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关注以19世纪为中心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装饰艺术,涵盖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详尽介绍名家名作及重要艺术观念的演进,立体呈现构成艺术场域的艺术家、美术学院、批评家、画商、各类购买者等要素的变化,更将艺术的演变置于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巨变的背景中,助读者全面把握这段艺术史错综复杂的线索,了解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学院规则走向艺术自由的精彩历程。
含574幅插图,特设39个专栏介绍特殊的艺术作品、艺术技法或历史背景,另附大事年表、术语表,以及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含影视资料推荐)。
基于我近四十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是迄今最好的一本关于19世纪西方艺术的教材。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将历史、观念、艺术作品熔铸成一个整体,并清晰阐述了主要的艺术史议题。
——加布里埃尔•韦斯伯格(Gabr...
本书关注以19世纪为中心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装饰艺术,涵盖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详尽介绍名家名作及重要艺术观念的演进,立体呈现构成艺术场域的艺术家、美术学院、批评家、画商、各类购买者等要素的变化,更将艺术的演变置于19世纪西方政治、经济巨变的背景中,助读者全面把握这段艺术史错综复杂的线索,了解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学院规则走向艺术自由的精彩历程。
含574幅插图,特设39个专栏介绍特殊的艺术作品、艺术技法或历史背景,另附大事年表、术语表,以及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含影视资料推荐)。
基于我近四十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这是迄今最好的一本关于19世纪西方艺术的教材。作者以高超的手法将历史、观念、艺术作品熔铸成一个整体,并清晰阐述了主要的艺术史议题。
——加布里埃尔•韦斯伯格(Gabriel Weisberg),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曲培醇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堪称力作。她将自己广闻的博识、细腻的感悟和谨严的思考熔于一炉,从而使一段特定时期的欧洲美术史变得如此清晰、生动而又引人深思。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作者简介 · · · · · ·
曲培醇(Petra ten-Doesschate Chu)教授生于荷兰,定居于美国,自1972年起在美国西东大学美术与音乐系担任教授,教龄四十余年,公认为19世纪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现任西东大学美术与音乐系学术总监,《十九世纪世界艺术》执行主编,曾任十九世纪艺术史研究者协会主席。多次获奖,包括简与摩根•惠特尼艺术史学术奖金、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学术奖金,以及两次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金。著作十余本,包括《法国现实主义与荷兰诸大师》《透视库尔贝》《古斯塔夫•库尔贝的信》《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法国最自负的人:古斯塔夫•库尔贝与十九世纪媒介文化》。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图像缤纷...
曲培醇(Petra ten-Doesschate Chu)教授生于荷兰,定居于美国,自1972年起在美国西东大学美术与音乐系担任教授,教龄四十余年,公认为19世纪艺术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现任西东大学美术与音乐系学术总监,《十九世纪世界艺术》执行主编,曾任十九世纪艺术史研究者协会主席。多次获奖,包括简与摩根•惠特尼艺术史学术奖金、约翰•西蒙•古根海姆纪念学术奖金,以及两次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金。著作十余本,包括《法国现实主义与荷兰诸大师》《透视库尔贝》《古斯塔夫•库尔贝的信》《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法国最自负的人:古斯塔夫•库尔贝与十九世纪媒介文化》。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等;译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洛瓦》《毕沙罗传》、《注释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博物馆怀疑论——公共博物馆中的艺术展览史》和《解码西方名画》等。
吴瑶,威廉姆斯学院硕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在读,主修艺术史,曾任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首届亚洲艺术策展研究员,曾在斯坦福大学艺术中心策划“近现代山水画转变”“海派艺术”等展览。
