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陈丹青近年来所写杂文和随笔的结集,按主题分为艺术、影像、社会以及木心四个部分,各篇主题与内容虽有不同,却不难读出作者一贯独特的见识与风格,全书或谈及艺术,或论及历史,都极具知识性,并引人深思,延续了其旧作的高水准。在杂文之外,特别收录陈丹青纪念木心文字三篇,其中《守护与送别》,记录了木心去世前后的点滴瞬间,与以往嬉笑怒骂的杂文相比,伤感、动人而更显温情。
作者简介 · · · · · ·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
目录 · · · · · ·
艺 术
归国十年
城市、艺术、艺术家
难以受伤害的人
机会与困境
因为山在那里
情色与性欲
暴怒与狂喜
草船与借箭
旭东与韩辛
这不是一件伪作
圣维克多山
记吴冠中先生
记郑胜天老师
记孙佩苍先生
记朱乃正老师
影 像
摄影没有真理
影像的影像
历史与照片
正在成长,正当青春
摄影与黑白
善良的观看
褴褛的记忆
社 会
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我没有谈论炫富与红十字会
为什么我想起四十年前的群众
生活与品质
我的梦话
思想与谋略
谁来纪念农民
想象鲁迅
错位与对位
木 心
守护与送别(上篇)
守护与送别 (下篇)
《文学回忆录》后记
漫谈木心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草草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草草集"的人也喜欢 · · · · · ·
草草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 更多书评 27篇
-
我辈是幸运的,活在没有战争而国家暴富的年代,以至任意而为,竞相逐利,不必领受胜天老师及其父祖一辈频频遭遇的屈辱和挫折;今日的青年又是不幸的:除了考试、钻营、追慕时宜、苟安于方寸之间的权势,此外只得凡庸贫薄的一份履历,只认流行而可疑的单一价值,没有人格的分量,谈不上生命的剧情。
2017-06-10 11:22:16 1人喜欢
-
Jo_飛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神奇之事。先生入院前,有人适巧转来在上海意外发现的木心照片,摄于1946年,他才十九岁,斜站着,学生装,戴副白手套,身边站着两位穿长袍的男子。 初次给他看,他完全不能辨认,移开目光。翌日再试,他可怜样地抬眼看我,一脸困扰,又低头看,终于嘟囔道:“噫!……是我呢!神气得很呢!” 忽然,木心扭头痛哭。 我不愿描述这片刻。他头一次当我的面,失声大恸——那么多年,我只记得先生有过两三次微妙的哽咽:说起晋的嵇...2016-12-01 22:30:20 1人喜欢
「神奇之事。先生入院前,有人适巧转来在上海意外发现的木心照片,摄于1946年,他才十九岁,斜站着,学生装,戴副白手套,身边站着两位穿长袍的男子。 初次给他看,他完全不能辨认,移开目光。翌日再试,他可怜样地抬眼看我,一脸困扰,又低头看,终于嘟囔道:“噫!……是我呢!神气得很呢!” 忽然,木心扭头痛哭。 我不愿描述这片刻。他头一次当我的面,失声大恸——那么多年,我只记得先生有过两三次微妙的哽咽:说起晋的嵇康与山巨源,说起托尔斯泰的出走,说起他夭折的小姐姐——有谁近半个世纪再没见过自己年轻时的模样吗?先生的所有文稿、照片,都毁失了……转瞬,他展颜微笑,如小孩,一点不羞愧刚才的失态,又看照片,幽幽说起当年的情形:“大家都喜欢我……那是我第一次办个展呢……”之后他再看,再哭,顷刻收泪,无辜而失神地看我们,显然动着什么别的念头,然后仰面睡倒。」
回应 2016-12-01 22:30:20
-
在这一册中,陈丹青讲到博物馆文化和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海博物馆常去,深深觉得目前的博物馆不收费政策的确不太合适。想到这一点,很奇怪,有一种特别悲愤的心情。想着博物馆应该能够办得很好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循环方式。 在作者极力推荐木心的过程中,我也狠狠地去看一圈木心的作品,很是喜欢这个老人,仔细想来,可能最追根究底还是喜欢木心老先生内在的才情和外在的风度吧。格子的围和深色的长大衣,好像只有在上...
