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怀特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宇宙论研究
译者: 李步楼
出版年: 2012-11
页数: 549
定价: 45.00元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94917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 宇宙论研究
译者: 李步楼
出版年: 2012-11
页数: 549
定价: 45.00元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
ISBN: 9787100094917
内容简介 · · · · · ·
艾尔弗雷德·怀特海(1861—194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本书汇集了怀特海的一些重要演讲,主要是基于从笛卡尔开始到休谟结束这一阶段的重要哲学思想的发展。怀特海把世界视为一个能动的过程,认为世界不是重复、回返,而是演进﹑创新,实际或现实之事态在事态之流中彼此依存﹑相互关联和前后呼应,进化、发展、过程构成实在的本质,必须基于作为能动过程的世界来把握实在,弄清其本质。
过程与实在的创作者
· · · · · ·
-
怀特海 作者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部分 思辨体系
第一章 思辨哲学
第一节 思辨哲学;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观念体系;对经验的说明
第二节 领悟和语言的缺陷;观察条件;严格的经验主义;想象,概括;融贯和非融贯;创造性,终极性
第三节 理性主义和独断主义;作为基式的体系架构,错误命题和真命题,基式的使用;试验性探险
· · · · · · (更多)
第一部分 思辨体系
第一章 思辨哲学
第一节 思辨哲学;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观念体系;对经验的说明
第二节 领悟和语言的缺陷;观察条件;严格的经验主义;想象,概括;融贯和非融贯;创造性,终极性
第三节 理性主义和独断主义;作为基式的体系架构,错误命题和真命题,基式的使用;试验性探险
· · · · · · (更多)
前言
第一部分 思辨体系
第一章 思辨哲学
第一节 思辨哲学;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观念体系;对经验的说明
第二节 领悟和语言的缺陷;观察条件;严格的经验主义;想象,概括;融贯和非融贯;创造性,终极性
第三节 理性主义和独断主义;作为基式的体系架构,错误命题和真命题,基式的使用;试验性探险
第四节 哲学和科学,普遍性层次;数学的独断论的影响;哲学的进步
第五节 语言的缺陷;命题及其背景;形而上学的预设前提;对语言的过度信任;形而上学与实践;形而上学和语言表达
第六节 思辨哲学和过高的期望;过高期望,独断论和进步;说明和形而上学;更高级的经验要素,主体性和形而上学的修正;与哲学相联系的道德、宗教、科学;宗教与科学的对比;结论
……
第二部分 讨论和运用
第三部分 包容理论
第四部分 广延理论
第五部分 终极说明
索引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思辨体系
第一章 思辨哲学
第一节 思辨哲学;融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观念体系;对经验的说明
第二节 领悟和语言的缺陷;观察条件;严格的经验主义;想象,概括;融贯和非融贯;创造性,终极性
第三节 理性主义和独断主义;作为基式的体系架构,错误命题和真命题,基式的使用;试验性探险
第四节 哲学和科学,普遍性层次;数学的独断论的影响;哲学的进步
第五节 语言的缺陷;命题及其背景;形而上学的预设前提;对语言的过度信任;形而上学与实践;形而上学和语言表达
第六节 思辨哲学和过高的期望;过高期望,独断论和进步;说明和形而上学;更高级的经验要素,主体性和形而上学的修正;与哲学相联系的道德、宗教、科学;宗教与科学的对比;结论
……
第二部分 讨论和运用
第三部分 包容理论
第四部分 广延理论
第五部分 终极说明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融贯性要求是维护理性主义的健全理智的最大的因素。但是,它的批判的有效性并不总是得到承认的。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哲学上的争论,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争论者都会要求他们的对手保持融贯性,而对他们自己却要承认免除融贯性要求。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页 -
Creativity is another rendering of Aristotelian ‘matter’ and of modern ‘neutral stuff’. But it is divested of the notion of passive receptivity, either of form, or of external relations. It is the pure notion of the activity conditioned by the objective immortality of the actual world—a world which is never the same twice, though always with the stable elements of divine ordering. Creativity is without a character of its own in exactly the same sense in which the Aristotelian matter is without a character of its own. It is that ultimate notion of the highest generality at the base of actuality. It cannot be characterized because all characters are more special than itself. But creativity is always found under conditions, and described as conditioned. The non-temporal act of all inclusi...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共3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逻辑学讲义》《逻辑哲学论》《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逻辑大全》《基督教的本质》
等
。
喜欢读"过程与实在"的人也喜欢 · · · · · ·
过程与实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转】贺麟丨怀特海的哲学
【作者简介】贺麟,1902年9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19年考入清华学堂,1926年赴美留学,1929年获哈佛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转赴德国柏林大学专攻德国古典哲学。1931年后长期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1947年任北大训导长,保护不少进步学生。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
(展开)


怀特海有机哲学中的黑格尔纽结
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怀特海的有机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这一哲学体系不仅继承了黑格尔哲思,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在其《过程与实在》一书中,怀特海的多个哲学概念,如创造性、共在等,与黑格尔哲学体系有深刻联系。笔者将探讨怀特海有机哲学中的核心...
