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他被诸多同行评价为真正的戏剧革命家,以一系列奠基性的作品颠覆了人们思考戏剧的方式。此外,在电影、歌剧等其他艺术领域,他亦执导出影响深远的作品。
在这本独具一格的自传中,彼得布鲁克回避了“私人关系、不检点的过失、嗜好、放纵、密友的名字、私怨”等回忆录体裁的常见情节,而聚 焦于生命中意味深长的时刻、不懈的戏剧实验及内心世界的探索。他将记忆碎片丝丝入扣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回溯种种生命体验、戏剧理念、精神领域的研习、经历的人和事如何形塑了他和他的艺术,呈现出这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奇妙的一生。
时间之线的创作者
· · · · · ·
-
彼得·布鲁克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 1925— ) 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出生于伦敦,牛津大学硕士,大学期间创建了牛津大学电影社。曾在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担任导演,现在领导着位于巴黎的国际戏剧研究中心。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布鲁克执导了大量戏剧、歌剧、电影和电视剧。通过他奠基性的戏剧作品《李尔王》《马拉/萨德》《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等,彻底颠覆了演员和导演思考戏剧的方式。他的重要著作有《空的空间》(The Empty Space)、《流动的视点》(The Shifting Point)和《敞开的门》(The Open Door)等。
译者简介:
张翔 上海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理论专业。曾任《艺术世界》主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童年时代,一切都追随表象,没有将世界复杂化的形而上思考,所以轻松欢快。人们在孩提时代从来不会问自己:“什么才是真实?”他们也总是在真实的边界上来回徘徊。长大后,人们不是学会质疑想象,就是开始厌恶日常生活,在虚构的世界里寻找慰藉。我发现想象也有正反两面——通向一个变化莫测暗藏危险的世界,在那里,真相与幻觉难以辨别,而且两者都会投下阴影。我必须明白,我们所谓的生活,就是尝试去读解这些阴影,它们在每一个转角都会被我们轻易认定的所谓真实所推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页 -
《摩诃婆罗多》之后,我强烈渴望舍弃那些古老神话、历史人物、古代服装和幻想世界,尤其渴望卸去多年来堆积日深的文化块垒。很显然,现在即包容了过去。一个伟大的神话自有其非凡精准的表达方式,象征化的语言中深藏着人类生存的真理。而同时,一个真理,如果不能直接从今天的日常行为中重新发现和体验,那它也只能停留于玄妙和虚幻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时间之线"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时间之线"的人也喜欢 · · · · · ·
时间之线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Counterpoint (199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8分 1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3年7.1~8.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豆瓣五星图书【戏剧】 (爱玛·包法利)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三辉图书2013 (三辉君)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7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时间之线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akira 2015-05-12 14:38:38
2015.05.12 友邻的安利。原来他就是《空的空间》的作者,回头读起来。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自传,而是近乎精神自传,开头写少年经历的那一段棒极了,像是隔着书页看默片。对演绎的探索也很深刻。结尾酷毙了,“在非洲的乡村,说书人在故事行将收尾时,会把手掌放到地上,说:‘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然后又加了一句:‘明天会有人捡起它。’”
1 有用 猫的猫次方 2015-06-14 16:13:44
你说 传记是写主角所作所为更切题还是之思之想更妥帖?
0 有用 爱丽思 2015-11-09 22:46:38
回忆是思,如诗。
3 有用 艾弗砷 2015-01-12 20:05:23
原作和译笔俱佳。这本回忆录很特别,叫回忆录不如叫感觉的碎片更合适,它的时间线索是模糊的。布鲁克铺排了不少时间历程被极度放大的、甚或静止的瞬间,行文平静柔软,涓涓的感觉之流绵绵不绝,间或以心传心,不隐不显地滴下一滴禅宗式清澈的顿悟。这是一本东方色彩极浓的感觉的盛宴。布鲁克年轻时就对禅有兴趣,他坚信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了智力与参悟的顶峰,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类从未进步,而古代的教诲永远有效——这种看法... 原作和译笔俱佳。这本回忆录很特别,叫回忆录不如叫感觉的碎片更合适,它的时间线索是模糊的。布鲁克铺排了不少时间历程被极度放大的、甚或静止的瞬间,行文平静柔软,涓涓的感觉之流绵绵不绝,间或以心传心,不隐不显地滴下一滴禅宗式清澈的顿悟。这是一本东方色彩极浓的感觉的盛宴。布鲁克年轻时就对禅有兴趣,他坚信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已达到了智力与参悟的顶峰,在认识世界方面人类从未进步,而古代的教诲永远有效——这种看法使他的戏在七十年代末实验戏剧普遍凋零时仍能保持古老的生命力。布鲁克沾了战后戏剧人青黄不接的光,二十出头就爆得大名。他是一个古典的乐观主义者,人的异化和沟通失效理论在他看来都是无效的,实地经验和敏感的触觉可以让任何壁垒坍塌。当他踏进一片陌生的土地,面对迥然相异的文化时,他都相信理解和沟通是可能的。 (展开)
1 有用 日暮倚修竹 2017-11-28 23:43:13
在非洲的乡村,说书人在故事行将收尾时,会把手掌放到地上,说:“我把我的故事放在这里。”然后又加了一句:“明天会有人捡起它。”这里有的,是一个人的一生。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