2014-02-19 15:15:02
在这一册中,陈丹青讲到博物馆文化和关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海博物馆常去,深深觉得目前的博物馆不收费政策的确不太合适。想到这一点,很奇怪,有一种特别悲愤的心情。想着博物馆应该能够办得很好一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循环方式。 在作者极力推荐木心的过程中,我也狠狠地去看一圈木心的作品,很是喜欢这个老人,仔细想来,可能最追根究底还是喜欢木心老先生内在的才情和外在的风度吧。格子的围和深色的长大衣,好像只有在上个世纪后半页离开中国的人才会有的样子。我认同他的某种情感。 集子里详细地记录了木心老先生人生的最后一程。中国的乌镇,一个不平凡老人的离开。 我想起我的一位小姐妹年幼的女儿,问妈妈:妈妈,乌镇是乌的吗?问得真是太可爱了。在我眼里,乌镇是乌的,乌得很漂亮,很有味道。 我们现在看古镇,很少人,极少人,会看到这个镇子最为深沉带着原产地独特滋味的一面。 我想我,或者我们,都还不能懂得木心先生。
回应 2014-02-19 15:15:02 -
Hello again (要过没有遗憾的人生)
所以眼界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好,封锁讯息,限制眼界,把你弄到土为止,第二步,就来教训你什么是“生活”。简单说,就是工农兵,就是革命,那才叫做生活。久而久之是什么后果呢?就是你对生活失去感觉—你在家过日子,不叫生活,你跟女朋友逛公园,不叫生活,你看着窗外的树,不叫生活。他们指定的花样,那才叫“生活”。大家别以为我在说“文革”的事情,今天还是这样。2016-09-09 13:50:41
-
Lin (城市森林中的隐身人)
《草草集》 摘录 现在有个王瑞芸版本的《杜尚传》,在座哪位同学将来乐意研究杜尚,叫李瑞芸,就会有个李瑞芸版的《杜尚传》。每个人阅读某个大师,接近他、崇拜他,或者如何如何,其实都在用我们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式。 杜尚有一句著名的话,他说:“我珍惜呼吸胜于工作。”这是一句哲学的话。 有时我看到不懂的作品,会非常欢喜,因为你不懂,本身就是一种状态,非常质朴的、原始的那么一种状态。在座有人非常在乎懂不懂,...2018-01-26 00:24:08
《草草集》
摘录
现在有个王瑞芸版本的《杜尚传》,在座哪位同学将来乐意研究杜尚,叫李瑞芸,就会有个李瑞芸版的《杜尚传》。每个人阅读某个大师,接近他、崇拜他,或者如何如何,其实都在用我们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方式。
杜尚有一句著名的话,他说:“我珍惜呼吸胜于工作。”这是一句哲学的话。
有时我看到不懂的作品,会非常欢喜,因为你不懂,本身就是一种状态,非常质朴的、原始的那么一种状态。在座有人非常在乎懂不懂,第一,你不要自卑,第二,如果你真的想懂,有很多途径,毕加索只是今天的例子。
美术界的“八五运动”
我不知道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子,强调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中国的艺术,也可能是全世界艺术中最缺乏生活的。六十年来的生活,你到艺术里找,很有限,都给扭曲了,不真实,不感动人。
总之,讯息封锁是要付代价的。这个代价,今天还在付,很微妙地在付。然后就是控制眼界,控制久了,再开眼界,有用么?有的,但也很扭曲。我和韩辛将近三十岁出国,之前有自己的一套,忽然看到原作,开了眼,返回去看民国画家,有种气质,我们比不过,为什么?因为民国画家出国前在一个相对不土的环境里,眼界讯息相对畅通。清末开始的西化,蛮扎实的,洋人办的教堂、学堂、交响乐队,包括洋人的画展,直接在上海办,徐悲鸿那代人出去时,虽然中国还很落后,但你看看徐悲鸿拍的照片,头发样式,着装派头,打个大领结,都是对的。
所以“艺术不能脱离生活”,是可怕的癌细胞,这癌细胞,每人身上都有。艺术就在这样的封锁和限制中,一步一步变质—同时,艺术就在这样的封锁和限制中,一步一步挣扎。林旭东、韩辛,还有我,就是例子,在“文革”中拼命寻找讯息,拼命扩大眼界,实在没眼界,一张库尔贝的图片,一五一十照它画下来,不至于太土。
