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金伯利•罗斯
她是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作者与记者,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过深入研究,在《芝加哥论坛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
弗雷达•弗兰德曼博士
在过去的20年里,她研究的临床重点是边缘人格障碍,为该类人群提供治疗、教育、咨询以及技术支持。她是几个专业医疗机构的董事,并在纽约和芝加哥着重开发边缘人格障碍课程。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具有发福发作的特征,有可能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持续地出现,并危及了正常的人际滚西和日常生活。 症状: 1、疯狂地拒绝真实感受,感受到被抛弃或拒绝。 (依靠他人的存在来体验自己的价值,害怕被抛弃或被拒绝) 2、人际关系紧张而不稳定,对他人的感情不断地在极端爱护与极端愤怒间摇摆。 (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 3、不能够定义自己,不能描述自己的喜好、愿望;自我知觉不稳定。 4、冲动、冒失,存在滥用药物、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性滥交、飙车、在商场里顺手牵羊等威海自身的行为。(冲动行为像小孩,想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什么,不管可能的后果) 5、不断地企图自杀、威胁自杀或自我伤害。 6、情绪多变,情感反应极端,在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里反复表现愤怒或焦虑。 (我无法得知下一个小时我将面对什么) 7、持续性或经常性地感受被掏空、内心空虚或虚假 8、无法表达或过度表达愤怒,经常情绪激动、表现愤怒,一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言辞极端尖刻或表现孤僻。 9、间歇性地猜忌、妄想或感觉不真实(麻木、脱离现实)。 用童话的个性角色来描述边缘性人格的症状 流浪汉:感觉自己是一个无助的受害者。比起暴怒,他们更有可能哭泣,他们倾向于忍受焦虑和沮丧。 “生活很艰难;没有人爱我;我的情况比你及他人糟糕多了。” 皇后:心理空虚又自视甚高。表现强硬而自主。 “你必须要爱我;你需要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时,我都会对你有所怨恨。” 隐士:内心恐惧,他总是时刻准备应对潜在的危险。极端自我保护、充满占有欲和专横的。敏感。 “世界很可怕、很危险的地方;他们只有在得手之后才会放过我。 女巫:感受到白热化的愤怒。 ”宝贝儿,你会后悔的;你会来求我的。“ 孩子们看到父母或母亲在与外人相处时表现得很正常,但回到家却表现残酷。因此,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引起父母负面反应及矛盾行为的导火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原谅是你为自己做的事,别人不需要知道,你也没有义务告诉他们。 原谅也并不需要被原谅的人表现悔过或者做出忏悔。有些人决定要等到对方表现出悔恨,或者决定悔改时才原谅他们,但原谅与他人的行为和意图没有直接关系,它只与你有关。归根结底,原谅是你自己的决定。 原谅并不意味着你要站得比别人高,成为殉道者,它也不是你的义务。记住,你是为自己做出这一决定的,而不是因为别人觉得你应当原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Surviving a Borderline Parent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0 条 )


比起出轨、家暴、离婚的父母们,这一点对孩子的长期伤害更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该图片来源优美图,向原图作者致谢) 01 昨天在豆瓣首页看到了一篇文章,是网友栗子糖写自己高二那年,偷看妈妈手机的短信后,意外发现妈妈有婚外情。 这个全职妈妈平时对家尽心尽力,照顾她的学习和生活特别认真,对爷爷奶奶也很孝顺。由于栗子糖自己的爸爸工作性质是野... (展开)
边缘型人格障碍带给每个人带来了什么
边缘型人格障碍带给每个人带来了什么 读《与内心的小孩对话》 如果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求疗愈的方法; 如果你对心理学一些疑难杂症感兴趣; 如果你在关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子女都过得怎样了; 这本《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一书非常值得一读。 01 心理学的内容不要往身上安,要...
(展开)

你有多久没和自己待在一起了?
繁忙喧嚣的都市里,人们每天过着奔波劳碌的生活。有多久,你没有静一静,和自己待在一起,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有多久,你没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是有情绪,总是不开心?有多久,没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了?如果是,那么我推荐《与内心的小孩对话》这本小书。 它是一本不太厚重的...
(展开)

中文译本《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中译本的名字翻译得很不靠谱,原文名字中没有“与内心小孩对话”的意思。这不是一般心灵成长的书,而是一本自我疗愈的认知行为疗法实践读本。按照书中的讲述,你会明白为何自己常常感到害怕、迷惑、愤怒、羞愧等,明白自己为何人际关系糟糕……书中推荐了很多疗愈联系方法,基...
(展开)

在童年创伤的沙砾中“淘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为一个在混乱、情绪化并充满质疑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下一些感受可能是熟悉的—— 我很想知道“正常”到底是什么感觉。 我感觉自己像破碎的拼图。 我到底有什么毛病。 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会感觉不舒服…… 也许你的父母是这样—— 过分关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忽略甚至完全... (展开)
“看见”弥足珍贵,而疗愈不止于此
2011年版我在大学毕业前后极快地读过,对当时的我而言,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力量就是共鸣。在那个人生阶段,我正在用数年时间逐渐发现身上的一些问题事出有因,而《小孩》用密集的信息量告诉我“那些都不是你的错”。而这也是本书所有价值当中最令人宽慰的一个——它几乎可以给读...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金城出版社 (2011)7.7分 777人读过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7.7分 164人读过
-
金城出版社 (2023)8.0分 175人读过
-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200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Surviving a Borderline Parent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