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关注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代中国士大夫的言论、心态、选择,上、下两编各以“话题”和“人物”为切入点,借助大量生动的历史材料,读解知识人的命运,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都具有独到之处, 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思想史研究著作。1999年初版后获得学界广泛认可和好评,曾获“长江图书奖”,并已转让韩文版权。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创作者
· · · · · ·
-
赵园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赵园,1945年生。196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师从王瑶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北京:城与人》《地之子——乡村小说与农民文化》《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以及散文集《独语》《红之羽》等。
目录 · · · · · ·
上编
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
第一章 易代之际士人经验反省
第一节 “戾气”
第二节 生死
附 录 陈确的“节义”论
第三节 “用独”
第二章 易代之际文化现象论说
第一节 南北
第二节 世族
第三节 流品
第三章 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
第一节 借诸事件的言说
第二节 “革除”后史
第四章 关于“言论”的言论
第一节 言路
第二节 清议
第三节 “一概之论”、“一先生之言”
附 录 士人经验中的明清之际的言论环境
下编
明遗民研究
第五章 遗民论
第一节 论“遗”
第二节 遗民史述说
附 录 论许衡、刘因
第六章 遗民生存方式
第一节 逃禅
第二节 衣冠
第三节 交接
第四节 生计
第五节 葬制
第七章 时间中的遗民现象
第一节 失节忧惧
第二节 故国与新朝之间
第八章 关于遗民学术
第一节 综论
第二节 经学
第三节 史学
第四节 文论
余论(之一)
余论(之二)
附录
我读傅山
由《鱼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际的伦理困境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明清之际士人话题研究
第一章 易代之际士人经验反省
第一节 “戾气”
第二节 生死
附 录 陈确的“节义”论
第三节 “用独”
第二章 易代之际文化现象论说
第一节 南北
第二节 世族
第三节 流品
第三章 作为话题的“建文事件”
第一节 借诸事件的言说
第二节 “革除”后史
第四章 关于“言论”的言论
第一节 言路
第二节 清议
第三节 “一概之论”、“一先生之言”
附 录 士人经验中的明清之际的言论环境
下编
明遗民研究
第五章 遗民论
第一节 论“遗”
第二节 遗民史述说
附 录 论许衡、刘因
第六章 遗民生存方式
第一节 逃禅
第二节 衣冠
第三节 交接
第四节 生计
第五节 葬制
第七章 时间中的遗民现象
第一节 失节忧惧
第二节 故国与新朝之间
第八章 关于遗民学术
第一节 综论
第二节 经学
第三节 史学
第四节 文论
余论(之一)
余论(之二)
附录
我读傅山
由《鱼山剩稿》看士人于明清之际的伦理困境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至于遗民的“苦节”,甚至在形式上都与节妇烈女如出一辙,其自虐且竞为“不情”极其相像 / 自虐而为人所激赏的自然还有节妇烈女,亦乱世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来,苦节而不死的贞妇也是一种“遗民”,其夫所“遗”,倒不为乱世、末世所特有,也证明了女性生存的特殊艰难。 / 明清之际的文献,记烈妇贞女,其死亦有至惨者,时论之嗜“奇”嗜“酷”,更甚于对男子。 /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节 “戾气” -
在当时,不惟男性世界,女性世界对其内部的失节者亦严苛不贷,毫不宽假(参看黄宗羲《桐城方烈妇墓志铭》等) / 至于女子之“当死”而不死,更人人得而唾弃之。曾批评女子未嫁守节、持论通达的归庄,也说:“吾见江南女子之奉巾栉营垒之中,及为所掠卖而流离道路者,恨其不能死。”(《归氏二烈妇传》,《归庄集》卷七第407页)此亦解释了无论“忠义”、“贼”、“寇”均于失败之际杀其妻孥。这类暴行,在“忠义”传状里,向来是被作为风节的明证的 / 明儒有关“死”的谈论,其“恶趣味”,在我看来,也在那种意义、价值辨析中。读明人文集及有关传记,令你感到异样的,正是那些“当”否之类的谈论,是他人的生死以至“可”否“当”否的可资谈论。“士论”从来是一种权力,为“士流”认可的权力。决他人的生死,在士人,是极自然的事,是他们熟悉的一套话语。只是在数百年之后,你才会惊异于“士论”之作为道德力量,其实施道德判决的自信;你才不适应于那种有关“苦节”、“死”的不厌其细的辨析、品味,反感于其间的冷静——那确是一种冷静到残忍的理性 / 以布衣、诸生、“末秩”死,被认为“难”。一时士风,颇不乏竞为其难、竞为“尤难”者 / 甚至关于妇人的节烈,也有持论通达者。上文提到过的归庄,确也说过女子未嫁从夫为“过情非礼”,死“不出于礼之正”;以为妇人“苟笃于情而得其正”即可称,“不必烈也”(《书顾贞女传后》、《书柴集勋顾孺人传后》,《归庄集》卷四第301、302页) / 有上述思路的陈确,自不会欣赏世俗伦理实践中的其他“过”举(如世俗乐道的“割股、寝冰、十年庐墓”, “未嫁之女望门投节”等) / 尤可贵者,是其论女子“节烈”,与其节义论(通常适用于男性)同一逻辑,而不为女性另设标准。他不满于世儒的一味猎奇而忽视“恒德”,谓“此吾夫子所以致叹于白刃可蹈,而中庸不可能者也”(《祭查母朱硕人文》第325页)。 《书潘烈妇碑文后》一文径指烈妇...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节 生死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博雅英华(共21册),
