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卡尔•曼海姆
/
卡尔·曼海姆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知识社会学引论
译者: 霍桂桓
出版年: 2013-12-1
页数: 419
定价: 6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ISBN: 9787300181592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知识社会学引论
译者: 霍桂桓
出版年: 2013-12-1
页数: 419
定价: 6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
ISBN: 978730018159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试图展示思想、意识形态与社会群体、文化制度、历史情境、时代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为我们从社会结构与社会意义的角度研究社会与历史提出新的分析视角,其对意识形态的复杂性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代社会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矛盾。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曼海姆,社会学家,1893年生于布达佩斯,1947 年1月9日卒于伦敦。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和海德堡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任海德堡大学讲师。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粹迫害逃往英国,任伦敦经济学院讲师。1942年后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曼海姆是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人的意识不可避免地依赖于人的社会地位,这是全部认识论包括现代认识论的基本要素。著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思维的结构》、《保守主义》等。
目录 · · · · · ·
对当代危机的即时性理性回应
一、时代特征和作为时代产儿的曼海姆
二、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即时性”
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理
第一章 对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
· · · · · · (更多)
一、时代特征和作为时代产儿的曼海姆
二、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即时性”
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理
第一章 对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
· · · · · · (更多)
对当代危机的即时性理性回应
一、时代特征和作为时代产儿的曼海姆
二、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即时性”
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理
第一章 对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
第二节 思想的当代困境
第三节 现代认识论观点、心理学观点,以及社会学观点的起源
第四节 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问题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第一节 诸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从历史角度看意识形态概念
第三节 从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到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
第四节 客观性和偏见
第五节 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
第六节 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
第七节 从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到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
第八节 隐含在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当中的本体论判断
第九节 “虚假意识”的问题
第十节 通过意识形态分析和乌托邦分析寻找实在
第三章 科学的政治学的前景:社会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科学为什么不存在?
第二节 决定知识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 作为一个政治社会学问题的对各种各样视角的综合
第四节 关于“知识界”的社会学问题
第五节 政治知识的本性
第六节 政治知识的可沟通性
第七节 知识社会学的三个变种
第四章 乌托邦心态
第一节 乌托邦,意识形态,和实在问题
第二节 如愿以偿和乌托邦心态
第三节 乌托邦心态的形态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这种形态在现代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当前情境中的乌托邦
第五章 知识社会学
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的本性和范围
第二节 知识社会学的两个部门这种形态在现代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对传统认识论的以偏盖全本性的具体说明
第四节 知识社会学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处于知识社会学领域之中的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技术问题
第六节 知识社会学的历史概览曼海姆著述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修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一、时代特征和作为时代产儿的曼海姆
二、曼海姆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即时性”
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所具有的理
第一章 对问题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关于思想的社会学概念
第二节 思想的当代困境
第三节 现代认识论观点、心理学观点,以及社会学观点的起源
第四节 集体无意识的控制作为我们时代的一个问题
第二章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
第一节 诸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从历史角度看意识形态概念
第三节 从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到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
第四节 客观性和偏见
第五节 从意识形态理论到知识社会学
第六节 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
第七节 从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到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
第八节 隐含在非评价性的意识形态观念当中的本体论判断
第九节 “虚假意识”的问题
第十节 通过意识形态分析和乌托邦分析寻找实在
第三章 科学的政治学的前景:社会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
第一节 政治科学为什么不存在?
第二节 决定知识的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三节 作为一个政治社会学问题的对各种各样视角的综合
第四节 关于“知识界”的社会学问题
第五节 政治知识的本性
第六节 政治知识的可沟通性
第七节 知识社会学的三个变种
第四章 乌托邦心态
第一节 乌托邦,意识形态,和实在问题
第二节 如愿以偿和乌托邦心态
第三节 乌托邦心态的形态所发生的各种变化:这种形态在现代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 当前情境中的乌托邦
第五章 知识社会学
第一节 知识社会学的本性和范围
第二节 知识社会学的两个部门这种形态在现代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对传统认识论的以偏盖全本性的具体说明
第四节 知识社会学的积极作用
第五节 处于知识社会学领域之中的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技术问题
第六节 知识社会学的历史概览曼海姆著述年表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修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知识社会学方法的第二个特点是,知识社会学并不把具体现存的各种思想方式同我们最初据以在某种理智意义上发现这个世界的集体行动的背景分离开来。生活在群体中的人们不仅仅作为分散的个体以物理的方式共存。他们并不是从一个沉思的心灵本身的抽象层次上面对世界的种种对象,也不是作为孤独的存在来面对世界的。相反,他们在各种有组织的群体中,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对立,而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这些结合在一起形成群体的人民,力求按照他们所属的群体的品性与地位来改变周围的自然与社会,或者使之保持既定的条件。正是这种意在改变或维持这一集体活动的方向,为他们的问题、他们的概念,以及他们的思想形式的出现形成了指导线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问题的初步探讨 -
如果一个社会在劳动分工和功能分化方面不能为每一个人提供一套能够使他得以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和个体判断力的问题和操作领域,那么这个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一种彻底个体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可望成为有效社会现实的世界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问题的初步探讨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哲学系列(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本然的观点》《心灵与世界(新译本)》《哥德尔证明》《科学实在论与心灵的可塑性》《美学的理论》
等
。
喜欢读"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人也喜欢 · · · · · ·
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显然,是两个外行翻译的
这样的硬译,难读是难免的。新浪共享资料里面有英文原版,对照一下可以发现还是有一些误译,对一些有常用译法的术语不熟悉。“对集体无意识的控制”翻成了“对集体的无意识控制”,“虚假意识”(马克思)翻译成了“谬误意识”。看0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出的姚仁权的译本似...
(展开)

