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
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最后定本
论衡东西文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直谏最高领袖
生于都市,要为农夫代言;心归佛法,甘为孔子正名
————————————————————————————————————————————————
•幼年不学四书五经,而入洋学堂,念《英文初阶》《地球韵言》,身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国学大师”
•两度欲自杀,一度想出家;哀民生疾苦,叹“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积极入世求解中国与人生两大问题
•24岁以中学学历登北大讲坛,教授印度哲学;7年后,主动辞去教职,投身新教育和乡村建设
•巡历抗战游击区8个月,敌兵围堵,飞机轰炸,数次险死还生,始终泰然自若
•发起民主同盟,调查李闻惨案,力促国共和谈,奔走8年,被称之为“中国的甘地”
•与毛泽东几次通宵长谈,激辩中国道路;1953年向最高领袖“要雅...
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
历时27年编纂,5次增删的最后定本
论衡东西文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直谏最高领袖
生于都市,要为农夫代言;心归佛法,甘为孔子正名
————————————————————————————————————————————————
•幼年不学四书五经,而入洋学堂,念《英文初阶》《地球韵言》,身后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国学大师”
•两度欲自杀,一度想出家;哀民生疾苦,叹“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积极入世求解中国与人生两大问题
•24岁以中学学历登北大讲坛,教授印度哲学;7年后,主动辞去教职,投身新教育和乡村建设
•巡历抗战游击区8个月,敌兵围堵,飞机轰炸,数次险死还生,始终泰然自若
•发起民主同盟,调查李闻惨案,力促国共和谈,奔走8年,被称之为“中国的甘地”
•与毛泽东几次通宵长谈,激辩中国道路;1953年向最高领袖“要雅量”,成“反面教员”
•只批林不批孔,再遭全国性大批斗而不改初衷,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文革”抄家,资料全无,仍笔耕不辍;1975年《人心与人生》完稿,前后费时约50年,称“使命完毕,可以去矣”
——————————————————————————————————————————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是最完整的梁漱溟自传。梁漱溟自称不是哲学家、国学家,只是“问题中人”,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毕生所求惟在人生与社会(中国)两大问题的解答。从清末,历民国,到新中国,北大教书,乡建运动,发起民盟,廷争面折,时代变迁,世相百态,作者皆以细腻坦诚的笔触客观叙述,九十多年人生轨迹中自学之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嬗变以及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之社会实践等诸多方面纤毫毕现。本书由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历时27年,前后增删5次,编纂而成,是了解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生活感悟的最可靠资料。
作者简介 · · · · · ·
梁漱溟(1893—1988),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早岁信佛而后归儒,亦不废佛;以中学学历而执教北京大学。壮年辞去教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发起民盟,为调停国共奔走呼号。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始终不屈,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一生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相号召,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社会问题,亦可云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目录 · · · · · ·
第一辑 我的生平
我的自学小史
自述
我的家世与生平行事
第二辑 我的人生态度
我是怎样一个人?
我的过去
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
我早年思想演变的一大关键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第三辑 我的主要经历
值得感念的岁月
我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简略回顾
我努力的是什么——抗战以来自述
记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赴香港创办民盟言论机关《光明报》前后
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
抗战胜利后我奔走国共和谈的经过
为全国团结合作而奔走
回忆参加调差国民党暗杀李闻案
我的努力与反省
再忆初访延安
追记在延安北京迭次和毛主席的谈话
批孔运动以来我在学习会上的发言及其经过述略
敬答一切爱护我的朋友,我将这样地参加批孔运动
第四辑 我的主要著作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自序
《乡村建设理论》自序
《中国文化要义》自序
《人心与人生》书成自记
第五辑 怀念师友
纪念蔡元培先生
纪念梁启超先生
回忆李大钊先生
伍庸伯先生传略
怀念熊十力先生
略记当年师友会合之缘
有关师友同住共学的记述三则
第六辑 思念亲人及家书选录
思亲记
悼亡室黄靖贤夫人
家书选录
第七辑 暮年有感
老来回忆此生
谈乐天知命
附录一 敌后游记区域日志(1957年9月编次)
附录二 美国学者艾恺访谈录(摘录)
附录三 梁漱溟年谱简编
增订再版本编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我生有涯愿无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我生有涯愿无尽"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生有涯愿无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11月1日,北京单向空间,梁培恕谈“我的父亲梁漱溟” | 来自文景 | 2014-10-29 12:08:39 | |
与手边人大11年版相比 | 来自荼研 | 2013-08-08 12:58:1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0分 377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8.4分 12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學者回憶錄 (澤倫勝之)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 坐拥书城7 (严杰夫)
- 重点推荐 (文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生有涯愿无尽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WALL•E 2013-12-25 15:36:39
一代大儒,君子典范
0 有用 AMBER 2014-04-25 11:22:28
老爷子!
