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契诃夫的出走
萨哈林旅行记的创作者
· · · · · ·
-
安东·契诃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剧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万卡》《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农民》,戏剧《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1890年,在赴萨哈林旅行和考察后,契诃夫写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非虚构作品《萨哈林旅行记》。艰辛的旅程、对于生活的切近体察让契诃夫决定“生活在人民中间”。萨哈林之行促成了作家在精神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刁绍华(1934—2001),曾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黑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主编《外国文学大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译有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长篇三部曲《基督与反基督》、《村中三日:列·托尔斯泰散文集》...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剧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万卡》《变色龙》《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农民》,戏剧《伊凡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1890年,在赴萨哈林旅行和考察后,契诃夫写出了他一生中唯一的非虚构作品《萨哈林旅行记》。艰辛的旅程、对于生活的切近体察让契诃夫决定“生活在人民中间”。萨哈林之行促成了作家在精神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刁绍华(1934—2001),曾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黑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主编《外国文学大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译有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长篇三部曲《基督与反基督》、《村中三日:列·托尔斯泰散文集》、《狱中家书:陀思妥耶夫斯基散文集》等。
姜长斌(1935—2009),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曾任黑龙江大学俄罗斯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苏联早期体制的形成》《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等。曾译有冈察洛夫《巴拉达号三桅战舰》、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深信,再过五十至一百年之后,人们看待我们现行的终身性惩罚,会不理解和感到难堪,犹如我们现在看待劓鼻或剁掉左手手指一样。我同样也深信,不管我们如何真诚而明确地意识到诸如终身性惩罚这类过时现象的落后性和偏狹性,我们也完全无力解除灾难。要想用某种较为合理和公正的手段来取代终身性惩罚,我们目前知识不足,经验不够,从而也缺乏勇气。在这方面的一切尝试都不坚决,而且片面,只能引导我们犯严重错误和走向极端一所有的举动只要不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都必定会有这样的下场。对于俄国来说,什么更为合适一监狱还是流放?我们现在甚至无权解决这个时髦的问题,因为我们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监狱和什么是流放,不管这是多么叫人悲伤和感到奇怪。请您瞧瞧我们关于监狱和流放的著述吧,真是叫人寒碜!两三篇小文,两三个作者的名字,空空如也,仿佛俄国根本就没有监狱,没有流放,没有苦役似的。任何一个罪犯都是社会的产物一一我们思想界把这句话已经重复子二十到三十年,可是他们对这个产物却无动于衷!对关押在流放地并在这里受着熬煎的人如此冷漠,这在一个基督教的国度里和基督教的著述里都是不可理解的,其原因则在于我们俄国的法官异常无知。他所知甚少,而且不无职业的偏见,正像他所明笑的赃官一样。他通过大学考试,只是为了审判別人并且判处他监禁和流放;担任公职,领取薪俸,他只管审判和判刑,至于罪犯在判决之后到哪里去和去干些什么,监狱是什么,西伯利亚是什么,他则一无所知,毫无兴趣,这都不属于他的职权范围。这已是押解人员和红鼻子狱吏的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寄自西伯利亚 …… 23 -
流放犯急于从萨哈林脱身的第二个原因,是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人人都有的,在正常条件下构成最高尚的品格之一的特征。如果流放犯年轻力壮,他总要尽可能逃得远些,到西伯利亚或俄国去。一般的情况是,他会给抓住,送去受审,解回原苦役地,但是这都不能使他望而却步。在缓慢的徒步穿越西伯利亚的历程中,在监狱、难友和押解士兵的经常变换里,和在沿途的风险中,自有一种特殊的诗意。比起在沃耶沃达监狱或筑路工地,这种生活多少有些近于自由。随着年老体衰,他会丧失对两条腿的信心,不再跑那么远了。他会逃到较近的阿穆尔,或者钻进老林子,或者逃到山上。只要看不见令人嫌恶的牢墙和狱友,只要听不见镣铐的叮当声响和苦役犯的谈话就行。科尔萨科夫哨所有个流放苦役犯阿耳图霍夫,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逃跑方式是这样的:带上一块面包,锁起房舍,逃到离哨所不超过半俄里的山上。在那里坐下来,看林子,看大海,看天空。坐上三天之后,回到家里拿了食物再跑回山上…开始时,为此责罚过他。现在呢,人们都在嘲笑他。有些人逃跑,就是为了在外面游荡一个月、一个星期,有些人只要逛上一天就行。虽然只有一天,可这是自由的一天啊!自由病,对某些人来说,具有周期性,倒很像酗酒癖和癫痫狂。听说,到一定的季节或一定的月份,就会发作。有些老老实实的苦役犯,觉得病期渐近,就赶快通知官长。凡是逃犯,通常不问情由,都要遭受鞭刑或树条抽打。在萨哈林,医生们能够操纵惩处大权。他们可以决定是惩处还是赦免。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面对的不是什么罪行,而是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必须注意,许多逃跑行为从头到尾都具有惊人的不合理性和不可思议性。常常有一些神志清醒的、朴实的、有家口的人忽然出逃。他们出逃时不带衣服食物,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明知会给抓住,会丧失健康,丧失官长的信任和自己相对的自由,有的还会丧失薪俸,甚至可能冻死在外,或者被枪打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萨哈林旅行记 …… 67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萨哈林旅行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萨哈林旅行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契诃夫小说全集(第1卷) 8.5
-
- 俄国思想家 9.0
-
- 乡村生活图景 8.3
-
- 尼古拉·果戈理 8.3
-
- 莫斯科的小提琴 8.5
-
- 移民 8.6
-
-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3卷) 9.3
-
- 流氓的归来 8.3
-
- 俄罗斯文学讲稿 8.9
-
- 埃涅阿斯纪 9.0
萨哈林旅行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 条 )

