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14—1918年,大约800万法国人应征入伍,实际参加战斗的士兵超过 400万,其中三分之一的人在前线牺牲。本书描述的正是这些没有特权、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普通士兵的战地生活。他们除了面临死亡的威胁,还要忍受饥渴、疾病、严寒酷暑、孤独和恐惧。作者雅克·梅耶从亲身经历出发,同时援引了许多战友的书信、感想和回忆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真实而悲惨的战时生活场景。
作者简介 · · · · · ·
雅克·梅耶,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曾著有《步兵》,并与两位同窗合著了《1914—1918,法国人的生与死》一书。他也是 战期间的士兵,为了这部作品收集了大量的口头见证材料。这些材枓描述了战争期间士兵时而单调时而令人恐惧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士兵心理状态作出了重要贡献。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他们打仗是因为他们诚实,因为惯性,因为被逼无奈。他们战斗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还有,他们打仗是因为第一个令人丧气的冬天过去之后,当最初的激情退却之后,在第二年的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忍耐……完成了任务让他们感到满足,战胜了困难让他们感到骄傲。这就是最后惟一能够解释他们自觉战斗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5页 -
前线哨卡到后方集合区,中间包括了头道火线、掩护壕、预备战区和宿营地,士兵的人数越来越稠密,敌我双方只有一小部分战士真正处于对峙之中。有的人工壕沟连成片,有的则是断开的,前线的战士就轮流驻守在这些地方。 从枪眼里只能看到贴近地面的风景,其实就是一片荒芜的焦土:弹坑、雷坑、断木还有烧焦的植被,不过有些植被到春天还会重新长出来,尽管轰炸过后留下的是一 片寂静和满目疮痍。石头堆砌的交通壕横亘在正在长出绿意的大地上,就像一道道伤疤和一个个脓疮。没有了瓦片的屋顶已成了锯齿状,屋梁、瓦砾、砖头和摧毁的 树木凌乱地堆在一起。 直到1916年,一个连队包括四个排,每个排一般五十人,又分为四个班。每个排由一名士官、一名准尉或者一名少尉领导。一个营队包括四个连,各连分别由一名中尉或一名上尉领导。 阵地战初期或者在刚刚占领的阵地上,为了避免发射和爆炸引起的震动,掩体的构成十分简单,仅仅是在战壕里靠近敌军一侧的内壁上挖出来的一个洞而已。有些士 兵给自己挖的洞只够放进去上半身,双腿只能勉强蜷进洞里,外边再挡上一块板子:这只能算是“狗窝”。其他人三三俩俩挤在一个洞穴里,一动不动地坐着,膝盖 紧贴在一起,就像埃及的雕像。一排排的洞穴让人想起肥皂盒或者火车厢:这是节假日低价旅行列车。后来的掩体最起码也在上面铺了树干、树枝和泥土,挖了几级 台阶(弯曲的,避免入口遭到轰炸)以便出入。前线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掩体,士兵晚上使用蜡烛,不过还得用帐篷布、背包或者一块旧布遮住蜡烛的光线。他们害怕 黑暗,这比不长眼的枪炮更可怕。 地面铺着稻草(并不总能见到),里面散发着泥土的味道。因为不通风,空气很不好。如果地面是白垩土的,掩体里面非常阴冷,而且渗水。内壁上有些小木桩,入 壁很深,上面可以挂步枪和弹药盒。如果炸弹在很近的地方爆炸,掩体内部就像敲鼓,装了支架的顶棚上就会有土落下,落到人的脑袋上。炮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考据用
> 全部原文摘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
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他们打仗是因为他们诚实,因为惯性,因为被逼无奈。他们战斗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还有,他们打仗是因为第一个令人丧气的冬天过去之后,当最初的激情退却之后,在第二年的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忍耐……完成了任务让他们感到满足,战胜了困难让他们感到骄傲。这就是最后惟一能够解释他们自觉战斗的原因。 (1回应)
2014-03-05 15:06:34
-
之所以躲进这里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相信“同一个坑里永远不可能落进两颗炮弹”,然而事实常常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014-03-05 15:32:28
-
他们因为痛恨战争才会作出这样的牺牲,他们希望这是最后一场战争才会献出自己的一切,还有什么比他们的牺牲更为人道主义的?……到了11月11日那天,后方爆发了大规模的狂欢,到处都在庆祝“人类最后一场战争”的终结,而当时前线则平静得多,士兵们的伤感要多过高兴。
2014-03-05 15:15:08
-
士兵首先遵从的是现实需要和忍耐原则,但更多的时候是出于忠诚和尊严才自愿作出牺牲。
2014-03-05 15:09:31
-
就我们所知,“私人生活”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
2014-03-04 22:06:32
-
因为他们从所受的教育中学会了思考和批判地看问题,这些当年20~35岁的人在战争期间都带着笔记本或者日记本……
2014-03-05 09:47:42
-
困倦感战胜了一切,甚至超过了自卫的本能。
2014-03-05 11:12:16
-
无论如何,法国的男人与女人之间从没有像当时那么频繁地通信。战士们只忙着做这件事:他们从早到晚都在写信,而且从晚上写到早晨。
2014-03-05 13:25:00
-
之所以躲进这里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相信“同一个坑里永远不可能落进两颗炮弹”,然而事实常常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014-03-05 15:32:28
-
他们因为痛恨战争才会作出这样的牺牲,他们希望这是最后一场战争才会献出自己的一切,还有什么比他们的牺牲更为人道主义的?……到了11月11日那天,后方爆发了大规模的狂欢,到处都在庆祝“人类最后一场战争”的终结,而当时前线则平静得多,士兵们的伤感要多过高兴。
2014-03-05 15:15:08
-
士兵首先遵从的是现实需要和忍耐原则,但更多的时候是出于忠诚和尊严才自愿作出牺牲。
2014-03-05 15:09:31
-
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他们打仗是因为他们诚实,因为惯性,因为被逼无奈。他们战斗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还有,他们打仗是因为第一个令人丧气的冬天过去之后,当最初的激情退却之后,在第二年的冬天到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学会了忍耐……完成了任务让他们感到满足,战胜了困难让他们感到骄傲。这就是最后惟一能够解释他们自觉战斗的原因。 (1回应)
2014-03-05 15:06:3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文化史;社会文化史 (by)
- 德意志泛欧历史 (Irgendwann)
- 战争 (1997xhp)
- 德意志备忘录 (都归尘土)
- 楚尘文化 2016及之前 (楚尘文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夜X 2019-02-23 00:29:12
与其说的是一本历史类研究专著,不如说是一本亲历者拼贴其他资料编纂成的大型报告文学
0 有用 木光 2018-05-12 21:47:52
跟日常生活一样琐碎
0 有用 哈雷希撒一世 2012-09-20 22:12:32
2012.08.26——2012.09.20
0 有用 相对失败的人生 2013-08-21 10:33:07
和想象里的差不多……
0 有用 JUNWK1334 2010-01-07 01:14:02
线索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