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韩国首任女总统朴槿惠、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推荐阅读
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
畅销全球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
------------------------------------------------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60多年来又有多种外文译本出版,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此书将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21世纪初,我国当代著名学...
韩国首任女总统朴槿惠、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推荐阅读
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
畅销全球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
------------------------------------------------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最佳入门书,60多年来又有多种外文译本出版,一直是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
此书将哲学史经验与个人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入化,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21世纪初,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进阅读的乐趣。
------------------------------------------------
《中国哲学简史》完全不是大《中国哲学史》的缩写, 其书文笔轻畅,深人浅出,哲思敏睿,极富意蕴,是地道的大家手笔,可以说是冯友兰前期哲学史研究的力作。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 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单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际儒学研究》主编
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
——赵复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朴槿惠,韩国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中国哲学简史的创作者
· · · · · ·
-
冯友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主张以蔡...
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者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年大学毕业。196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
目录 · · · · · ·
英文版编者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 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译后记
出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一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迁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信。在末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八章 名家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哲学简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朝话(校订重排版) 9.3
-
- 梁漱溟先生讲孔孟 9.0
-
- 四书五经(上下) 9.8
-
- 我们需要怎样的电影(第2辑) 7.6
-
- 程应镠史学文存 9.0
-
- 世界舞台上的政治 8.5
-
- 人文通识课1:古典时代 8.3
-
-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五卷 清代建筑 7.9
-
- 地理学与生活(插图第11版) 8.3
-
- 庄子 9.3
中国哲学简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81 条 )




论坛 · · · · · ·
详细目录 | 来自后浪 | 5 回应 | 2014-07-13 03:09:55 |
市面上上一版本还有那么多 | 来自无敌的小明 | 1 回应 | 2013-05-03 14:18: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2 )
-
新世界出版社 (2004)8.9分 33990人读过
-
Free Press (1997)9.2分 83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9.3分 15695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9.2分 333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樊登读书会经典解读书单 (papi)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后浪@2013」 (后浪)
- 「后浪·大学堂」 (后浪)
- 樊登读书(2014年至2022年1月22日) (七)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哲学简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易瀚 2015-08-20 08:54:21
總算有一張圖了,有些東西還沒在腦子裡開化。
0 有用 阳极-半导体 2020-05-28 08:09:28
这书我最熟,涂版和赵版皆读过,原版没法看,可以练英语。现在再回望,冯先生并不学贯中西。如是,西哲局限,以及中哲特点应该被他指明了。不过他的确是那一辈中哲学科顶点。中国人所求最高非成圣。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也不是成为那个一,而是天地人三才和于人,这样才能有所谓人的小宇宙,和于一,人就没了。这毛病就是中了西哲的毒,不来点抽象要素,就无法做哲学解释,实则没必要。
9 有用 进行时 2018-12-03 00:36:28
孔子的“知命”,我读到心里去了,一走心竟然鼻子一酸落下泪来。2000多年前的古人,跨越时间和空间,在2018年11月27日那个安静的上午,向我传递他的智慧,告诉我不要忧郁不要焦虑,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对于人生的困惑……读完那一页的文字,我的心立刻就沉静下来了,然后泪止不住的往外流。(现在打着字一想到那时的情绪又开始流泪。)谢谢孔子,谢谢冯友兰,谢谢赵复三。
2 有用 Veran 2015-07-01 14:57:58
【2015:题外话 哲学系的老师还有助教都不怎么喜欢冯先生呢】【2021-2015重读:已经不记得上次读的感想,只记得胡乱写了论文。如今花了好久慢慢读记笔记,读完后还竟还有点感动。哲学让人更明智也更潜默。】
0 有用 🐙\_(ツ)_/¯🦖 2015-11-03 23:43:33
可惜所有那些好的思想和觉悟,都没有传承下来。古人才是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