刘鹏,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北京大学博士,任职于江苏省美术馆学术研究部,研究艺术史与博物馆学,译有《洞悉艺术奥秘》(合译)。
梁舒涵,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北京大学在读博士,主修艺术史,曾任美国《艺术论坛》(ARTFORUM)杂志中文网站执行编辑、中央美术学院国际预科项目兼职教师,著有《陈文波:审美的微观政治学》,译有《艺术、历史、视觉、文化》(合译)。
目录 · · · · · ·
导 论 1
第一章 洛可可、启蒙运动及18 世纪中叶对新艺术的呼唤 7
第二章 古典的范式 31
第三章 乔治王时代晚期的英国艺术 61
第四章 法国的艺术与革命宣传 85
· · · · · · (更多)
导 论 1
第一章 洛可可、启蒙运动及18 世纪中叶对新艺术的呼唤 7
第二章 古典的范式 31
第三章 乔治王时代晚期的英国艺术 61
第四章 法国的艺术与革命宣传 85
第五章 拿破仑时代的艺术 101
第六章 弗朗西斯科• 戈雅与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绘画 133
第七章 浪漫主义在德语世界的肇始 151
第八章 风景的重要地位——19 世纪早期的英国绘画 171
第九章 法国复辟时期对古典主义的拒斥 193
第十章 法国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艺术与视觉文化的普及 215
第十一章 1848 年革命与法国现实主义的崛起 247
第十二章 进步、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第二帝国期间(1852—1870)法国的视觉文化 259
第十三章 从维也纳会议到德意志帝国统一前(1815—1871)德语世界的艺术 297
第十四章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的英国艺术 315
第十五章 民族国家的骄傲与国际竞争——大型国际博览会 347
第十六章 巴黎公社后的法国艺术——保守主义与现代主义趋向 367
第十七章 法国1880 年代的前卫艺术 407
第十八章 埃菲尔铁塔建成初期 437
第十九章 “ 美好年代”的法国 459
第二十章 1920 年前后的国际潮流 495
大事年表 522
术语表 528
参考文献 532
译后记 557
· · · · · · (收起)
"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试读 · · · · · ·
修拉、西涅克、毕沙罗在最后一次印象派展览上展出的具创新意义的作品常常被视为所谓印象派“危机”的症候。这种说法的意思似乎是在1880年代中期,艺术家对印象主义和其捕捉人们眼前之现实这一根本目标的有效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但实际上,很少会有艺术家或批评家用到甚至是理解“危机”这个词,因为那时艺术领域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进化。不过变化是确实存在的,不仅仅发生在这三..
丛书信息
喜欢读"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Franker (我落人中然自在)
最强有力的人类情感不是被优美的经验唤起,而是由痛苦或恐惧,抑或两者兼具的感情引起的。事实上,这些情感是不愉快的,但是当隔着一段“安全的距离”去感受时,痛苦和恐惧就会让人感到异常兴奋(就像一个人看到一场大火时),或如柏克称之为的“崇高”。他写道,崇高的体验产生一种“令人愉悦的恐惧”,这有别于优美引起的情感,他将这种情感定义为“喜爱,或类似的某种激情”。2018-10-07 13:31
-
p9 苏比斯府邸内部由热尔曼波夫朗设计,有一种轻松随意的特质,与凡尔赛宫内部庄严肃穆的气派迥然相异。为非正式的社交聚会而设计的房间,通常先的私密,而非孵化。墙壁通常呈椭圆或圆形,用雕刻有没的木质镶板装饰,再以装框的绘画或镜子点缀。花式灰泥装饰连接着完全的屋顶,木雕和灰泥装饰都呈现迂回的有机形态,让心联想到藤蔓、招展的树叶、贝壳或者奇石。洛可可rococo,这个用来形容路易十五统治时期装饰艺术和美术的属于...
2015-04-07 21:08
p9 苏比斯府邸内部由热尔曼波夫朗设计,有一种轻松随意的特质,与凡尔赛宫内部庄严肃穆的气派迥然相异。为非正式的社交聚会而设计的房间,通常先的私密,而非孵化。墙壁通常呈椭圆或圆形,用雕刻有没的木质镶板装饰,再以装框的绘画或镜子点缀。花式灰泥装饰连接着完全的屋顶,木雕和灰泥装饰都呈现迂回的有机形态,让心联想到藤蔓、招展的树叶、贝壳或者奇石。洛可可rococo,这个用来形容路易十五统治时期装饰艺术和美术的属于,来源于发育racaille一词,原指花园中的假山石,那时认为是他们激发了创造这些装饰的灵感。 p14 洛克同时还认为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而非与生俱来。此观点是经验主义这一哲学体系的精髓。收到洛克的影像,法国理论家让-巴蒂斯特·杜波斯置绘画于诗歌之上,因为回话“直接通过视觉器官对我们产生作用,画家不借用人造符号来传达效果…我们从艺术中获得的快乐是身体上的”。 杜波斯认为,艺术提供作用于身体上的快乐,这一观点对于洛可可的审美观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审美观决定的不仅仅是法国贵族的巴黎府邸的室内装饰,还有18世纪中南欧的教堂和修道院。 洛可可宗教建筑小而精的例子就是由约翰·巴蒂斯特·齐默尔曼和多米尼克斯·齐默尔曼兄弟设计建造的 维斯教堂,即草地教堂。这座椭圆形的朝圣教堂坐落于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乡村,其简朴的白色外观完全无法让人联想到内部的反复。像波夫朗的法国沙龙一样,齐默尔曼兄弟的教堂内饰就是为了唤起人们感官上的享受,但其目的不是要激起性的兴奋感,而是要让灵魂与上帝更加接近。 p15 洛可可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其基本结构的清晰简明和其装饰的丰富之间的对比。著名建筑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把它同当时的in月做了类比。他发现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做瓶中,有将装饰音和颤音加于基本结构之上的相似做法。巴赫和他的同伴们并没有把这些修饰写入音乐中,而是留给表演者去即兴发挥。同样的,洛可可风格的建筑师只是设计了主要结构,而把绘画、雕刻和灰泥装饰留给当地的艺匠,让他们用这些复杂的装饰工作来显示他们的想象力和精湛技艺。
