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旨求通俗、易取综合”,从中国的社会文化演变、传统的政治教育制度等多个侧面,融古今、贯诸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之特质、症结、演变及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巨大影响,作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内中各篇,“有以分别眼光治史所得,有以专门眼光治史所得,有以变化眼光治史所得。每一论题,必分古今先后时代之不同,而提示其变化。而各篇著作有其共通之本源,则本之于当前社会之思潮。”
国史新论的创作者
· · · · · ·
-
钱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以及江南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兼历史系主任。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不要怕违逆了时代,不要怕少数,不要怕无凭藉,不要计及权势与力量。单凭小己个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地主宰着人类命运。... 我很喜欢"传统"二字,因这传统二字,特别重要。但要认识传统,其事不易。好像有些时候,我们要认识别人反而易,要认识自己反而难。而且要认识我们东方人的传统,要比认识西方人的传统其事难。如中国有四千年、五千年以上的传统,韩国有三千年以上的传统,日本有二千年以上的传统。西方如法国、英国,只有一千年传统,美国只有两百到四百年传统,苏维埃没有一百年传统。... 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2页 -
教育重在教人、但尤重在教其人之能自得师。最高的教育理想,不专在教其人之所不知不能,更要乃在教其人之本所知本所能。... 近代有国民教育,则是教人以一种狭义的国家民族观,亦将把人类各自分歧。又称公民教育,乃教导其各为一国家之公民而止。在共产主义下,则惟有阶级教育,所教必限于无产阶级。又有职业教育,此乃一种市场教育。乃生活所需,非生命所在。凡此种种,皆是有类之教。其教有类,乃是人各分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学图书馆文库(共58册),
这套丛书还有
《干校六记》《中国大历史》《师门五年记 胡适琐记》《读书与治学》《语文闲谈》
等
。
喜欢读"国史新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国史新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8 条 )



《国史新论》样章试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国史新论》 《中国历史人物》之四 一部二十四史,把许多人试为分类,有治世盛世人物,有衰世乱世人物,有有表现的人物,有无表现的人物,有成功人物,有失败人物。但读者不要认为我只讲某一边,不讲另一边。今试再来讲中国的历史人物。 上面分法,都从外面看,此下当从人物之... (展开)
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西周辟雍、宋朝书院、明朝国子监……中国古代的学校是如何建立、发展的?这些学校和当时的朝廷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些问题,我们均可以在史学大家钱穆的经典著作《国史新论》中找到答案。 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我们受到的教育关系密切。我们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和国家的... (展开)
一些信念还是值得今人反思的
花了一段时间来读这本书,说实话,读的并不认真,很多地方都是一扫而过,没有细思。这可能也是我读书的一个坏习惯,总想着抓紧读完,读完后再好好思考,结果每次还未读到最后,就已失去了开始时的兴趣,明明是自己选择的书,却反变成了应付差事一般。今天开班会时,突然发现自...
(展开)
> 更多书评 5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8.6分 682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8.2分 795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2)8.8分 33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9.4分 18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2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2015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国史新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辟疆我。 2016-12-01 22:06:45
已读完
2 有用 Go!west 2014-07-10 23:02:27
赞同之处:1、中国古代为郡县制而非封建制,简单粗暴分类于事无补;2、中国想崛起不能单纯参照西方,需根据国人思路进行探讨;不敢苟同之处:1、中国问题很大一部分出在道德之上,想证明一个人反动常常从道德方面入手,诛心之罪不知害了多少人,为何钱先生不停强调道德重要;2、我不太相信每人皆可自律,如果制度不足以钳制内部人员,必须抛弃,适用于当时只能说明其有一定可用性,但如今还要重新抄袭照搬?
0 有用 蓍簪 2018-07-13 11:01:11
老师曾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进行中西比较。后来想想并不是因为老师反感比较,而是中学西学任意一门都需要精细钻研,都不是很好处理的。钱穆先生如此大德在中西比较中对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都会偏差,何况我们呢。
0 有用 小城鱼太郎 2013-07-06 18:16:10
看到不喜欢的东西我就会偏激
0 有用 木叶 2017-11-28 12:24:25
每次读先生文章都为之震撼……有时候真觉得先生文章就是朱光潜《谈文学》中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