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对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具有开创性的著作,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的基本文本之一。
在这部内容广泛的著作《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约翰·B.汤普森对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了理论诠释,并使这一诠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相联系。他概述了关于大众传媒及其影响的各种相关理论,运用深度解释学模式,揭示了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各个层面的辐射和穿透,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做了延伸和拓展。
作者简介 · · · · · ·
英国社会学家、传媒研究专家,现任剑桥大学社会学高级讲师、基督学院研究员。他在吸收哈贝马斯某些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传媒与工业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凸现了传媒在塑造现代社会及其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对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多层面诠释在现代西方社会学乃至文化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批判解释学》(1981)、《意识形态理论研究》(1990)、《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1990)、《传媒与现代性》(1995)等。
目录 · · · · · ·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与观念学家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
对意识形态的再思考:一个批判性概念
对某些可能反对的回答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一些理论论述的批判性分析
意识形态与现时代
意识形态与社会复制
对文化产业的批判
公共领域的转型
第三章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人类学概念
对文化的再思考:一种结构性概念
象征形式的社会背景化
象征形式的评价
第四章 文化传输与大众传播:传媒产业的发展
文化传输诸方面
书写,印刷与新闻贸易的兴起
广播的发展
传媒产业的近期趋势
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 走向一种大众传播的社会理论
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
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
重构公私生活之间的界线
介于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大众传播
重新思考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
第六章 解释的方法论
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解释学条件
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
意识形态的解释
分析大众传播:三重观点
大众传媒化产品的日常占用
解释、自我反思和批判
结 语 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导论
第一章 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与观念学家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从意识形态到知识社会学
对意识形态的再思考:一个批判性概念
对某些可能反对的回答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对一些理论论述的批判性分析
意识形态与现时代
意识形态与社会复制
对文化产业的批判
公共领域的转型
第三章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人类学概念
对文化的再思考:一种结构性概念
象征形式的社会背景化
象征形式的评价
第四章 文化传输与大众传播:传媒产业的发展
文化传输诸方面
书写,印刷与新闻贸易的兴起
广播的发展
传媒产业的近期趋势
新传播技术的社会影响
第五章 走向一种大众传播的社会理论
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
大众传播与社会互动
重构公私生活之间的界线
介于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大众传播
重新思考大众传播时代的意识形态
第六章 解释的方法论
社会—历史研究的一些解释学条件
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
意识形态的解释
分析大众传播:三重观点
大众传媒化产品的日常占用
解释、自我反思和批判
结 语 批判理论与现代社会
注释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我认为意识形态的概念可以用来指特殊情况下意义服务于建立并支持系统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的方式——这种权力关系我称之为“统治关系”。就广义而言,意识形态就是服务于权力的意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提议对意识形态概念作重新阐述,使我们能避免败坏许多近来理论著作的若干倾向。首先,它使我们避免先前提到的那种倾向: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社会胶合剂”,它通过把社会成员联合到一起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与规范,成功地稳定社会。这种设想盛行于当代著作中,然而它所根据的设想是可疑的而且不可行的。没有什么证据能说明某种价值观或信仰是现代工业社会全体(或者即使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而且,没有理由认为复杂的工业社会的稳定要求并依靠对特定价值观与规范的一种共识。只要我们社会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这种稳定同样很容易来自价值观与信仰的多样性、个人与团体之间不断增加的分歧、反对态度可能被变成政治行动共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丛书信息
· · · · · ·
人文与社会译丛(共246册),
这套丛书还有
《亚当·斯密的政治学》《自我的根源》《美德伦理学》《启蒙的时代》《人类与自然世界》
等
。
喜欢读"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人也喜欢 · · · · · ·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反思大众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分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约翰•B•汤普森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一书往往被众人解读为文化研究学派、或者运用符号学进行文化分析的典范。然而如果与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领军人物相较,汤普森显然采取的是另外一条不同的路径。... (展开)
【转】温志宏:媒介变迁及其中的新世界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06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导读】英国社会学家约翰·汤普森将媒介变迁置于影响现代社会发展诸多因素的中心地位,指出正是象征形式的生产及其跨越时空的广泛流通,根本上改变了文化传播与社会互...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译林出版社 (2005)8.1分 179人读过
-
Polity Press (1990)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9)8.1分 87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2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文与社会译丛(完整版) (胡伍玄)
- 2013年3月新书 (译林出版社)
- 意识形态 (LOZY)
- 人文,教育,历史,思考-3 (IVAN)
- 政治与礼、意识形态 (新闻可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ikeCat 2021-03-30 10:31:08
主要了解了一下意识形态的概念。
0 有用 中关村村花🌸 2020-06-30 14:04:30
站在哈贝马斯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延长线上 试图分析电视等新兴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控制中的作用 并结合诠释学再理解的观点指出意识形态分析更需注重接受者这一环节。前几章对意识形态及文化概念的分析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融合了福柯的权力视角蛮有启发 之后讨论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互动的部分则略显模糊 对一则黄段子的再解释挺有趣的要能深入展开就更好了 文风略显冰冷 但不妨碍阅读
0 有用 我有一个小咪 2017-11-08 22:32:07
目前的水平难以驾驭这本书。
0 有用 行动视讯头 2014-05-19 21:45:59
主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澄清那一块有可以借鉴之处。
0 有用 cczwsxy 2019-06-11 11: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