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悲情李鸿章的书评 (11)

魏小河 2013-04-23 16:28:30

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

《1894,悲情李鸿章》这本小书,不足十万字,没有大企图,既不是李鸿章的传记,也不是甲午战争的研究专著。作者说,这本书延续了《辛亥年》的写法,将李鸿章的一生浓缩在1894这风云激荡的一年之内,但无意为李鸿章“翻案”,只是为我们观察历史人物提供一个更加妥当的视角。 ...  (展开)
Shirleysays 2013-04-19 11:19:20

谁为李鸿章掉眼泪

中国的近现代史颇有点意思。现代史不提也罢,有心人总会从字里行间,乡野史实中找到一些真实。历史课本学到的便全当作浮云吧。 近代史几近一部屈辱史。许多史学家边写边扼腕流泪,恨不得写下无数如果,如果慈禧未进宫;如果戊戌变法能成功;如果孙中山未早逝;如果四大家族未...  (展开)
傅踢踢 2013-04-07 10:12:01

大变局中的人性微光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征旗大将坛”。1895年4月,初抵马关的李鸿章,把苍凉的内心款曲写进诗里。彼时,他的人生已然薄暮,早没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那种恢廓的怨愤,剩下的唯有“临事方知一死难”的自况。 不知幸与不幸,李鸿章洞见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展开)
王千斤 2013-07-23 10:24:27

历史究竟是什么样子?

“无论用什么方式描述或者记录的事实,都不是事实本身。”第一次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惊艳。这样一句话来讲我们眼中的“历史”似乎极为贴切。 我在中文系毕业以后去到一个私立中学作了五年的历史教师……然后,我就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到了一个不会让我感...  (展开)
不穿裤衩蹦跶 2013-04-22 16:45:56

千秋功罪留与后人说

1901年11月7日,晚清重臣、“中兴元老”、“卖国贼”李鸿章,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留下了一身的争议与谩骂。100多年过去了,对于他仍然是毁誉参半,争论不休。 1896年,清朝一败涂地,跌入深渊;无奈而战,战而不胜,最后只能“议和”,这场四十年的大结局,...  (展开)
畏三 2023-04-14 03:41:55

055

清政府花费巨款买来军舰,竟只以“守疆土保和局”为主旨,实为国家战争策略之下下策。取法其上而得其中,取法其中而得其下。以利器守成,诚然取中得下之策也。 日后之败,与今日之失策不无关系。 回头以历史照注当下,所谓和平崛起,也是一个不可能的童话。唯有强大自保同时,...  (展开)
酱油牛牛 2020-08-05 16:30:11

李鸿章,渣男? ——读祝勇《1894,悲情李鸿章》

李鸿章在教材中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四课《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1在教材中“人物扫描”的插图介绍中,又对李鸿章进行相对详细的介绍:“对外主持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  (展开)
2015-03-01 13:49:16

匹夫皆有责,不怨李中堂

《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胶澳租借条约》、《中俄密约》、《展拓香港界址条约》、《辛丑条约》…… “哗,这个卖国贼!”,“嘿啊,活该死了还被拖尸”…… 在早些时候的舆论环境中,李鸿章是个不折不扣、假一赔十的卖国贼。这也难怪,那么多丧权(xin)辱(...  (展开)
唐老师 2013-04-18 14:57:51

李鸿章是个人物,外加两个字“骂名”

李鸿章是个人物,外加两个字“骂名” 知道《马关条约》的人,一定会在心里千万遍的骂过一个人,他就是李鸿章,因为这条约是他去签的,当时国内的学潮运动因此而达到了高潮,举国上下一片愤怒和痛骂。他的一世骂名怎么够,估计要背千世的骂名了。 一个人,一支舰队,一...  (展开)
韧草 2013-04-11 16:35:47

我仍然是憎恨李鸿章

我仍然是憎恨李鸿章 历史书上,看到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等爽权辱国的条约后,仍然不顾国内人所有人的反对,仍然不敢开打。最后仍然躲不过去,日本仍然是要打你的。想到了“驼鸟行动”或者乌龟的壳,可惜他终究没有缩得过去。他作为全中国最长见识的人,他的行为的确...  (展开)

订阅1894,悲情李鸿章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