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的创作者
· · · · · ·
-
梁晓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祖籍山东荣城,出生于哈尔滨市,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知青文学代表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和《雪城》、《年轮》、《未死的沙威》、《恐惧》等蜚声文坛。二十余年来创作实力不减,硕果累累,作品已逾千万字。自1984年起,名字一直被载于美、英、澳三国的《世界名人录》。有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译为英、法、俄、日等国文字。创作范围极其广泛,除小说外,还包括散文、随笔、文学评论、杂文和社会时事评论等诸多文体,对中国文坛有着长久而重要的影响。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是那么古怪,我觉得人心好像从来不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它的三分之一仿佛被人有意地保留在过去的日子里,如图将一瓶酒珍藏起来,为的是使自己相信,我们还替自己保留着什么,它的另外三分之一仿佛被人有意地抛向将来的日子里去了,为的是我们活到将来某个日子的时候,有什么能令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在那儿等着我们去获取,伴人生活在现实的只是人心的三分之一而已。人常说活着很累,是因为事实上人很难用全部的心思活在现在。人常对自己的现实不满,也许是因为已经过去了的某些事情,像有生命的东西一样,仍在那儿发出呻吟和叹息,好像我们自己的三分之一的心灵,在过去的日子里向我们哭诉什么。我们多么想重新回到过去,去安慰别人也同时使我们自己获得安慰,并企图使已经过去的事情再重新发生一遍。不是按照它发生过的样子,而是按照人意愿中的样子。可是我们已经不能够。我们束手无策,我们无可奈何。我觉得人的过去是人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家。尽管我们已远离了过去,好比一个行止匆匆朝前奔的旅者,但是如果我们自认为家并没有料理好,我们总难免会一步三回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1页 -
四辆车组成车队缓缓驶在黎明时分城市的马路上…… 雪花漫天飞舞…… 对于韩德宝、吴振庆、王小嵩、徐克、郝梅、张萌这代人来说,也许,只有友情是时代馈赠给他们的一份遗产,无论它在今后的日子里,对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一个事实是——他们的这一代大多数人,正是依傍着这么一种友情,走到了今天,走入了他们四十多岁的年轮,它已经结晶在他们的年轮里。 在肃穆的气氛中,车队缓慢地行驶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5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年轮"的人也喜欢 · · · · · ·
年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6 条 )

理想主义下的时代烙印
读完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是在上周一次新闻史课上,看完后,都没有心思听讲,只盯着封面呆呆地看着,又翻开序言,反复看了几遍,那时,心里的感觉就像大一看《平凡世界》时一样。 在序里,梁晓声说,自己当年创作《年轮》的时候,是怀着一份理想主义的热忱和真诚,而今已...
(展开)




从开篇神作到后面的完全崩盘
1、前两章下乡之前的可以奉为神作,两任班主任,抢豆饼,要小人书,小狗,小姨,文革这些描写真实催泪,小说五分 2、下乡之后知青生涯,不像小说了,像剧本赶工,剧情交代的潦草敷衍,靠脑补还能理顺,剧本3分 3、回城后的描写离了大谱,尤其是徐克,完全没道理可言,一分。 4...
(展开)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撞击的漩涡之中
看《年轮》这本书之前,我是先看的电视剧《年轮》。那还是20几年前的事情了,当时刚刚小学毕业,要到离家较远的地方去念初中。那个假期在家跟着父母看了《年轮》的电视剧,后来没多久就要开学了,因为小学六年都没曾离开过父母,现在要离开父母到外地读书生活了,感到十分的不...
(展开)
> 更多书评 8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6)7.5分 170人读过
-
文汇出版社 (2007)8.2分 2374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11月第1版)8.3分 442人读过
-
作家出版社 (2009)8.1分 17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凤凰壹力2014年出品 (凤凰壹力)
- 中国当代 (凤凰壹力)
- 2021年读书 (溺在水瓶里的牛)
- 2019读书 (DNBB)
- ebook_novel (氢原子)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年轮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王元栋 2021-07-01 22:45:05
一代人的记忆
2 有用 m0mo 2017-12-30 13:53:05
万般皆由命,半点不由人。
0 有用 莫莫卡 2021-02-17 20:53:52
太长了。讲述了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那一代人,大饥荒、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发现作者也是49年生人,应该是打上了作者自我经历的烙印。很多人物只是匆匆而过,很多对话没看出对情节有多少推动作用。大概这就是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像流水一样,每件事每个人当下以为很重要,实际上也就是人生长河里的小浪花。那一代人的生命和国家发展水乳相融,彼此见证,成为人生的年轮成为国家的年轮。不知道是否还有更为细致的... 太长了。讲述了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那一代人,大饥荒、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发现作者也是49年生人,应该是打上了作者自我经历的烙印。很多人物只是匆匆而过,很多对话没看出对情节有多少推动作用。大概这就是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像流水一样,每件事每个人当下以为很重要,实际上也就是人生长河里的小浪花。那一代人的生命和国家发展水乳相融,彼此见证,成为人生的年轮成为国家的年轮。不知道是否还有更为细致的人类学或者社会学作品,关注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 (展开)
0 有用 星空 2021-12-20 22:43:38
后面写得有点不真实
0 有用 呼啦呼啦 2022-11-30 19:00:17 重庆
从wg的少年,到北大荒的青年,再到改革开放的中年,新世纪的老年,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王小嵩、郝梅、吴振庆、韩德宝、张萌,起起伏伏,兜兜转转,分分合合,作者过于追求时代洪流下人物命运的意外变迁,例如突然从日本回来的王小嵩,突然变富的吴振庆,突然成了作家的郝梅,突如其来的张萌女儿等等,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缺少了一些笔墨,不够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