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上)的创作者
· · · · · ·
-
刁筱华 译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平民享受不到富有女性所享受到的保护。诚如威廉・布克斯通爵士( Sir William Blackstone)率直地指出:“夫妻是一人,而那人是丈夫。”迟至1869年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仍能正确地将多数英国妇女的法律地位描述为“完全系于丈夫”。就财产而言,她们所获得的每样东西都自动成为丈夫的财产。“丈夫对所有权利、所有财产以及所有行动自由的吸纳是完全的。夫妻被称为‘法律上的一人’,乃是为了将太太的每样东西都变成先生的。”同样地,在法律上子女只属于丈夫,连在他死后寡妇对子女也没有权利,除非她在他的遗嘱中被立为子女监护人。要是她敢遗弃他,她什么也不能带走,既不能带走小孩也不能带走的财产。她的丈夫能强迫她回来,或他能在任何时候没收她所的任何收入、或别人给她的任何支持物资。只有合法分居(它的费用为大多数人所负担不起)オ能给弃或被弃的妻子一些保护,即便如此,在1839年法律有所变更前,她对小孩是没有认领权的(除非 她的先生不要小孩)。此外在其他方面,妻子的法律地位也依较低。杀妻的男人会被吊死,但杀夫的女人按法律是要被活埋。此一残酷的刑罚实际上在18世纪逐渐消失,但迟至1725年仍有一名女性因杀夫罪在提伯恩被活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情感个人主义的成长 -
嬰兒死亡的最後一個原因是許多父母的冷漠和疏忽。有錢人不顧奶媽的不敬業之名而將小孩送到奶媽那兒,結果造成比父母餵養的嬰兒的死亡率高出一倍。窮人有時被破在他們外出工作時至小孩於襁褓中不顧;貧窮也迫使他們把小孩放在自己的床上和他們一起睡,結果他們有時在睡夢中壓過孩子、使孩子窒息。同於父母,幼兒得不到良好、充足的營養;要是狀況變得幾乎不可能改善,父母可能寧可將小孩拋到街上也不願看他們挨餓。極高的嬰兒死亡率部分必須歸因於貧窮和無知所造成的疏忽。但同時這疏忽是由高死亡率造成,因為花時間心力照顧向小嬰兒這般脆弱物是得不到什麼報酬的。這是個惡性循環。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上)"的人也喜欢 · · · · · ·
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上)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理解1500—1800年英国家庭变迁的新视角
劳伦斯•斯通的《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 1500—1800》一书是研究16至18世纪英国社会史的重要著作。在书中,斯通“尝试图绘、记录、分析、解释从1500年到1800年大约三百年期间英国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上的巨大变化” 。对于近代早期的家庭变迁,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建构了一系列...
(展开)

辛旭: 从卧室里走出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近代西方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一言以蔽之:“现代性”最重要的内涵是个人主义带来的政治自由。英国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也说,以个人主义为代表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性的基础。个人主义如何起源?自然也吸引了众...
(展开)

【转】阎照祥:史学名家劳伦斯·斯通评略
【作者简介】阎照祥,(1949—),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留校工作至今。曾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1998--2009),长期担任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中国英国史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史学会会长等职。1987—1989、2002年任美国西怀俄...
(展开)

【转】牛文馨:劳伦斯·斯通家庭发展“三阶段理论”刍议——评《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
美国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是闻名世界的治英国史的一代宗师,先后几十年一再深化和扩充其研究领域,在20世纪西方史学的多次转向中,斯通是重要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他在20世纪60年代对英国贵族的研究,使人们理解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深层原因。而他在20世纪70—90年代对英国家庭和婚姻问...
(展开)

英国家庭的婚姻和性1500-1800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为了反抗腐败提出了一种“要按经文上说的做,遵循具体条款的信仰模式“,天主教内部以椰酥会为首的改革派在与新教对抗的过程以及内部改革中也吸纳了这种信仰模式。为了把圣经中的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把世界当成p社游戏一样改造,于是就需要大量监察机构和把人...
(展开)

《The Family, Sex and M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摘记
1、有价值,看后很震惊,尤其高死亡率和恶劣卫生情况带来的影响。同期中国的情况会不会更让人震惊? 2、参照A Farewell to Alms,英国和中国有同样高的出生率,实现方式不同。中国是早婚,低婚内生育率;英国是晚婚,高婚内生育率。英国的死亡率要高得多,其结果是低人口增长率...
(展开)

历史社会学大翻身!!
由于之前看的那《文明的进程》也属历史社会学,看到最后我十分捉鸡,感觉很难懂。不得不承认,《文明的进程》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要比这本书多,所以才疏学浅的我看到最后只想撕书==但是这本书相对通俗易懂很多。 上一本是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商务印书馆 (2011)8.7分 25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8.7分 51人读过
-
Harper Perennial (1983)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Penguin (1990)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名由三个词语组成 (王荣欣)
- 英国史 (海之岚)
- 英国史 (一蓑烟雨)
- 西方学术经典荟要(历史学) (三学斋主人)
- Family, Gender, and Material Culture(已完结) (tekhele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上)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