这套丛书还有
《魏晋玄学史》《敦煌学十八讲》《家人父子》《读史存稿(增订本)》《门阀时代》
等
。
喜欢读"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想象与叙述 8.8
-
- 中晚明士人的讲学活动与学派建构 9.4
-
- 易代 8.7
-
- 明太祖与经筵 7.6
-
- 治政与事君 8.1
-
- 乡里的圣人 8.6
-
- 阳明学士人社群 9.0
-
- 明代文学思想研究 8.0
-
- 顾祠 8.0
-
-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增订本) 8.8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读书笔记 赵园认为明代士人提倡坚忍颂扬苦行,其气象正近于墨家?P11【可以查究墨家学说在明代的流播影响,也可以探讨明代士人墨家化对思想与政治的影响,再返归回先秦儒墨之争墨家失败的思想史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绝命诗文是明代士... (展开)

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研究
明清之际是王朝更替的一段特殊历史,然而在特殊历史之中所蕴含的不同甚或说剧变实在是微妙到极致。我一直都觉得思想史比实在的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更具价值和吸引力。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时代骤变的必然与生命力。 《明清之际士大夫》深刻而有力,生动展示了那个时期...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这是要再版了吗?太好了! | 来自蝶无痕 | 2 回应 | 2017-02-06 23:32:2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8.9分 317人读过
-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9.1分 121人读过
-
昌明文化 (2017)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北大出版社历史书 (石头开花)
- 关于晚明的一切 (江南渔者)
- 清代民国 (伯鹩氏)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 2014年收入图书 (苏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刀叢中的小詩 2020-01-27 00:16:43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读完许久,有时想想,心中留下很多大疙瘩。顾宁人曾说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清易代,除对近世有一些参照之外,亦可看出从“士气”到“民气”的若干变迁。赵园是书,对无论是士人的“独”还是民众的“妄”,乃至遗民的“遗”,及言论和行止如何相悖、气节和生计如何相容、故国与新朝如何取舍等关目,做出了审慎甚至严苛的解答。这种极为难得的反思,上至方正学,下可... 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读完许久,有时想想,心中留下很多大疙瘩。顾宁人曾说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清易代,除对近世有一些参照之外,亦可看出从“士气”到“民气”的若干变迁。赵园是书,对无论是士人的“独”还是民众的“妄”,乃至遗民的“遗”,及言论和行止如何相悖、气节和生计如何相容、故国与新朝如何取舍等关目,做出了审慎甚至严苛的解答。这种极为难得的反思,上至方正学,下可以至王国维和陈布雷,甚至还包括临海东湖樵夫,对于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一些道德困境,有时读书,就是懂得做人和做事的一些道理,在如此艰难得尘世中,反复磨砺,却又能够直道而行。 (展开)
1 有用 印奥采 2015-10-15 17:04:40
平日袖手谈心性,临难转身抱新王。但有暖风熏人醉,拗个造型慢慢讲。
1 有用 陈大门 2020-04-20 20:44:44
想起常熟的柳如是墓。
3 有用 玉碎Melody 2021-11-22 21:50:42
初读的时候在搞侯方域,后来陆续搞过潘柽章、冒辟疆,再后来搞《千忠戮》,读过的书不一样,只有这本反反复复放在手边。总能读出不同的滋味。
3 有用 秋之月涙傲娇着 2015-08-17 14:30:14
所论的几个题目都很大,导致很多章都像是在堆积材料,但其实很多材料都足够说明问题,并不需要过多的分析,然而没有展开确实可惜。而且确实能脱出明末语境,然而似乎又跌入到另一种语境中,可能作者对黄顾王诸家太过偏爱【不过我也很爱】ps,一些史料用的有商榷,比如用初学集来说明亡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