是一种劳动,而成了梦幻和陶醉,他成了如茨威格在他另一部长篇传 记《巴尔扎克》中所说的“写作机器”。他孜孜不倦地沉湎于创作,用他的笔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由“风俗研究”(包括《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共九十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用这部巨著构建了一个时代,它成为一部十九世界的百科全书,一座最大的人类文献书库。
在《三大师》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茨威格怀着强烈的激情写成的。一九一六年二月八日,他在致赫•黑塞的信中称,这《三大师》凝聚着他三年的劳动和心血。
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和万有的世界。把这几个领域相比较便显出了它们的差异,但从不能用价值判断来重新解释这种差异,或者以个人的好恶去强调一个艺术家的民族因素。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都是一个统一体,它以自己的尺度锁定它的界限和它的重量:在一部作品的内部只有一种比重,没有公正秤上的绝对重量。
这三篇文章都以作品的理解为前提:它们不是入门,而是升华,觉淀和提炼。因为高度凝炼,它们只能是萨尔茨堡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种必要的缺欠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篇文章里使他感到特别遗憾,他的分量像歌德一样,就是最广阔的形式也无法能加以包括。
三大师的创作者 · · · · · ·
-
斯蒂芬·茨威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斯特凡•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和传记作家。出身赋予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周游世界,结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传》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巴尔扎克的主人公,乃至全部法国长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强于社会阻力,就是弱于社会阻力。他们不是征服了生活,就是被碾到了生活的车轮下边。 歌德和所有德国作家的主人公都实现了自己的最高形式。他们都变得会工作,而且很干练。他们都从经验中学会了生活。 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不去寻求,更不要说找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是他的主人公的特点。他们根本不想进入现实中来。他们从一开始就想超越自身,进入无限。 (查看原文) -
在巴尔扎克笔下,主人公能压制社会的时候就是取得胜利的时候。在狄更斯笔下,主人公顺利平安地进入社交圈、进入中产阶级、进入家庭、进入职业就是取得了胜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力争达到的集体不再是社会的,而是一个宗教的共同集体。他寻求的不是社交聚会,而是世界友爱。他所有的长篇小说唯一讲述的都是这种最后的人:社会性,具有不完全的骄傲和扭曲的仇恨的社会中间状态已经克服了,自我之人就变成了普遍之人。于是他的心便以无限的谦卑和火热的友爱向兄弟——其他每个人身上纯粹的人——致意。这种最后的、纯化过的人再不知道差别,再没有社会的等级意识。他的感情是毫无掩饰的,如同在天堂乐园中一样,没有羞耻,没有傲慢,没有仇恨,也没有蔑视。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三大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三作家 9.1
-
- 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9.1
-
- 蒙田 8.4
-
- 昨日的世界 9.3
-
- 精神疗法 8.5
-
- 与魔鬼搏斗 8.5
-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 8.9
-
- 霍布斯鲍姆自传 8.4
-
- 异端的权利 8.7
-
- 心灵的焦灼 9.0
三大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Maaaeeestro!'' ''Adiooos, amigo!''

天堂在深渊:茨威格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借开头几行先说说如何阅读一本茨威格传记。我本人非常非常喜欢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传记。他的文风看上去非常华丽,用拟人遣词,用比喻造句,行文常如洪水猛兽,滔滔不绝。但是茨威格自己说,他会把所有多余的句子删掉,精简精简再精简,绝不多留一个字。所以他塑造的人物形象... (展开)
优秀的主观流人物传记

尼采所写的三种人,在这里都有了对应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尼采所写的三种人,在这里都有了对应了。 最高级:他们在别人发现是毁灭的地方发现了幸福,比如在迷宫,在对自己和别人的冷酷以及在试验之中,他们就发 现了幸福。他们的快乐乃是自我征服,苦行源于他们自己的天性,并成为他们的需求和本能。最艰巨的任务,他们却认为 这对他们... (展开)
时代、传统与狄更斯的统一
> 更多书评 4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8.7分 138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8.3分 457人读过
-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8.4分 367人读过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8.6分 19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本命种种 (欷)
-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源系列 (白露@思勉)
- 城市、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 (琅嬛福地)
- 购书单——20世纪(一) (自在鱼333)
- 200页以内的想读 (slowlife大小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三大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耿宁 2009-11-07 08:42:38
我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才读的,茨威格受佛洛依德的影响太深了吧,对他所揭示的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欲世界有些怀疑。
0 有用 skeleton 2019-09-01 21:42:57
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不下去…
0 有用 philosophia 2011-07-22 02:08:43
罗曼罗兰式的抒情
1 有用 我就喜欢! 2015-11-11 20:05:59
我觉得我现在可以这本书了,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都看了些,虽然还差了很多,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陀思是内心的世界
0 有用 Gini 2010-08-03 14:27:46
这本书跟茨威格其他的传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天马行空,不同于其他传记的时间顺序。但是没有改变的事,茨威格一如既往地加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过于绝对、过于强烈的感情很容易影响到读者的心态。另外,这种略显跳跃性的行文使我这样的读者读起来比较吃力,没办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阅读。在全书最后一部分加入的上帝部分让我有些一头雾水。高深、晦涩、难懂,除了点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命运与其他知名作家有些交集以外... 这本书跟茨威格其他的传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天马行空,不同于其他传记的时间顺序。但是没有改变的事,茨威格一如既往地加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过于绝对、过于强烈的感情很容易影响到读者的心态。另外,这种略显跳跃性的行文使我这样的读者读起来比较吃力,没办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阅读。在全书最后一部分加入的上帝部分让我有些一头雾水。高深、晦涩、难懂,除了点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命运与其他知名作家有些交集以外,看不出其他作用。(8.3)巴尔扎克——他的书里藏着一个时代、一个世界、一代人:受拿破仑的影响,希望用笔完成波拿巴用剑所没有完成的对世界的征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纵使把自己封闭在属于自己的创作世界中,巴尔扎克仍然凭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无与伦比的记忆力,把仅有的四五年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成果写进了洋洋洒洒80卷书中。(7.31)狄更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被所有英国人所推崇,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了英国的各个阶层。但是作品所刻画的生活太过于简单、朴素、完美主义和避免丑恶,因此略显失色。狄更斯的创作激情,完全是由爱和同情点燃的。他使用夸张,但决不粉饰。他的夸张只是把事实变得幽默。他的作品透露出英国人特有的民族责任感。或许作品的深度本身不够,但是因为它们的广度,影响了太多人。(8.1)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痫症,用激情创作的作家,“离开了激情,他就不是一个作家。”在茨威格看来,他是一个完全彻底的二元论者。他身上的人追求的是安宁与平静,而他身上的艺术家则追求完美。这就把他的生活引向了两个极端。矛盾中前行。伴随着命运的无尽的捉弄。他三次得意,又很快就失意。他经历了在行刑台上虎口脱险的生死劫。正是这样矛盾和波澜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使他笔下的人物显得丰满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闻其声而见其人”的,对对话的描写胜过对细节的处理。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与我对斯蒂芬茨威格的印象有不小的出入,让我更爱他了。(8.3)Ps.针对书的内容本身,我是想给四颗星的,之所以给了三星是因为对于这个版本有点反感。教科书、教参似的安排让我想到了以前被逼着阅读的日子,再看看自己现在的乐读状态,毛骨悚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