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无声的革命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李中清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著有《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2000,合著)、《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2007,合著)、《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2012)等。
梁 晨 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系暨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张 浩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李 兰 香港科技大学硕士。
阮丹青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网络研究、社会阶层与流动、教育与社会平等。
康文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人口学博士。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访问讲席教授。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无声的革命:精英教育的非精英来源
第二节 转变与延续:“无声革命”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三节 发现“革命”的基础:北大、苏大学籍卡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第四节 研究“革命”的手段:对历史材料的社会科学化解读
· · · · · · (更多)
第一章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无声的革命:精英教育的非精英来源
第二节 转变与延续:“无声革命”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三节 发现“革命”的基础:北大、苏大学籍卡数据库的建立过程
第四节 研究“革命”的手段:对历史材料的社会科学化解读
第五节 确定“革命”的维度:学籍卡变量及本书内容
第二章 空间分布的无声革命
第一节 地理位置:贫困地区的“从无到有”
第二节 城乡分布: 农村生源的“从少到多”
第三章 父母职业的无声革命
第一节 分时期的职业结构变迁
第二节 分地区的职业构成
第三节 从“出身照顾”到“有教无类”
第四章 社会性别与民族来源的无声革命
第一节 社会性别:女生已占“半边天”
第二节 民族身份的差异性
第五章 无声革命的关键:来源中学
第一节 精英大学学生来源中学的集中化
第二节 重点中学是精英大学生源的主要提供者
第三节 教育普及与重点校制度
第四节 来源中学生源的多样性是精英大学生源多样性的基础
第五节 重点中学的利弊
第六章 无声革命的得失与未来
第一节 从教育精英走向社会精英
第二节 无声革命的不足
第三节 无声革命的转变与未来
· · · · · · (收起)
"无声的革命"试读 · · · · · ·
二战以后,随着人权与平等观念在全球的普及与重视,全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力图建设起一套合适的全民教育制度与社会精英选拔机制。在保证本国人才储备和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使教育真实有效的成为中下阶层群体的“上升阶梯”,从而达到本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稳定。而根据早期的一些经典研究,延续千年的中国科举制度在打破门第限制,帮助“寒门出才子”,实现“按才...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无声的革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无声的革命"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8.0
-
- 区域:亚洲研究论丛(第二辑) 7.8
-
- 民国乃敌国也 7.7
-
- 红色起源 6.2
-
- 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 8.1
-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8.3
-
- 异同之间 8.1
-
- 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 7.0
-
- 民国的“失传” 8.0
无声的革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学术 2011—2018】 (三联学术)
- 2013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三联书店 文史新论系列 (相风乌)
- 阅读邻居第20期荐书 (leal)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无声的革命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ficus 2015-12-21 18:30:15
不错的书,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建国后高等教育对中下层社会门槛降低,使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这个应该是建国后社会的巨大进步,根据作者研究对比,中国高等教育的平等程度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之美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对于下层社会更加公平。另外高等教育的平等很大程度来自于县重点中学制度,因为重点中学向全县开放,考试选拔,相对公平,中下层社会更可能通过考试来取得机会,而不是推荐什么的,确实如此... 不错的书,高等教育是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建国后高等教育对中下层社会门槛降低,使更多人有机会进入大学,这个应该是建国后社会的巨大进步,根据作者研究对比,中国高等教育的平等程度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比之美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入学制度,对于下层社会更加公平。另外高等教育的平等很大程度来自于县重点中学制度,因为重点中学向全县开放,考试选拔,相对公平,中下层社会更可能通过考试来取得机会,而不是推荐什么的,确实如此。 (展开)
45 有用 Nick 2015-06-05 11:03:47
充分说明数据完全可以用来胡说八道。建国后的教育革命通过权力或强派或剥夺公民受教育机会,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点中学制度,都成了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这种分析也是奇观,有数据没文化很可怕。
2 有用 Matrix 2017-09-29 21:35:30
阐释方面则意犹未尽。
8 有用 去你X的 2017-06-26 01:40:41
一边看一边想到底是我傻逼还是作者傻逼。
20 有用 飞越疯人院 2017-12-22 14:09:55
抛开技术问题不讲。本书最大的问题在于把阶层流动当成了最大的价值追求,而把基于权利的公正拋到了一边,这两者当然并非完全不可兼得,但是至少改革开放前所谓的精英教育的多元化更多地是在侵害后者的基础上实现的。当然,本书是一个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