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 阿瑟·库斯勒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原作名: Darkness at Noon
译者: 董乐山
出版年: 1988-11
页数: 298
定价: 2.6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作家参考丛书
ISBN: 9787506301381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原作名: Darkness at Noon
译者: 董乐山
出版年: 1988-11
页数: 298
定价: 2.6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作家参考丛书
ISBN: 9787506301381
内容简介 · · · · · ·
前苏共中央委员、人民委员鲁巴肖夫是膺共产国际之命,在欧洲资本主义各国家从事秘密革 命领导活动的老布尔什维克,曾为革命建下赫赫功绩,在斯大林开始党 内大清洗 之后,开 始对苏共党内的不政党现象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因为革命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使他的革命 良心深深感到不安和自责,从而招致斯 大林的猜忌,以致被捕入狱,经过疲劳轰炸式的狱 中审讯后,终于精神崩溃,承认了莫须有的罪名,最后被处决致死。
中午的黑暗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阿瑟·库斯勒,英籍匈牙利作家。1905年9月15日出生于布达佩斯。
1937年,库斯勒在西班牙内战被法西斯分子捕获,被判处死刑,不久又获赦免,由此,库斯勒写了《与死亡对话》,反映出一个面对命运者的心态。?库斯勒从未停止阐明、分析这段人生经历,致力于回答那些别人从未关注过的问题,另有代表作《隐性写作》、《中午的黑暗》、《来来往往》、《中的三矢》、《渴望的年代》等。他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说黑暗中午约大整肃的苏联 ,一个起诉书的斯大林主义
目录 · · · · · ·
第一次庭审 1
第二次庭审 102
第三次庭审 179
语法虚构 261
译后记 287
第二次庭审 102
第三次庭审 179
语法虚构 261
译后记 287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是体系中的一个错误。也许这个错误就在他迄今为止仍认为是无可争辩的原则上,他就是为了这个原则牺牲了别人,自己也遭到了牺牲,这个原则就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就是这句话杀死了革命的许多同仁,使他们都东奔西突。他有一次在日记中写了什么?“我们抛弃了一切传统,我们唯一的指导原则是后果逻辑。我们航行没有伦理压舱物。” 也许邪恶的核心是在那里。也许人类不宜没有压舱物就航行。也许理性本身是有缺陷的指北针,把你引向这样一个迂回曲折的航道,以致最后目标也消失在浓雾中了。 也许现在就要降临大黑暗时代。 也许后来,很久以后的后来,新的运动会兴起——有新的旗帜,新的精神,对经济天数和“海洋感觉”两者都有了解。也许新的政党的党员会穿僧袍,教导大家只有手段的纯洁才能证明目的的正当。也许他们会教导,一个人等于是一百万除以一百万的定义是错误的,会提出一种以乘法为基础的新的算学:一百万个人的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实体,这个实体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会产生一种觉悟和一种自己的个性,在无限但是自限的空间中,有一种“海洋感觉”增加了一百万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4页 -
“有必要把每句话用重复和简化的办法敲进群众的脑袋。凡是说成对的东西必须金光灿灿,凡是说成错的东西必须漆黑一团。为了让群众接受,政治的事情必须像庙会上俗气的木偶一样有色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作家参考丛书(共45册),
这套丛书还有
《爱情心理学》《攻击与人性》《生存空虚说》《审美经验论》《温柔就是力量:男性解放的特征》
等
。
喜欢读"中午的黑暗"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在纳粹铁丝网后面 8.9
-
- 被禁锢的头脑 8.8
-
- 红轮(第一卷 全三册) 8.4
-
- 黑色方尖碑 9.0
-
- 哈韦尔自传 8.9
-
- 第二本书 8.5
-
- 林纾译著经典(全4册) 8.9
-
- 哲学船事件 8.5
-
- 無權勢者的力量 9.6
-
- 流亡曲 9.1
中午的黑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何为革命 何为牺牲】非常纠结,有深度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虚构的前苏联高官。故事讲述了他在狱中十几天的生活,大量地描述了他的思想斗争。 尽管这个主人公是虚构的,但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是当年托洛茨基(Trotsky), 布哈林(Bukharin),卡马涅夫(kamenev),季诺维夫(Zinoviev)等一批死...
