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搏斗的创作者
· · · · · ·
-
斯蒂芬·茨威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以文字华丽、思想性见长,其作品在我国拥有较多的读者。作家本人因不满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横行,于1942年自杀。
茨威格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人物传记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颂扬人类伟大的精神魅力,文字优美流畅,思想性和欣赏性兼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永远只能在具有悲剧天性的人身上发现情感的深度。而人性只有在无节制者身上才能看到他的最高极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65页 -
“魔鬼性”这个词从古代神话宗教的原始观念进入现代,已经经历了如此众多的意义与解释,所以很有必要赋予它一个我个人的解释。我用“魔鬼性”一词指称那种原始的、本质的、人人生而有之的不安定,这种不安定将人驱逐出自身,使他超越自身,将他推进无限和本原之中。似乎自然将它从前的混乱中的一个不可转化的不安定部分留给每颗心灵,这个不安定的部分总是兴奋而激越地试图返回那个超越人性、超越感官的本原之乡。魔鬼就像是存在于我们体内的酵母,一种膨胀着的、折磨人的、紧张的酵素,发酵了所有危险过度、心醉神迷、自我牺牲和自我毁灭的东西,而排斥了其他的安静的存在。在大多数的普通人身上,心灵中的这个宝贵而危险的部分很快就枯竭耗尽了;只是在极少数的短暂时刻里,在青春期危机中,在由于内心世界的爱情或生殖欲望而激动的时刻,这种跃然体外、热情奔放和自我牺牲的东西才会充满预感地控制了市民式的平庸生活。但在其他时候,稳重矜持的人们却压抑住体内浮士德式的欲望,他们用道德的氯仿来麻醉它,用工作来压抑它,用秩序来阻挡它:市民永远都是混乱之物的天然敌人,不仅在生活中了,而且在他们自己心里。但在更高层次的人,尤其是创造性人物的身上,不安定却作为一种对当前作品的不满足而创造性地继续起着作用,它赋予人一颗“高贵的、痛苦着的心灵”(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种质疑的精神,这种精神超越自身,渴望进入宇宙。所有那些以探寻和冒险精神推动我们超越自身的天性和个人利益而进入探寻之险境的东西,都应该归功于我们自身中那一部分魔鬼似的精神。但只有在我们能够控制它、在它服务于我们的紧张和激动时,这个魔鬼才能起到促进作用;一旦有益的激动变为过分激动,一旦心灵陷入煽动性的欲望和魔鬼性的强烈爆发中,那么它的危险性就开始出现了。因为这个魔鬼只有通过毫不留情地破坏有限之物、世俗之物,也就是它所寄居的躯体,才能回到它的故乡、它的本原之乡,即回到无限之中:它发端于扩充,却趋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全书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与魔鬼搏斗"的人也喜欢 · · · · · ·
与魔鬼搏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3 条 )


“谁有悲剧式的一生,谁就有英雄般的死亡”
茨威格与其说是传记作家,不如说是精神病医生,或者再夸张点,是个有点歇斯底里、伤心病狂的驱魔大师。 《与魔鬼作斗争》是茨威格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这三个疯子出具的检查报告,讲述了这个疯子如何把19世纪的德语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又如何被这个疯狂世界一步步毁灭的...
(展开)

一种人性类型学——“中魔之人”的启示
不得不说,茨威格的这本传记极迷人而又难忘,他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人性观察家”,不动声色地提示出了一种“人性类型学”,在“中魔之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这三位后面我们完全可以加上这样一些名字:兰波、梵高、福柯•••••...
(展开)


茨威格的方法与部分复写的片段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茨威格的方法:一种肖像艺术将曾经存在的历史人物重新描绘。华丽的文笔是书写的艺术形式,是画笔,是颜料,是调色板,是文本产出之前的一切必要准备。这是茨威格的作为文本书写创造者的主体性——“魔鬼性”。迷醉,痉挛,放纵,狂热,激情,独断的特征这浸透的是人本身自然属... (展开)
咒骂那颗不会克制的心吧
荷尔德林那一篇看得想哭,他狂热,敏感,固执,不顾一切,他是理想主义的空想家,他不懂节制,可他的诗却永远轻盈自由,你能想象“一棵被闪电击中、直到根部都烧焦了的大树的未被触及的最高枝丫还能继续长时间地开花”吗。理智崩碎,却出奇地保留下了神性的诗意,而诗性的深层...
(展开)

《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悲剧英雄
作者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在巴西与妻子双双自杀,是个火象射手座。年轻时期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其《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文学。他对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小说诗...
(展开)
> 更多书评 23篇
论坛 · · · · · ·
更多人的体内,没有魔鬼。 | 来自狐狸尾巴 | 2 回应 | 2015-02-17 22:09:4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西苑出版社 (1998)8.7分 469人读过
-
Fischer (S.), Frankfurt (200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3)8.4分 430人读过
-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8.9分 7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 (海鹰)
- 我的书目-文学部分(译著) (忆未名)
- 马天俊书单 (风图南)
- 我的书架 (nbalover0595)
- 传记,自传及回忆录 (西门柳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与魔鬼搏斗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chia 2011-03-28 23:01:24
背向世人,连自我一并舍弃,获得纯净的灵魂,获得极致的激情,"天才"是这样搏斗出来的.
3 有用 [已注销] 2012-12-23 08:57:46
并不是所有和魔鬼搏斗的人都是天才,但不是天才并不能成为向魔鬼屈服的理由。
1 有用 maibahuang 2007-02-07 18:10:52
其中看到的是:人还可以伟大!
0 有用 树上的愚人 2016-01-11 18:12:48
看的是徐畅14年的新版
2 有用 粢饭团子 2009-03-25 17:52:00
他的传记作品是一流的。
0 有用 夏尔的劳伦斯 2023-04-26 22:56:37 天津
尼采享受的不是真理,而是追寻真理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伤筋动骨;他不断的否定自己,超越自己;别人都越活越老,只有他越活越年轻。
0 有用 Momo 2022-07-13 14:12:38
@2018-05-28 13:27:33
0 有用 Moonlitowl 2022-06-10 00:52:50
@2018-05-28 13:27:33
0 有用 liwenjiend 2018-01-08 13:59:37
茨威格目前读下来最无感的书,可能我更偏好歌德式的生活理念,这种疯狂燃烧自己的天才我本身没有太大触动。
1 有用 林中路 2017-03-16 00:05:46
敏感而激烈,欲望着拥抱理想世界, 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