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全书六章。本书探讨古典诗律史与中古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重大问题,即永明体的声律模式及其向近体演变、过渡的问题。本书在一系列声律问题的论证过程中都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本书又还注意使诗歌作品的定量分析跟声病材料的探赜索隐结合起来,使声律方面的字声异同对立的研究跟声律方面的结构形式的讨论结合起来。总之,是一切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以出现率为标准,兼顾诗声律内部和外部的条件,让充足的实证材料来取代模糊影响之论。
1936年生,广东增城人。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史专业硕士生导师。
诗律学遗珠,《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在此基础上进展了半步而已,何况本书依傍的仅是手工统计结果。2005年出过修订版,可见是作为平生志业来对待的。然而终是湮没数十年,孔网所售八成为作者签赠本。
讨论永明至初唐各个阶段的声律规则究竟「是什么」,此著应当列为唯一的必读书。作者思路非常清晰,诗例的归纳统计跟《文镜秘府论》等文献中所记时人论述一一印合,四声到平仄、二四异声的发展、粘对法则的成立等关节都被逐次理清。长期埋没不为人知,实在是巨大的遗憾。
非常强大且清晰的排列组合及由此推得的渐进过程。兼具严谨的逻辑与敏锐的精思。
非常赞叹。看完这本感觉《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就是单纯在苦功上多走了半步。提出粘法可能从初唐的换头法来。总体讨论声调认知和格律的底层原理比那本清楚地多。有趣的是从二四句看联的组合关系,得出的结论和从二三联关系看粘对,合律的诗差异很大。要从沈老师“凡至句末,必须要煞”的逻辑类推,我从二四。以及比起直接摆统计结果数据然后分析社会政治原理,我从列举一篇例句的形式。然后就是从原理上搞懂永明律之后,发现... 非常赞叹。看完这本感觉《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就是单纯在苦功上多走了半步。提出粘法可能从初唐的换头法来。总体讨论声调认知和格律的底层原理比那本清楚地多。有趣的是从二四句看联的组合关系,得出的结论和从二三联关系看粘对,合律的诗差异很大。要从沈老师“凡至句末,必须要煞”的逻辑类推,我从二四。以及比起直接摆统计结果数据然后分析社会政治原理,我从列举一篇例句的形式。然后就是从原理上搞懂永明律之后,发现小王和沈老师的诗写得也真是漂亮啊(小谢漂亮这件事不需要知识背景 (展开)
统计数据
> 13人读过
> 56人想读
订阅关于永明体到近体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珍瓏局長 2021-01-15 22:06:58
诗律学遗珠,《六朝声律与唐诗体格》在此基础上进展了半步而已,何况本书依傍的仅是手工统计结果。2005年出过修订版,可见是作为平生志业来对待的。然而终是湮没数十年,孔网所售八成为作者签赠本。
0 有用 汛遠槎風 2024-05-17 17:21:39 上海
讨论永明至初唐各个阶段的声律规则究竟「是什么」,此著应当列为唯一的必读书。作者思路非常清晰,诗例的归纳统计跟《文镜秘府论》等文献中所记时人论述一一印合,四声到平仄、二四异声的发展、粘对法则的成立等关节都被逐次理清。长期埋没不为人知,实在是巨大的遗憾。
0 有用 勉之 2024-05-19 14:07:15 安徽
非常强大且清晰的排列组合及由此推得的渐进过程。兼具严谨的逻辑与敏锐的精思。
0 有用 寒渚泊舟 2024-05-13 16:17:43 北京
非常赞叹。看完这本感觉《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就是单纯在苦功上多走了半步。提出粘法可能从初唐的换头法来。总体讨论声调认知和格律的底层原理比那本清楚地多。有趣的是从二四句看联的组合关系,得出的结论和从二三联关系看粘对,合律的诗差异很大。要从沈老师“凡至句末,必须要煞”的逻辑类推,我从二四。以及比起直接摆统计结果数据然后分析社会政治原理,我从列举一篇例句的形式。然后就是从原理上搞懂永明律之后,发现... 非常赞叹。看完这本感觉《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嬗变》就是单纯在苦功上多走了半步。提出粘法可能从初唐的换头法来。总体讨论声调认知和格律的底层原理比那本清楚地多。有趣的是从二四句看联的组合关系,得出的结论和从二三联关系看粘对,合律的诗差异很大。要从沈老师“凡至句末,必须要煞”的逻辑类推,我从二四。以及比起直接摆统计结果数据然后分析社会政治原理,我从列举一篇例句的形式。然后就是从原理上搞懂永明律之后,发现小王和沈老师的诗写得也真是漂亮啊(小谢漂亮这件事不需要知识背景 (展开)
0 有用 王小维 2020-06-23 10:20:14
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