(展开)

The best way to describe totalitarianism——by George Orwell
How many purges and executions will there be before we actually see the socialist utopia? Is being a communist means being devoted to the Party without doubt, even though the system itself is brutal? Is it a reality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self-gover...
(展开)
> 更多书评 29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Vintage Classics (2010)9.2分 77人读过
-
Scribner (2006)9.9分 51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1999)9.2分 768人读过
-
臉譜 (2006)9.3分 22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时代的一粒粒沙 (向西)
- 董乐山作品译作收集 (小米=qdmimi)
- 作家参考丛书 (大不了)
- (英)西利尔-康诺利:现代主义运动----1880至1950年英,法,美现代主义代表作一百种 (RMR)
- 八十年代(第二辑) (海鹰)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午的黑暗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譬如朝露 2020-02-21 17:14:54
伊凡诺夫的死已经预示了鲁巴肖夫的死 因为前面说了两个人是同样的人被放在不同的位置上
2 有用 Melancholy A. 2023-10-18 15:38:24 福建
这本书是我从徐賁老师的《暴政史》中第一次读到,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是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而已。之后又在Leszek Kołakowski的著作中又读到对于这部作品的极大称赞,这时我知道了,我必须阅读并且购买这本书,不管他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有多么高昂,有趣的是,二手市场的价格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的价值。鲁巴肖夫案件会让我想到布哈林案件的整个过程,而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大量的逻辑分析和主人公的心理... 这本书是我从徐賁老师的《暴政史》中第一次读到,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只是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而已。之后又在Leszek Kołakowski的著作中又读到对于这部作品的极大称赞,这时我知道了,我必须阅读并且购买这本书,不管他在二手市场的价格有多么高昂,有趣的是,二手市场的价格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的价值。鲁巴肖夫案件会让我想到布哈林案件的整个过程,而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大量的逻辑分析和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关于苏联式的审判过程的描写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残忍,而心理上的极大压迫让我读到最后,冷汗直流,哀哉。 (展开)
1 有用 杨潇 2021-10-26 10:44:41
读了又读。
5 有用 野原新之助 2020-05-22 22:34:52
这篇小说出版于1940年,是当时对苏联大清洗的最深入的刻画;作者本人曾经是德共党员,因为对大清洗的反思而转向自由主义的阵营。故事并不复杂: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因为对党内的某些现象产生怀疑,被打成了反对派(在书中,成为反对派很容易,任何方面的观点分歧都有被打成反对派的可能,并因此入狱,比如反对给孩子打针),在三次狱中审讯中受到了疲劳轰炸,也面临了信仰的崩溃,因而承认了莫须有的反党罪名。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 这篇小说出版于1940年,是当时对苏联大清洗的最深入的刻画;作者本人曾经是德共党员,因为对大清洗的反思而转向自由主义的阵营。故事并不复杂:一个老布尔什维克因为对党内的某些现象产生怀疑,被打成了反对派(在书中,成为反对派很容易,任何方面的观点分歧都有被打成反对派的可能,并因此入狱,比如反对给孩子打针),在三次狱中审讯中受到了疲劳轰炸,也面临了信仰的崩溃,因而承认了莫须有的反党罪名。这个故事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关于如何平衡崇高的革命理想和现实施行的手段,书中没有深入,作者似乎无意于讨论这种信仰本身。有一个内容不知道是不是巧合:主人公鲁巴肖夫在监狱的房间号码正好是404。 (展开)
1 有用 risingsun 2011-05-07 13:10:20
讀著很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