(展开)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的简要描述
对怀特海《过程与实在》的简要描述 怀特海:他的有机哲学批判继承于笛卡尔多种现实实有的设想和以直接认知活动为有机哲学的首要原则,承继对休谟、康德的前提而又抛开他们的前提,用怀特海的表述方式来说就是:批判理性的任务就是分析种种构造成分;而“构造”就是“过程”,既...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商务印书馆 (2011)8.8分 140人读过
-
Free Press (1979)暂无评分 18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8.5分 36人读过
-
中国城市 (2003)8.0分 2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3年1、2月新书 (商务印书馆)
- 二零一四年待购2 (马基雅维里时刻)
- 西方哲学其一 (消逝风中的墓地)
- 买书如山倒 (燭照)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第十四辑 (瑚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过程与实在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黏不甜 2025-01-24 14:52:23 辽宁
其实怀特海是后人类主义者…
0 有用 第欧根尼流向 2024-03-20 22:11:10 江苏
实在论确实是一条光明的自救正道,因此怀特海在前半部分是意气风发的。他从容地解剖着休谟“误置具体性的错误”,宣布撤销“这块石头的灰色”的直接经验地位,并用一系列可以在生物进化论、生物神经学、相对论中获得暗示性支持的隐喻耐心地修补因果关系,以将哲学的主题从“认识如何筛选世界”转移至“世界如何生成认识”。但从第三部分开始,怀特海同意识、情感、创造、灵感的缠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无法像对待物那样用上帝来担... 实在论确实是一条光明的自救正道,因此怀特海在前半部分是意气风发的。他从容地解剖着休谟“误置具体性的错误”,宣布撤销“这块石头的灰色”的直接经验地位,并用一系列可以在生物进化论、生物神经学、相对论中获得暗示性支持的隐喻耐心地修补因果关系,以将哲学的主题从“认识如何筛选世界”转移至“世界如何生成认识”。但从第三部分开始,怀特海同意识、情感、创造、灵感的缠斗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无法像对待物那样用上帝来担保纯粹潜能的势头,而不得不为人类自主的判断力将“命题”添加为新的实有,又不得不为命题寻求所以获得判断的实体依据:“激发因素”(微商既视感),在这方面胡塞尔做得更好。此外,文中被提拔至意识与道德前端的审美情感,应该更近乎寻求衔接于实体生理的“快感”。 (展开)
0 有用 weihu 2016-08-31 13:05:12
看看
0 有用 好朋友鸣鸣 2024-06-08 00:02:00 山东
过程与实在,即,过程即实在(实体) 很难评价,因为我看不懂。充斥着作者的术语,虽然在第一章有所介绍,但依然很难理解。通读一遍,已是极限。
2 有用 偏偏一滴水 2021-03-02 00:42:36
很难评价。朋友指点说这本书是「唯物到底是什么具体机制,又如何把唯心产生出来的」。我得品品。 翻看完了,倍受摧残和折磨,似乎每一章的内容都是在怀特海一贯的思考路径在不同概念的展开。然后他的用词范畴体系是他所独用的——这一点增加了阅读难度。 感觉的生成、作用章节刚好也是我前段时间想明白的事情。六岁儿子和父母对一个事物的接受、理解力不同,他们思路的前提中隐而不发的根基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