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写出《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年2月3日-1992年11月7日),美国小说家,被文学史长期不公正对待的大师,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耶茨是“焦虑时代(the Age of Anxiety)的伟大作家”,也是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代言人。他的处女作《革命之路》一推出即获成功,当年与《第22条军规》、《爱看电影的人》一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196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出版,更被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随后他陆续写出《扰乱和平》(1975)、《复活节游行》(1976)、《好学校》(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1984)、《冷泉港》(1986),生前最后一部小说《不定时代》至今未能出版。
耶茨1926年出生于纽约州扬克斯市。三岁时,父母离婚。在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在曼哈顿艰难度日,母亲酗酒、容易歇斯底里,“当他们饥饿难耐或等着被人再一次轰走时”,母亲却对着他们高声朗读《远大前程》。1944年从埃文中学毕业后,耶茨参了军,部分原因是他受海明威的影响,认为作家应该融入生活的洪流中,通过战斗,在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被派到法国。跟很多五十年代的年轻美国作家一样,他目睹了战斗。另外他患上了肺结核,短期疗养后康复。作为占领军一员在德国服役后,他回到纽约,并在那里结婚。1951年,利用部队因为他的肺结核病而发放的残疾补助金,他移居欧洲住了几年,在那里创作小说。他坐在租来房间里,不停地抽烟、不停地咳嗽,不停地写,一篇又一篇,但都失败了,《纽约客》拒绝了他的每一篇投稿。回国后,他先后在合众国际社(United Press)、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 Rand)工作过。为付账单,他替人捉刀,代人写作。1962在布雷德洛夫作家创作班(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上,他绕场裸跑,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走上菲茨杰拉德不成功的老路,去好莱坞写剧本。1963年他为时任司法部长的罗伯特·F·肯尼迪撰写发言稿,在约翰·肯尼迪遇刺后,他接受了依阿华大学作家创作班(正是保罗)的教职,但那一段经历并不愉快,又一个失败而已。1959年,他与妻子离婚,他的妻子得到了两个女儿的监护权。1961年,其极富盛名的处女作《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发表,引起轰动,与《第22条军规》、《看电影的人》一同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1962年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出版,被评论界誉为“纽约的《都柏林人》”。他后来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扰乱和平》(Disturbing the Peace,1975)、《复活节游行》(The Easter Parade,1976)、《好学校》(A Good School,1978)、《年轻的心在哭泣》(Young Hearts Crying,1984)、《冷泉港》(Cold Spring Harbor,1986)等。1992年秋,因为一次小手术所引起的并发症,66岁的耶茨去世于阿拉巴马州塔斯卡卢萨。
A vivid memoir of the life in an "unschooly" boy's prep school. This is a story about the anxiety and awkwardness of a premature age, the desperate seeking of attention and approval against a waning identity, the struggle to pull through the cruel mockerie...
(展开)
7 有用 撕撕撕 2014-09-06 17:05:07
耶茨的笔触总是天然的有种“凡人之局促”的动人,因为这不是一个天才或者大师在谱一首失败者之歌,而是真loser写loser,只不过耶茨比常人更敏感,也更掏心掏肺,于是命就不太好。他还是会写一些偷懒洒狗血、电视剧一样的情节,这次是残疾教师和他偷情的妻子,他们故事的结束让我猝不及防的哭出了声,“我们曾经倾诉衷肠,却终究逃不过各怀鬼胎”。大概我也只是碰巧需要一个出口。大部分在山东回北京的火车上看的,见证了... 耶茨的笔触总是天然的有种“凡人之局促”的动人,因为这不是一个天才或者大师在谱一首失败者之歌,而是真loser写loser,只不过耶茨比常人更敏感,也更掏心掏肺,于是命就不太好。他还是会写一些偷懒洒狗血、电视剧一样的情节,这次是残疾教师和他偷情的妻子,他们故事的结束让我猝不及防的哭出了声,“我们曾经倾诉衷肠,却终究逃不过各怀鬼胎”。大概我也只是碰巧需要一个出口。大部分在山东回北京的火车上看的,见证了我上段感情的收尾。放了好久,终于有勇气拿起来平静的接着读完。 (展开)
1 有用 熊仔面 2016-04-16 14:47:17
所有的人其实都是一个充满了悲伤、焦虑、孤独的家伙。
0 有用 然潘 2015-05-01 07:40:27
群像白描。不知道是耶茨本来就想营造这么一种漫不经心的氛围,还是确实因为人物太多太杂有些吃力?|| “你想象一下,如果宿舍的大石墙坍下来我们会看见什么:一百二十五个孩子都在手淫。”
1 有用 夏天最好老霸王 2014-04-13 11:25:22
耶茨耶茨!!!希望早日能看到你的全集!!
2 有用 嗜书瘾君子他爸 2014-06-15 21:15:30
昨晚我喝醉了;/前晚我喝醉了;/今晚我还要喝醉,/就像我从没喝醉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