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人,生於長沙。早年留學歐美日本,其後執教余清華、西南聯大等名校。他出生官宦之家,卻在動盪的時局中流離顛沛;晚年眼盲足臏,依然著述不衰;最後遭遇文革浩劫,而在「打倒反動學術權威」聲中,淒然長逝。
陳寅恪通曉的語言多達二十餘種,突厥文、西夏文、高加索語等冷僻深奧的語文都是他援以治史的工具。他的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而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每於考證之中剖析思想、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之動態異同,以小見大,發千古之覆,令人讚嘆。他針對中國中古史所提出的「關隴集團」、「士族升降」等論說,至今仍影響眾多中外治史者。堪稱民國以來聲明最著、影響力最深遠的史學家。
本書即就陳寅恪的生平與史學作全面性的評述。作者汪榮祖除充分利用文獻外,並採用陳氏生前親友的訪談資料。本書是在聯經1984年初版的基礎上,擴充修葺的增訂本。初版自198...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人,生於長沙。早年留學歐美日本,其後執教余清華、西南聯大等名校。他出生官宦之家,卻在動盪的時局中流離顛沛;晚年眼盲足臏,依然著述不衰;最後遭遇文革浩劫,而在「打倒反動學術權威」聲中,淒然長逝。
陳寅恪通曉的語言多達二十餘種,突厥文、西夏文、高加索語等冷僻深奧的語文都是他援以治史的工具。他的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而較乾嘉諸老更上一層,每於考證之中剖析思想、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等之動態異同,以小見大,發千古之覆,令人讚嘆。他針對中國中古史所提出的「關隴集團」、「士族升降」等論說,至今仍影響眾多中外治史者。堪稱民國以來聲明最著、影響力最深遠的史學家。
本書即就陳寅恪的生平與史學作全面性的評述。作者汪榮祖除充分利用文獻外,並採用陳氏生前親友的訪談資料。本書是在聯經1984年初版的基礎上,擴充修葺的增訂本。初版自1984年問世後,數月之間便即再版,此後引起兩岸學者的注意,彼岸更有江西版問世。但作者以此聯經增訂版為正本。透過本書,可以深入瞭解一代史學宗師陳寅恪一生的行誼、志業與風範。
史家陳寅恪傳的创作者
· · · · · ·
-
汪荣祖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汪榮祖
原籍徽州,生於上海。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博士,現執教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柏堡)。曾分別1978-79年、1997-98年,應台灣師範大學及政治大學歷史系所之聘,擔任客座教授。汪氏在聯經另有編作《五四研究論文集》及著作《晚清變法思想論叢》、《史傳通說》、《康章合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历经洗劫之后,陈宅之内,已经荡然。但红卫兵仍不罢休,那年年底,竟要抬寅恪至大礼堂批斗,唐筼阻止,被推倒在地。前历史系主任刘节见之不忍,自愿代师挨斗。批斗会上,有人问刘感受何如,刘氏答曰:“我能代表老师挨批斗,感到很光荣!”刘节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毕业生,也是寅恪早年弟子之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8页 -
此年(1969)3月至7月,校中又有家庭妇联学习会,唐筼亦必须参加学习;又要分心照顾病榻上的老伴,而唐筼久有心脏病,随时可能不支。寅恪曾撰极为哀痛的《预挽晓莹》一联: 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断肠史; 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 1969年10月7日晨5时许,陈寅恪因心力衰竭和肠梗阻逝世。10月16日火葬。寅恪死后,晓莹即病不能起,于同年11月21日因脑溢血、高血压和心脏病诸症并发而逝世。距寅恪之死,仅一个月零十四天。可谓“九泉稍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史家陳寅恪傳"的人也喜欢 · · · · · ·
史家陳寅恪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才子风神逝,传记述英华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陈寅恪、民国文化与近代革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最近读完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想起大约十年前,有段时间常读民国文人作品。时过境迁,同样的人物和文字,在不同情境下阅读,感受却有所不同。 在民国文人当中,陈寅恪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他生于1890年,殁于1969年,全程见证了中国近代格局之转变,用他自己的话说,...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8.1分 850人读过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8.2分 144人读过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0)8.0分 48人读过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5)8.5分 3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史家陳寅恪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oot 2018-11-10 14:13:10
从导师那借的,比20年要好。不过在学术回顾上,汪对陈似有偏袒
0 有用 春诵夏弦 2022-08-27 15:06:27 云南
同类著作中最好的一部,因为用心。
0 有用 冷眼探花郎 2011-09-28 16:21:54
作为传记,体例不纯,学术评辨方面过于繁琐,生平事迹方面流于浮泛。文中太多的引用诗文,实际上却防碍了叙述。倒是写文革一段,行文流畅,情见于辞,给人印象深刻。汪荣祖于陈氏著作,确当用过心力,但其学力不及余英时,故此书涉及虽广,却不如余英时分析的深入。
1 有用 饮野客 2016-01-05 19:46:47
读来读去,还是这本写得好,再版来再版去,也还是这版最好
0 有用 海畔居士 2024-01-30 20:59:25 北京
比《最后二十年》可贵之处在于对学术思想的梳理,这也是汪老学术传记一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