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模仿的科学与艺术
原作名: I’ll Have What She’s Having:Mapping Social Behavior
译者: 何亚婧
出版年: 2013-2
页数: 192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302311645
内容简介 · · · · · ·
若疑惑,请模仿?
人类首先是社会性的生物,这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选择。作为一种天生会模仿的动物,我们懂得利用他人的大脑为自己思考,并且在他人的大脑中储存有关世界的知识,所以成为了今天的人类。
本书阐释了想法、行为和文化怎样通过简单的模仿得以传播,帮我们在社会行为的复杂世界中辨明方向,理解人类行为,并开始做出改变。
不过请记住,社会行为就像风和天气一样,可以测量和适应,但无法控制。
“人与人渴望理解,彼此沟通,并正在相互影响。一些人标新立异,大部分人随波逐流或从善如流。小时候,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走路,说话;长大了,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恋爱,成家……《窃言盗行》,一本从多种的角度谈模仿的书,个人怎样因模仿成长,人际怎样因模仿而互动、社会怎样因模仿而发展,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多学科全方位展现模仿的研究及其对生活的启示,科学又艺术,专业又通俗。一本杂书,...
若疑惑,请模仿?
人类首先是社会性的生物,这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选择。作为一种天生会模仿的动物,我们懂得利用他人的大脑为自己思考,并且在他人的大脑中储存有关世界的知识,所以成为了今天的人类。
本书阐释了想法、行为和文化怎样通过简单的模仿得以传播,帮我们在社会行为的复杂世界中辨明方向,理解人类行为,并开始做出改变。
不过请记住,社会行为就像风和天气一样,可以测量和适应,但无法控制。
“人与人渴望理解,彼此沟通,并正在相互影响。一些人标新立异,大部分人随波逐流或从善如流。小时候,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走路,说话;长大了,我们学着别人的样子恋爱,成家……《窃言盗行》,一本从多种的角度谈模仿的书,个人怎样因模仿成长,人际怎样因模仿而互动、社会怎样因模仿而发展,人类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多学科全方位展现模仿的研究及其对生活的启示,科学又艺术,专业又通俗。一本杂书,一本有趣的书。”
——迟毓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人所以成为高级动物,社会属性是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人的存在,与旁人发生关联交集,在所难免。《窃言盗行》这本书揭示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其实都是相互联系的网络节点,每个人既成为观察者本身,亦是观察者眼中的风景。你的生命,因与他人关联而具有意义,我们没那么孤独。”
——贺炜,主持人、足球评论员
“一本信息量异常丰富的实用书籍,帮助我们理解人与人之间知识与行为的交流,是营销与社交媒体界人士必读书目。”
——Collyn Ahart,YCN
“《窃言盗行》对营销学有深远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独立,而是非常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John Kearon,BrainJuicer Group PLC创始人、CEO
作者简介 · · · · · ·
亚历克斯•本特利(Alex Bentley)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教授。
马克•伊尔斯(Mark Earls) 作家,营销、传播与行为改变顾问,现居伦敦。
迈克尔•奥布莱恩(Michael J. O'Brien) 美国密苏里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人类学教授,人类学博物馆馆长。
译者简介:
何亚婧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学士,巴黎高等翻译学院笔译硕士。暂居巴黎。
目录 · · · · · ·
在凯兹熟食店里(前言)
第一章 走出丛林
《花花公子》与更新世
成林的树木:事情社会性的一面
树形思考
第二章 游戏规则
第三章 会模仿的大脑,社会性的思维
人多真的力量大
为什么模仿?
社会性大脑:树状结构
社会性思维与集体记忆
第四章 大规模社会学习
社会传播的模式
有人要用“更不细致的”吗?
为什么“冷聚变”与众不同?
点子和病毒
听过这个名字吗?
