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國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與唯一探索時間性這一維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歷史哲學長久以來一直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往往被視為過渡到黑格爾、乃至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橋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論。但這是一種不幸的誤解,因為康德的歷史哲學自成一派,與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分屬不同類型。康德本人雖未撰寫一部討論歷史哲學的專著,但有八篇重要著作直接涉及歷史哲學。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包括這八篇著作的中譯及注釋,並在書末附有詳細的研究書目供研究者參考之用。透過本譯作,讀者可了解康德的歷史觀,他對「啟蒙」和「人類意志」的理解、對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學體系中「自然」的最終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歷史」,並非以作為生物種屬的人類為對象,而是將全人類當作整體,進而探討自由的進展;這便是他所謂的「普遍歷史」。這種「...
康德正是由西方文化通向中國文化的巨人──殷海光
康德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與唯一探索時間性這一維度的人──海德格
康德的歷史哲學長久以來一直為國內學術界所忽略,往往被視為過渡到黑格爾、乃至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橋樑,而不是一套未成熟的理論。但這是一種不幸的誤解,因為康德的歷史哲學自成一派,與馬克思與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分屬不同類型。康德本人雖未撰寫一部討論歷史哲學的專著,但有八篇重要著作直接涉及歷史哲學。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包括這八篇著作的中譯及注釋,並在書末附有詳細的研究書目供研究者參考之用。透過本譯作,讀者可了解康德的歷史觀,他對「啟蒙」和「人類意志」的理解、對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哲學體系中「自然」的最終目的。
康德所理解的「歷史」,並非以作為生物種屬的人類為對象,而是將全人類當作整體,進而探討自由的進展;這便是他所謂的「普遍歷史」。這種「歷史」可以預示:人類就整體而言,將在道德上不斷地趨向於更佳的境地。而歷史應以「人類意志的自由之活動」,也就是人類自由意志在現象界中的表現為主要探討對象。對康德而言,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擁有知性的存有者,是唯一可以替自身任意設定目的之物種。
此外,康德將追求永久和平視為人類的一項「義務」,但這項義務並非嚴格意義的道德義務,它的實踐僅要求行為的合法性,而不要求其道德性。同時,它並不與道德理念,如「最高善」相同,「永久和平」在現實世界中永遠無法實現,而是具有歷史的可能性。且它的實現並非直接依靠道德動機的力量,反倒是從人的自然本能得到更大的助力。
最後,康德基於人類創造文化的能力,將人視為自然的「最終目的」。對他而言,歷史意識是文化發展的結果。在康德的歷史哲學中,作為歷史主體的人類正是作為自然的「最後目的」的人類。由於歷史僅存在於歷史意識之中,故唯有已啟蒙的民族才有歷史可言;單憑史料並不足以構成歷史,只有通過歷史意識之反省,史料才有意義。因此,他的歷史哲學不屬於純粹的道德哲學(即「道德的形上學」),亦不屬於自然哲學,而是如黎德爾所言,屬於「道德哲學的經驗部分」或「應用的實踐哲學之一章」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注者:李明輝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
作者: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注者:李明輝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本)、《現代中國儒學》(德文本,即將出版),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及《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
目录 · · · · · ·
導論:康德的「歷史」概念及其歷史哲學
凡例
康德著作縮寫表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譯注
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歷史之理念
答「何謂啟蒙?」之問題
評赫德爾《人類史底哲學之理念》第一、二卷
人類史之臆測的開端
論俗語所謂:這在理論上可能是正確的,但不適於實踐
萬物之終結
論永久和平──一項哲學性規畫
第一章 國家之間的永久和平底臨時條款
第二章 國家之間的永久和平底確定條款
第一項附釋 論永久和平之保證
第二項附釋 永久和平底祕密條款
附錄
Ⅰ 就永久和平論道德與政治間的分歧
Ⅱ 依公法底先驗概念論政治與道德之一致
重提的問題:人類是否不斷地趨向於更佳的境地?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概念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权利乃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之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的自由,只要这一点根据普遍的法则是可能的;而公共权利则是使这样一种彻底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的那种外部法则的总和。既然每一种受别人意愿所限制的自由都叫作强制,由此可见公民体制也就是处于强制法律之下的自由的人们(在他们与别人结合的整体之中而无损于自己的自由)的一种关系,因为理性本身要求这样,并且还确实是纯粹的、先天立法的、决不考虑任何经验目的(全部这类目的都可以概括为幸福这个普遍的名称)的理性。既然对于幸福以及每个人应该把它摆在哪里,人们有着根本不同的想法,所以他们的意志就不能归结为任何共同的原则,因之也就不能归结为任何外在的、与别人的自由协调一致的法则。 因此,公民状态纯然看作是权利状态时,乃是以下列的先天原则为基础的: 1.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 2.作为臣民的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平等。 3.作为公民的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独立。 这些原则倒不那么是已经建立的国家所给定的法则,反而是唯有依据它才有可能符合一般外在人权的纯粹理性原则而建立起一个国家来的法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
我们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名鼎鼎的卢梭的那些常常为人所误解而表面上又像是自相矛盾的见解,既在它们本身之间又在它们对理性的关系上得到统一。在他的著作《论科学的影响》和《人类平等论》里,他完全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与人类天性(作为一个生理上的物种,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全部地完成自己的天职)之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在他的《爱弥儿》,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以及其他的作品里,他又力求解决下面这个更为困难的问题:文化必须怎样地前进,才可以使人类的秉赋(作为一个道德性的物种,这属于他们的天职)得到发展,从而使它不再与作为一个自然物种的人类相冲突。既然以造就人以及公民的真正教育原则为基础的问题,也许迄今还没有正式开始,更不用说完成;所以从这场冲突里面就产生了压迫人生的全部道道地地的灾难以及玷污人生的全部罪行。可是,使人们因之而犯罪的哪种冲动的本身却是好的,并且作为自然秉赋而言乃是合目的的;但这种秉赋却表现为单纯的自然状态,所以就收到不断前进着的文化所摧残并且反过来也摧残着文化,直到完美的艺术重新成为天性为止。而这就是人类道德天职的最终目标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1784-1797)》小摘要