读黄启后的历史画
过去十多年,如所公认,蔡国强展开非凡的行动力与行动的效率。他的团队,准确地说,他的公司,密集执行这位断然不学英语的老板的指令,并向整个英语世界持续证明他的不可替代。这是干练与智慧么?我宁可说,这是一种草根人物的天然能量。
孙佩苍
本雅明、巴特、麦克卢汉、波兹曼、鲍德里亚诸位,想必会对翁云鹏的作品大感兴趣,并调整他们关于影像与观看的理论。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的警告:娱乐时代的要义就是纵容我们发笑,而且不知道为何发笑,也根本不想知道为什么笑。
毛先生看准亿万人里谁都有泄愤之心、凌弱之力,于是撤除底线,对人民说:上啊,闹革命!八亿人民,就此乱套。
以尊敬鲁迅的方式,亵渎他,以传播鲁迅的方式,毁灭他,以利用鲁迅的方式,驱逐他。
《新周刊》:所以会出现比如“休假式治疗”,比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风马牛不相干,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
陈丹青:前三十年的伟大功绩,是浇灌凝固话语泥浆,后三十年,开始搅拌。你以为“百花齐放”了,还是那些泥浆,只是可以搅拌了。以前不可以,因为搅拌方式是被规定的、控制的,现在你自己搅拌吧,看上去好自由!
修养是很具体的,像禅宗,一件小事、一件小事。你可能很有教养,可是一句话熬不住,失了教养。
回应 2018-01-26 00:24:08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二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理想国 书香2014 (理想国)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看一本少一本 (寡人有疾)
- 2014年新书(第一辑) (嘉木立)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草草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Anakin 2015-02-25 16:39:18
对木心之死的描述很真切,几乎是跟着陈丹青一起经历了一场死亡,叫人感慨。此外一些涉及艺术的文字也叫人有所收获。
8 有用 carrie柔光 2015-07-16 17:08:20
本来已不耐烦陈老师支愣愣的絮叨,但一篇《守护与送别》便立即翻盘。《旭东与韩辛》也写得好,庆幸去看了那场展览。
1 有用 青木正儿 2017-04-29 10:21:27
陈氏著述,今已读毕。人的灵性大概在一字一句中滋长蔓延了。
9 有用 Comel 2015-05-27 15:26:10
其实并没有编成书的必要
0 有用 机-丹尼尔-玛格 2016-01-24 10:37:18
木心那段看的好冷
0 有用 里士满小西瓜 2022-07-31 01:59:19
讲木心的死。令人动容。
0 有用 希望 2022-07-29 19:06:00
同类文章看多了也略显审美疲劳,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写木心的几篇文章确实不错,感人至深。
0 有用 木六 2022-07-23 18:24:13
关于鲁迅的认识是很深刻和中肯的,读陈丹青,尤其是他的各种对谈,勤勤恳恳地争,一寸不让地辩,值得吗?耳边总响起那句沪语“侬老实呀”。
0 有用 鲜卑慕容 2022-07-22 18:19:30
1比想象中有趣很多,有了退步集的经验,这次读起来如有神助。2还是鸡零狗碎的东西弄到一起,讲了很多对社会现状的见解或看法,语言风格依然是大俗大雅的。3读了以后特别好奇陈丹青和木心的关心,是不是杜甫与李白的关系呢。4准备后续读一些有关木心的资料。
0 有用 鳞 2022-07-02 16:53:32
“此心有一泛泛浮名所喜私愿已了 / 彼岸无双草草逸笔犹叹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