传统
第五章 瀑布效应
出人意料的瀑布效应
“影响”的瀑布效应
动态环境
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当幂律也出现瀑布效应
雪崩与野火
高度联系网络的瀑布效应
树,还是树
瀑布效应的教训
第六章 若疑惑,请模仿
扩大博弈
长尾
模仿者
针对性模仿
非针对性模仿
人们如何模仿?
第七章 绘制集体行为的地图
四象限地图
西北象限:个人面临不同选项
西南象限:个人面临许多相似的选项
东北象限:互动人群面临不同选项
东南象限:互动人群面临相似的选项
“她点的菜”的时代
回到熟食店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窃言盗行"试读 · · · · · ·
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经说,科幻故事讲述的其实并不是科学。硬科幻作家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也指出,科幻文学来源于17世纪的旅行和探险故事。我们倒是感觉阿瑟• 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说法更准确。据说,他曾说,科幻讲述的是我们自己,更确切地讲,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毫无疑问,史上最伟大的科幻作品之——吉恩•罗登贝瑞(Gene ...
喜欢读"窃言盗行"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窃言盗行"的人也喜欢 · · · · · ·
窃言盗行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窃言盗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有点难懂,需要再看一遍
> 更多书评7篇
-
黠之大者 (I am serious with life.)
Beyond imitation 在读information cascade的时候遇到过这本书,不能算是学术著作。虽然以模仿为中心(最后一章更是直接写了copy的作用),但这本书背后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这张图片区分了三种social learning 的机制:完全基于自我兴趣的学习、被媒介影响的学习、社会化的学习(或翻译为从社会网络中学习)。 为什么会是这三种形状?为什么不用s曲线来展现?我自己的体会是s曲线掩盖了一些东西(我稍后讲).. (1回应)2014-01-13 16:50 2人喜欢
Beyond imitation 在读information cascade的时候遇到过这本书,不能算是学术著作。虽然以模仿为中心(最后一章更是直接写了copy的作用),但这本书背后的东西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比如这张图片区分了三种social learning 的机制:完全基于自我兴趣的学习、被媒介影响的学习、社会化的学习(或翻译为从社会网络中学习)。为什么会是这三种形状?为什么不用s曲线来展现?我自己的体会是s曲线掩盖了一些东西(我稍后讲)。s曲线主要是展现累计增长(cumulative growth),而采纳率(adoption rate e.g., daily adoption amount)则关注每个时间段内的数量。
完全基于自我兴趣的学习、被媒介影响的学习、社会化的学习你也许会说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看一下人们如何在google这个搜索引擎中检索飓风和哈利波特这个两个词语的时间序列(如上图)。飓风的搜索突然出现,持续很短时间就消失了;而哈利波特的搜索曲线则是对称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人们整体对哈利波特更有兴趣,在社会网络中存在持续的讨论和相互传播,其峰值是由于2007年新的一集哈利波特电影所带来的;而对飓风的搜索主要是外部影响造成(很少的个体兴趣吧,如媒介,如真实的天气变化,如政府的宣传)。显然,个体兴趣很难独立的在数据中被很好的展现(capture)。但外界影响和社会网络的作用成为划分增长机制的主要维度,即:(1)外部--个体;(2) 启动社会网络--未能启动社会网络。由此可以对人们的集体注意力进行划分。比如:Riley Crane和Didier Sornette (2008)研究了人们看YouTube视频过程中的注意力的变化(从采纳率的角度开始)。
在google这个搜索引擎中检索飓风和哈利波特这个结果有神马用呢?作者在此基础上对视频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外部影响+激活社会网络 --->高质量视频外部影响+未启动社会网络 --->垃圾视频内部影响 + 激活社会网络 --->病毒传播视频那么内部影响 + 未启动社会网络 对应什么视频呢?这是一个留待思考的问题。这一类视频的传播是完全随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社会网络都不待见这一类视频,显然质量不高,也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叫不被注意的视频比较好吧:)1回应 2014-01-13 16:50 -
