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1918年9月定稿,一出版即因其方法和见解的创新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胡适先生最好看的北大中国哲学史教程,
令傅斯年、顾颉刚等文化大家口服心服的划时代著作
最新典藏版:双色印刷,图文并茂!
中国哲学史大纲(插图珍藏本)的创作者
· · · · · ·
-
胡适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胡适(1891.12.17—1962.2.24),字适之,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目录 · · · · · ·
序 i
再版自序 iv
凡例 v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29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36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传 63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66
第三章 《易》 72
第四章 正名主义 85
第五章 一以贯之 96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传 133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10
第三章 三表法 15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19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169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17
第三章 论辩 181
第四章 惠施 199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206
第六章 墨学结论 217
第九篇 庄子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223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232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研究 25
第二章 孟子 252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265
第二章 天与性 269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27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295
第二章 所谓法家 311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328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30
《墨子•小取》篇新诂 36
· · · · · · (收起)
再版自序 iv
凡例 v
第一篇 导言
第二篇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第一章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29
第二章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36
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第一章 孔子略传 63
第二章 孔子的时代 66
第三章 《易》 72
第四章 正名主义 85
第五章 一以贯之 96
第五篇 孔门弟子
第六篇 墨子
第一章 墨子略传 133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学方法 10
第三章 三表法 15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19
第七篇 杨朱
第八篇 别墨
第一章 墨辩与别墨 169
第二章 墨辩论知识 17
第三章 论辩 181
第四章 惠施 199
第五章 公孙龙及其他辩者 206
第六章 墨学结论 217
第九篇 庄子
第一章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223
第二章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232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家
第一章 《大学》与《中庸》研究 25
第二章 孟子 252
第十一篇 荀子
第一章 荀子 265
第二章 天与性 269
第三章 心理学与名学 27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学的终局
第一章 西历前三世纪之思潮 295
第二章 所谓法家 311
第三章 古代哲学之中绝 328
附录
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30
《墨子•小取》篇新诂 3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敦敢?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议论。读者试把《伐檀》、《硕鼠》两篇诗记在心里,便知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话,乃是当时社会的实在情形。更回想《苕之华》诗“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话,便知老子所说“民不畏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话,也是当时的实在情形。人谁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时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乱也是死,自然轻死,自然不畏死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老子考 -
我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悬空发生的。有些人说,哲学起于人类惊疑之念,以为人类目睹宇宙间万物的变化生灭,惊欢疑怪,要想寻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故产生哲学。这话未必尽然。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与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人类见日月运行,雷电风雨,自然生惊疑心。但他一转念,便说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惊疑心,便有了满意的解释,用不着哲学思想了。 即如希腊古代的宇宙论,又何尝是惊疑的结果?那时代欧亚非三洲古国,如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国的宗教观念和科学思想,与希腊古代的神话宗教相接触,自然起一番冲突, 故发生“宇宙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并不是泰尔史(Thales)的惊奇心忽然劈空提出这个哲学问题的。在中国的一方面,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社会的阶级秩序已破坏混乱了,政治的组织不但不能救补维持,并且呈现同样的腐败纷乱。当时的有心人,目睹这种现状,要想寻一个补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单有一种革命的政治学说,也还算不得根本上的解决,也还算不得哲学。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从根本上着想,要求一个根本的解决,遂为中国哲学的始祖。他的政治上的主张,也只是他的根本观念的应用。如今说他的根本观念是什么。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篇 老子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插图珍藏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國史大綱(上下) 9.4
中国哲学史大纲(插图珍藏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9 条 )


【转】梁启超丨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
编者按:梁启超对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批评,涉及对以知识论为观察中国古代哲学的唯一视角和以“实验主义”为其研究基准的质疑,矛头所指,实际就是“以西释中”的适用性。 文章来源:《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延伸阅读: 罗志田:胡适和梁...
(展开)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读书笔记 2021.6.13 本书主要考证并介绍先秦诸子的一些哲学思想,但不只限于哲学思想,或者说至少在我看来不全能称其为“哲学”。但姑且可以称之为各种思想的百花齐放。学术地位及成就不敢妄论,姑且梳理一分“大纲之大纲”,一方面供自己查阅复习,另一...
(展开)
> 更多书评 8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8 )
-
岳麓书社 (2010)8.9分 431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8.2分 144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5)8.8分 27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1)8.7分 27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哲学史大纲(插图珍藏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三三黔首 2014-07-07 14:26:44
先生一来就在导言里说了很多书都是伪的,一下子的迷茫。 看完了这本书,也按章做了笔记,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对资料的记忆和选用成了大师和庸才的基本分界线。而时代视野正是胡适能概括前人哲思又有自己创见的有力武器了。
0 有用 书香与墨香 2018-03-26 16:12:14
先秦诸子百家学术的经典入门书籍!
0 有用 千江阅 2014-10-20 08:52:20
语言有性格,注重论证,可读性强。过于主观,尊墨非庄,绿色页面很清爽,插图多余
0 有用 雪花银 2019-11-10 22:24:33
这本书学术上的好处在蔡元培先生写的序言里已经言简意赅地总结得很全了,对我来说作者平易近人的白话文是额外的好处,比冯友兰先生那部之乎者也的哲学史读起来容易多了。至于对于诸子的论述,作者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读者也当领会。
0 有用 海上明月共潮生 2013-12-13 20:28:54
想恶补一下国学和历史,囫囵吞枣,浮光掠影地读了一下,发觉以前学的肤浅。还需要找点别的更浅的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