关于乌托邦思想的理解
乌托邦大概的意思就是思想在原则上来看永远都不会实现。但是乌托邦并不是说这个思想是“幻想”,是在做“白日梦”。乌托邦的不可实现性是因为现实秩序格格不入,乌托邦话语的产生是维护现有秩序的力量与反对现有秩序的力量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的结果。 乌托邦内在地蕴涵着对现有...
(展开)

【转】熊春文:直面“诸神纷争”的世界——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看曼海姆与韦伯的思想关联
摘 要: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nheim's thought and Weber's one in three aspects : ( 1 ) diagnosis of their time;(2) the Mannheim's epistemological predicament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Weber' s thought;grasp the problems of our tim...
(展开)

如果你活在鱿鱼游戏里
看这本书时不断想到《鱿鱼游戏》的画面,一面是为了钱撕得你死我活的玩家,一面是摇着酒杯戴着面具的资本家。意识形态可不就是这么个玩意?你收到一个必须无条件服从的规则,跟身边人杀红了眼,有人咒骂命运,有人使诈作弊,有人躺平放弃,有人斗智斗勇,不管你们怎么玩儿,你...
(展开)

读不下去,谈谈翻译...
译者多年致力于知识社会学著作的翻译,如此之多的著作,每本都不算薄,可见译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社会接受度不是很高,但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话说回来,不得不说的是,译者的“硬译”风格实在是非常让人挠头,单就与原文的忠实度来说,几本译著都算不上有多少“错误...
(展开)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
我们应该如何对社会和思想混乱的基本因素和过程进行分析?现代人普遍的不安全感源于要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意义,但是现在的世界观的意义是不稳定的。而作者对这些问题给出的答案是知识社会学,而作者本人也是这门学科的创立者。而本书就是作者五篇与这个问题相关的论文的论文集,...
(展开)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1 )
-
商务印书馆 (2002)8.6分 736人读过
-
Harvest Books (1955)8.8分 28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4)9.0分 270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11)7.9分 8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谭徐锋策划书籍合集 (时间与玫瑰)
- 近期新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秋季知识社会学大纲(新版) (山海不是海)
-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人大社 (议场猴话研究)
- 哲学类3(目前属于我的书) (斯宾诺莎的镜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7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灰色气泡 2023-01-31 06:38:03 陕西
前两章
0 有用 小淘气 2015-11-14 15:46:16
受益匪浅
0 有用 魏先森的解忧小 2024-08-22 10:12:46 广西
每一种理念都值得考察其立场和提前。
0 有用 智 2021-04-21 13:31:57
一部非常有野心的著作,但是他的内容却匹配不了他的野心,而且内容真寡淡如水,一到关键之处就气运不畅。其实总体思路和卢卡奇,施密特太像了,都是在延续韦伯对合理化的分析,以及如何处理非理性主义,并且根本上,曼海姆和马克思是同气连根。
0 有用 Jasonius 2025-04-07 20:42:45 北京
《人文社科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