荒野花园 (茫茫人生 好像荒野)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模仿是人的天性, 任何创新,都是来自于站在巨人的肩膀, 先模仿,再改进,通过文化的传播, 代代延续和发展, 这是恒古的道理, 不要因为过于强调自我,而不去承认这一点。 尊重和利用群体的力量, 一堆小蜜蜂,在规规矩矩的采蜜,总有那么几只不循规蹈矩的家伙,找了新的蜜源, 带动群里去往新的方向。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开源和开放,善于把握群体的力量,善于模仿改进和传播,是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最佳..2013-06-23 22:53 2人喜欢
-
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多样性的增加,演化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而且常常以惊人的方式出现。就像生物演化一样,文化演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也是三个要素。首先,它需要变异的来源——在生物演化中是基因突变,在文化中则是发明;其次,它需要传播变异的媒介——在生物演化中是遗传,在文化中是学习的过程;最后,它需要一个筛选机制来选出我们所称的“适者”——无论在自然还是在文化当中都有选择漂变的过程。
2015-03-21 03:50 1人喜欢
-
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多样性的增加,演化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而且常常以惊人的方式出现。就像生物演化一样,文化演化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也是三个要素。首先,它需要变异的来源——在生物演化中是基因突变,在文化中则是发明;其次,它需要传播变异的媒介——在生物演化中是遗传,在文化中是学习的过程;最后,它需要一个筛选机制来选出我们所称的“适者”——无论在自然还是在文化当中都有选择漂变的过程。
2015-03-21 03:50 1人喜欢
-
这不仅仅是指我们比祖先生活在更大的群体里,或者有更多的社会义务,它所指的是一个更深层的现实:我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人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思考的东西,只是周围人们想法的一种延伸或一个例子。我们身边的人越多,潜在的储存空间就越大,更别提激发创新的机会了。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只有六十人,而不失几千人的社会,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不仅我们拥有的集体知识将更少,而且个人掌握的知识也更少,我们的参考体...
2015-03-21 03:23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MIT Press版 2011-11-4 / 7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陈虎平老师的推荐 (不鸟万阿润)
- 潘乱的科技商业书单2 (潘乱)
- 情感/道德现象学(待整理) (維舟)
- 我的身体里有一个游荡的未来 (诗菡)
- 那些封面很美很特别的书 (6) ([已注销])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窃言盗行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尘开心 2013-05-16
万有青年烩嘉宾的小礼品...由于是果壳推荐所以期望有点高。但是觉得有模仿的科学,无模仿之艺术吖...
0 有用 allkuroko 2013-11-23
原来当今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是因为我们比祖先们变聪明了,而是因为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模仿学习的环境。“理智选择,随机选择,针对性模仿,非针对性模仿”的最后一章那个坐标图,基本可以概括这本书要说的东西了。当周围影响你的人不多时,如果选项不多,那么人可以进行理智选择,选项很多则会变为随机选择。当周围影响你的群体很大时,人则会陷入针对性模仿和非针对性模仿。
0 有用 Caramel 2014-04-06
不是教程,更像理论分析
0 有用 odette|阿黛 2013-01-14
在选择纷繁的世界,营销有用吗?
0 有用 嚛 2013-11-05
不好看。人类学家讲心理学家讲的故事,看看目录得了
0 有用 熊0405 2018-07-25
艺术
0 有用 Jessie 2018-04-04
真正值得模仿的对象没有那么多,还是找到源头才是最佳捷径吧,不然只是到你这儿都是N手的东西了
0 有用 Türkis 2018-02-20
totlangweilig
0 有用 CNFeat 2018-01-29
引用书籍与材料过多,读来费力。副标题是模仿的科学与艺术,其实言过其实,几乎只有干巴巴的科学而没有艺术。
0 有用 Angus凌霄 2017-11-25
刚看完《人类简史》看这本,有不少观点可以相互印证,两位人类学家和一位业界人士写的社会学与行为科学科普,蛮有意思的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