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i
Abstract ii
鸣谢 iii
绪论:在近代中国发现世界历史
第一章地方社会与医疗传教士(1820-1928)
一、普通民众是否只是盲目排外
二、民众帮助及对中国认识的转变
三、生活境况和世俗意义上的感恩
四、经费来源和最好的病人
五、颇具包容性的文化发展
第二章“西医东渐”过程中的本土影响(1820-1914)
一、如何让本土走到历史前台
二、儒家知识人及当地中医的治疗实践
三、侧重眼科手术及对华人助手的倚重
四、华人病家与医疗传教士的角色置换
五、不应被忽略的本土影响
第三章华人医药与西洋医生(1835-1914)
一、西洋医生怎样治疗非外科疾病
二、了解华医药及华人对西药的反应
三、利用华医药和对病家的说服
四、内陆地区的限制和减少经济开支
五、与“适应”同样重要的相互援借
第四章华人“不洁”与中外间的不同讲述(1861-1917)
一、华人何以被认为“不洁”
二、“不洁”被视为疫病之源
三、卫生景观改善与变革维新
四、文化优越感与民族主义抗争
五、社会变革与殖民控制的多重意象
第五章经济扩张与烈性传染病(1820-1932)
一、烈性传染病何以频繁地跨区域流行
二、经济迅速扩张与南北间的密切往来
三、来往距离缩短和地理间隔的打通
四、大量流动人口聚集和居住环境的肮脏
五、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转换
第六章营口的战地救援和地方事权(1900-1907)
一、中国是否只被欺凌和宰割
二、俄国军事占领与日本军政署的成立
三、谋求加入国际红十字会与进入战地的交涉
四、日本的军事占领与归还地方事权的谈判
五、侵略/反抗不只发生在炮火纷飞的战场第
七章东北公共卫生事业的竞争(1905-1911)
一、公共卫生为何以对抗方式而展开
二、台湾经验移植与殖民医学的抢先开启
三、中国当局快速推进的公共卫生事务
四、创设巡警和卫生现代化成就的比拼
五、损人不利己的殖民医学
第八章检疫、种族与租界政治(19108-191012)
一、华人为何要求自主检疫
二、种族矛盾激化与华人的抗争
三、华人上层的说服及外人让步
四、自主检疫和外人的刮目相看
五、华人参与租界政治的诉求
第九章鼠疫蔓延期间的民众、精英和殖民者(1910-1911)
一、本土救助是否仅为“愚昧”
二、商民最初展开的自相救助
三、民众信任及商会的隔离病院
四、心理挫折及与检疫相关的竞争
五、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互助传统
第十章在华西人的道德焦虑(1918-1924)
一、是否华人导致了娼妓泛滥
二、持续走高的禁娼要求
三、美国禁娼与外人的道德风化
四、各方反应及相关利益冲突
五、上海意义上的“白人负担”
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南京废娼(1927-1937)
一、南京政府为何首先厉行禁娼?
二、新政权对首善之都的风化整肃
三、扩展执法边界和娼妓的从良改造
四、社会反响及各种权力的布控
五、与快速工业化相应的社会规训征引文献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 · · · · · (
收起)
0 有用 Maylene 2019-02-16 13:17:59
一部出发点与立足点即落在“世界之中国“而非医疗卫生史的著作。对我个人当下的project很有启发。略微不足的是行文中难以名状的晦涩笔法,以及论文成书难以避免的支离感。
1 有用 g1823 2017-10-10 13:48:53
上海图书馆。涉及内容很丰富。感觉写上海比较多。只写到1937年,而且1918-1937只关注娼妓问题,比较遗憾。
0 有用 电子猫 2019-08-17 09:22:30
借书补数 南疆纪行...
0 有用 若葵 2014-05-13 19:52:06
学习中
3 有用 Tacher 2015-05-21 00:32:30
初读胡成文还是在明清史课上。本书可分三部分:中西医文化的碰撞(1-3);卫生和检疫(4-9);禁娼问题(10-11)。这些文章多是置于”遭遇“环境中去细化文化互动的细节与多元,呈现不同人群在差异中竞逐权力、表达话语的过程。这种差异有中西方的异质性,带来后者优越感的体现,但在文化遭遇之际,双方之间发生的除了误解,作者也展示出彼此间常被忽视的包容与适应(第1-3章);同时,近代科学与市政管理对于传统社... 初读胡成文还是在明清史课上。本书可分三部分:中西医文化的碰撞(1-3);卫生和检疫(4-9);禁娼问题(10-11)。这些文章多是置于”遭遇“环境中去细化文化互动的细节与多元,呈现不同人群在差异中竞逐权力、表达话语的过程。这种差异有中西方的异质性,带来后者优越感的体现,但在文化遭遇之际,双方之间发生的除了误解,作者也展示出彼此间常被忽视的包容与适应(第1-3章);同时,近代科学与市政管理对于传统社会的渗透,初入的近代性无法完全取代更适用的本土性,现代转换过程中需要本土精英的中介,也会使得部分更有地气的传统得以保留,但在近代转型中,现代卫生体系的建立仍成为主权争夺的重要前提。胡成的研究特点在于大量史料引证的细密感,中英文材料下的”世界之中国“视角,且结论能较好提升总结,但写作时似乎长句偏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