【转】方博:康德历史哲学中的天意与人的启蒙

【转】丁三东:从康德的观点看——历史哲学是否可能?

【转】刘凤娟|时间、历史与永恒——读康德的《万物的终结》
> 更多书评 3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商务印书馆 (1990)9.3分 975人读过
-
Hackett Pub Co (1983)9.6分 30人读过
-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9.5分 240人读过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8.8分 9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歷史人文@聯經 (the Wor(l)d)
- 港台| 2013, part 1 (the Wor(l)d)
- 新=聯經經典叢書 (the Wor(l)d)
- 清大政治哲學課程必讀書目 (冬晴れ)
- 康德 (河马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增訂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Melancholy A. 2020-06-13 16:20:04
不管怎么说 康德的历史哲学都不是埋在伦敦的那个基佬之流可以相比的,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条评论还这么多点赞。
9 有用 无虞 2018-12-27 21:41:44
康德历史哲学最最最好的译本,挖到这个译本真的是寻到宝了。导论、每篇论文附上写作背景、重点术语中德对照和一些典故的译者注不能更良心。学术翻译的典范。pre码了1.5w字的二手文献综述,可想而知这几篇小论文是有多么丰富的思想资源。最爱《人类史之臆测的开端》,仿佛康德被马克思穿越附身了/🤦♀️康德历史哲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很能联系在一起。
2 有用 Biomass 2015-06-13 02:32:35
2015/06/13 亲祖宗
1 有用 寻常物的嬗变 2019-10-31 21:09:39
法权论与历史哲学的不同进路:非历史的先天建构与历史的实践进程——国家的先天结构需要在经验的渐进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实现:法权论采取与批判哲学相同的思路,不必去探索政治状态与国家在历史中的实际起源,而是国家的存在首先是一个事实(fact),然后探寻这个事实的先天根据(fundaments a priori)。根据一系列先天原则建构的国家乃是一个理想的国家,但这一理想的国家并非是现实中不可能的,而是可以在... 法权论与历史哲学的不同进路:非历史的先天建构与历史的实践进程——国家的先天结构需要在经验的渐进的历史进程中得到实现:法权论采取与批判哲学相同的思路,不必去探索政治状态与国家在历史中的实际起源,而是国家的存在首先是一个事实(fact),然后探寻这个事实的先天根据(fundaments a priori)。根据一系列先天原则建构的国家乃是一个理想的国家,但这一理想的国家并非是现实中不可能的,而是可以在历史的实际进程中逐步达到的,因而历史哲学(historical)采取渐进的、能够在实际政治中可能的方式。在国家作为人格与道德人格间存在一个类比,不公正的国家如同不道德的人一样需要改善,但无法被否定。 (展开)
2 有用 Lowlibrarian 2017-04-12 23:04:24
台版真的顺畅好多,我怀疑三大批判是不是台版也胜过邓晓芒李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