0 有用 屑屑 2013-12-23 23:48:17
我也就记得“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这一联
0 有用 低端XC亲自 2014-10-22 01:54:29
第五六篇跳着看的,大段文言实在没耐心。整本书只有前半部分称得上回忆录,后半部像是无处归类的杂文汇编。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叙述和费孝通的剖析神似,回忆部分诚挚平缓,但即便是这样的人也在52年之后对很多历史人物改了称呼,有的公丢了后缀,有的公成了主席。有些有意思的历史细节,书中毛居然亲口说:“台湾那边天天说土改搞死一千万地主,据我们的估计全国上下也就六十万嘛”。尺度惊人
0 有用 小簟轻衾 2013-09-12 14:50:48
谈政治我提不起兴趣,论哲学我没这个本事。。。
0 有用 南风撩人 2023-05-06 09:00:36 山东
书中收录的梁先生与毛主席几次交流谈话异常吸引我。
0 有用 math 2023-05-04 16:39:41 江苏
看过两遍
0 有用 清棫 2023-04-03 14:07:49 重庆
只有一句感叹:拨开云雾见月明。如果读书不是为了解决内心真正的疑惑,关乎人生的痛痒,那么再多的书又有何益? 于我而言,这是一本生命之书,我生命最核心的困惑和问题与梁先生何其相似,突然觉得自己何其幸运,四顾忽又觉得何其悲哀。 由肤浅至深邃,由偏狭怯懦至辽阔博大通透纯净,这是一条终身修炼之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夕惕若厉,勉励自省。
0 有用 正经人r 2023-03-18 03:39:08 北京
这本书是自述么?还是第三方要求的自述?抑或这是“正确”的自述?很显然,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较为凌乱的,凌乱到无章。前四辑粗略的归类,真说对正常人有较为质朴的见地也就属学习的方式与态度了。对于梁漱溟的思考与看法,已经不是不敢苟同了,是全然一脸问号的程度。要说这本自述的删删改改五次历经二十余年,这份民族的自信也算彰显的淋漓尽致了。是生怕写错了丢饭碗,写对了丢人。连年谱都能删减的出版社,不确定上海人民出版... 这本书是自述么?还是第三方要求的自述?抑或这是“正确”的自述?很显然,这本书的阅读感受是较为凌乱的,凌乱到无章。前四辑粗略的归类,真说对正常人有较为质朴的见地也就属学习的方式与态度了。对于梁漱溟的思考与看法,已经不是不敢苟同了,是全然一脸问号的程度。要说这本自述的删删改改五次历经二十余年,这份民族的自信也算彰显的淋漓尽致了。是生怕写错了丢饭碗,写对了丢人。连年谱都能删减的出版社,不确定上海人民出版社是不是第一个,但是能确定的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题外话:删太多致使看不懂。对于有脑子的自然而然也就会自行搜索了。无脑的听呵就完事了。 (展开)
0 有用 jay 2023-01-07 18:39:37 上海
很不错的史料。不同于其他知识分子,1952年梁漱溟的检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真心的,客观上主要也是实事求是的。后记写到:此文最大缺点即在今天批判自己的话还没有自己讲明过去如何用心思的话多。可见胸中求为人知之念多于其自惭自悔之念。惭悔之心不切,检讨文是不可能写好的。这段话不是说他没有自悔,而是毕竟仍是一介书生,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书生气犹占上风。但事实确如文中所言:梁等知识分子“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 很不错的史料。不同于其他知识分子,1952年梁漱溟的检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真心的,客观上主要也是实事求是的。后记写到:此文最大缺点即在今天批判自己的话还没有自己讲明过去如何用心思的话多。可见胸中求为人知之念多于其自惭自悔之念。惭悔之心不切,检讨文是不可能写好的。这段话不是说他没有自悔,而是毕竟仍是一介书生,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书生气犹占上风。但事实确如文中所言:梁等知识分子“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同样的愿景,还是由共产党人实现了,梁从内心不得不感佩。而梁的一生,其老友张群一句话早就盖棺定论了“你真是书呆子啊!”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