萨哈林与契诃夫何干?

出门,去医治我风雪中的祖国

契诃夫小说衣橱里那一件粗硬的囚衣

> 更多书评 4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8.7分 871人读过
-
Oneworld Classics Ltd (200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8.6分 725人读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9.0分 30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萨哈林旅行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sonoko 2023-04-08 11:01:22 北京
这本书不知为何被算到"游记书丛"里来了。尽管看了导读,仍旧不由自主当成游记来读,总觉得哪儿好像有点儿不对。然后到了中间才发现其实是在探讨流放和刑罚的问题,于是想起来写澳大利亚的那本《致命的海滩》——这时就显现出契诃夫的厉害之处了,比海滩那本好看多了。规训与惩罚那本书必须重看一次了。
0 有用 青岚 2022-05-11 16:20:49
契诃夫的纪实作品,常用数据说话显现出作为记者的严谨,写人事时有小说家的敏感细腻而无太多情绪色彩。俄罗斯作家与苦难的关系真是形形色色——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动经历了苦难,契诃夫主动去寻找和观察苦难。(另有些想法,得空也许会写出来。) @2019-07-22 22:07:30
0 有用 远山_ 2018-09-07 08:53:13
2018.8.25-9.2-
1 有用 西方有太阳 2019-03-12 17:38:33
读到一半,其中记实性叙述占80%,书是好书,即使长于写小说的安东可能从不曾涉足写实类文学,即使他描写的事苦寒得堪比人间地狱的萨哈林岛,但作家的文笔还是那个文笔,读来流放犯的苦难中夹杂着萨哈林自然风光的美妙,沉重的笔触里偶尔也露出契诃夫式的看似平凡些许夸张但却鞭辟入里的揶揄。
0 有用 戈戊 2018-12-26 13:52:35
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是《萨哈林旅行记》的主旨。人活在此间,总归是需要那么一个答案的。 1890.7.11-10.13,作者 一个人做 移民、殖民全忙为的统计、分析、回顾、总结,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