回应 2015-04-07 21:08
-
Franker (我落人中然自在)
最强有力的人类情感不是被优美的经验唤起,而是由痛苦或恐惧,抑或两者兼具的感情引起的。事实上,这些情感是不愉快的,但是当隔着一段“安全的距离”去感受时,痛苦和恐惧就会让人感到异常兴奋(就像一个人看到一场大火时),或如柏克称之为的“崇高”。他写道,崇高的体验产生一种“令人愉悦的恐惧”,这有别于优美引起的情感,他将这种情感定义为“喜爱,或类似的某种激情”。2018-10-07 13:31
论坛 · · · · · ·
关于作者的姓氏Chu | 来自约翰修士 | 2 回应 | 2015-01-07 |
【说说一件触动你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作品】赢曲培... | 来自huangmj | 2014-08-12 | |
丁宁:波诡云谲的时代画卷(6月3日《人民日报》) | 来自huangmj | 2014-06-16 | |
曲培醇:历史语境下的艺术 (《华夏时报》专访) | 来自huangmj | 2014-06-16 | |
责编执 导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宣 传 视 频 | 来自木杉 | 3 回应 | 2014-06-1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Prentice Hall (2011)暂无评分 7人读过
-
Prentice Hall (2006)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
Prentice Hall (2002)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十九世纪欧洲艺术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29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而这些事件的后续效应,加上19世纪本身所经历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都为19世纪欧洲艺术提供了独特的底色,使之显得更加厚实、绚丽、驳杂和多义。曲培醇是勾勒历史语境的高手。在谈论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为何具有范本意义且影响深远时,她竟然提到了工业革命。以往,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学院派的作用,而工业革命则显得似乎外在了点...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776年美国独立,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而这些事件的后续效应,加上19世纪本身所经历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都为19世纪欧洲艺术提供了独特的底色,使之显得更加厚实、绚丽、驳杂和多义。曲培醇是勾勒历史语境的高手。在谈论法国的新古典主义艺术为何具有范本意义且影响深远时,她竟然提到了工业革命。以往,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学院派的作用,而工业革命则显得似乎外在了点。可是,无论家具还是日用陶器,当时都已经可以大批量生产,附丽在这些产品上的古典艺术的因素当然就有了更多流布的可能,甚至连著名艺术家如弗拉克斯曼也参与了构思设计。英国的家具和韦奇伍德陶器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不过,19世纪充满了动荡,图像的危险是当政者所恐惧的。 (展开)
0 有用 Pandora@Random 2015-07-24
内容翔实,印刷精美。最难得是翻译得如此细心
2 有用 苏瓦林 2015-10-03
均质化的后果就是气口泄了。。。格于教材体例,貌似苛求不能。。。。言说尚平实,质料也还充分,3星半。。。同类读物恨少,编者引进苦劳加1星。。。价高扣半星。。。总和4星
0 有用 Peter Cat 2014-06-23
终于读完了!画质质量不错,翻译也很不错!值得买!
0 有用 马洞洞 2014-07-28
图文形式,简单易懂。读起来也不枯燥。长见识
0 有用 Prometheus 2021-02-05
主要作用是后边的参考文献太详实了...
0 有用 一只gg 2021-01-30
尚可
0 有用 叉酱 2020-11-01
好看
0 有用 豌豆 2020-07-10
百分之八十都是法国革命史... 大部头流水账式科普
0 有用 杨冬 2020-06-26
本书实际上是从18世纪末写到20世纪初,所以并不仅仅是19世纪的艺术。但是,它确实覆盖了欧洲艺术观翻天覆地变化的那个阶段。所以,与其说是19世纪欧洲艺术史还不如说是欧洲艺术从传统的艺术形式向现代艺术变迁的历史。本书中,作者试图把艺术的演变放在社会变迁的框架下的叙述,非常有说服力。同时,文字和伴随的图片也质量很高,可读性强,确实讲了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