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日本國學,就無法了解日本社會及文化,更遑論了解日本人
日本國學產生的歷史和背景漫長且複雜,
為了對日本國學的形成、發展、特點及其影響,有較為清晰的把握,
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王小林
以漢字、名實觀、朱子學、疑古思潮等作為觀察對象,
多元檢視日本國學思想的要素,
為讀者提供了相對全面理解日本國學之內在精神結構的可能。
本書作者王小林以「從漢才到和魂」作為日本國學思想之形成與發展的研究、觀察視角,分別從不同議題、現象與學說主張來考察日本國學思想的發展流變。
《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章與第二章主要從「漢字」與「言靈」;「名」與「言」,探討了漢字與「和魂」、「國語(日語)」之關係,以及名、言與「實事」、「體魂」之間的演繹詮釋,如何神聖化日語同時強化日本之神國意識。第三、四、五章則以朱子學為江戶儒學之代表,將之視為日本國學之對照學問,闡述了日本國學之文論、宇宙觀與不可測度之神。第六章則從江戶儒者富永仲基之「加上說」與顧頡剛之層累說之間的關聯,爬梳了中日兩國之「中國學」背後的日本國學之成份。最後一章的第七章,則闡明了決定近代日本資本主義的「職分」、「世間」這兩個精神關鍵概念,其宗教理論根據其實來自近世日本之國學家。
如上所述,《從漢才到和魂: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漢字、名實觀、朱子學、疑古思潮作為「漢才」與「和魂」比較的觀察對象,多元檢視了日本國學思想的形成要素,本書所涉及之議題內容,提供了讀者數個面向以思考形構日本國學之要素有何?同時也為讀者提供了相對全面理解日本國學之內在精神結構的可能。
1 有用 桴齋 2014-11-02 20:19:45
不少部分寫得不錯,但總覺得作者被日本人感覺重於邏輯的傾向影響了...(講中國的部分大多是扯,可忽略。)
0 有用 一賜樂业爐 2023-10-14 20:27:35 上海
比较研究毕竟不容易。说到清代士大夫拘泥于古典,江户学者就不太有负担,书里所讲是一个角度,不过更直接的原因或许在于和两国经典传统的负荷差异吧。
0 有用 約德 2017-12-27 18:04:24
最好的還是言與事那幾章。
0 有用 觉今非又昨非 2020-07-06 08:34:25
看起来这种「国学」的政治性强于其学术性...
0 有用 惠山老翁 2019-06-24 07:05:16
全书最重要的还是前两章,或许是由于著者文学研究的学术背景,其对日本国学的讨论总觉有些过于拘谨、放不开手脚,单纯围着语言哲学和文论打转,并不能够窥国学之全豹。另外,著者对中国思想史的了解深度似有不足,常予人一下笔即露怯的感觉,这对于展开更有意义的比较研究显然造成了某种妨碍。像著者这样受过多年日式严格学术训练的学者,对于专业以外的领域所知不多恐怕也是无可奈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