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的原文摘录

  • 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所有的隐喻都是建立在两个不同事物的连结之上,如此一来,只要我们有时间的话,我们几乎就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数也数不尽的隐喻 我们如果查阅一本好的词源词典的话……,查阅任何一个词,都一定会找到一个在某个地方就已经卡死的隐喻 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地抽象思考的话,还必须得抛弃文字也都是<原文开始>隐喻的观念。比如说我们就得忘记“考虑”(consider)这个词有天文学方面的暗示——“考虑”原本的意思是“与星星同在”或是绘制占星图。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所以我们可能会先这么想:究竟为什么全世界的诗人,还有历代以来的诗人,都只会运用这些雷同并且制式的隐喻呢?不是还有许多可能的排列组合可以 我的重点不在于这些隐喻类型为数不多,重要的是,光是这几个隐喻模式几乎就已经足够演变出无穷无尽的变化了。有些读者的心中只关心诗而不在乎诗学理论……可能从来都没想过这几句诗都可以追溯到同样的一个模式。……我当然也可以说,比喻的模式实际上只有十几个而已,而所有的比喻只不过是任意变换的文字游戏(不过我并不会如此胆大妄为;我的思考其实是相当谨慎的,我一直都在摸索自己的路)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庄子梦到了他幻化成蝴蝶,不过他醒过来之后,反而搞不清楚是他做了一个自己变成蝴蝶的梦,还是他梦到自己是一只幻化成人的蝴蝶。……他几乎是怀着不可思议的兴奋选择了正确的动物作为隐喻。如果他换成这样说:“庄子梦虎,梦中他成了一头老虎。”这样的比喻就没有什么寓意可言了。蝴蝶有种优雅、稍纵即逝的特质。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我记得荷马不晓得在什么地方曾经说过“钢铁般沉睡的死亡“(iron sleep of death)……当然,海涅也曾说过:“死亡犹如夜幕初垂。” ……罗伯特 弗罗斯特这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诗: 这里的树林是如此可爱、深邃又深远, 不过我还有未了的承诺要实现, 在我入睡之前还有几里路要赶, 在我入睡之前还有几里路要赶。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我不会活到老得看不见壮阔夜色升空, 天边有一片比世界还大的云 还有一个由眼睛组成的怪兽。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我希望化为夜晚,这样才能用数千只眼睛看着你入睡。“……”天上的星星正往下看“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我想你们大概可以在安德鲁 朗格所写的丁尼生传记中找到这段典故。这行诗是这么说得:“时光在深夜中流逝。(time flow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有一本小说叫《流水年华》……时光与流水,两者都是会流逝的。接下来我要举的是一位希腊哲学家的名言:“没有人能够把脚放进同样的水中两次。”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不过,我想我们现在或许可以谈谈那些跳脱老模式的比喻了……我就要谈谈波斯人对月亮的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我从布朗所撰写的波斯文学史读来的……他把月亮称呼为“时光的镜子”……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我猜把月亮当成是一面镜子大概会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想法吧——不过从诗人的角度看来,月亮跟镜子却八竿子也打不着。……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比喻——首先,镜子的意象带给我们月亮光亮却又脆弱的感觉;其次,我们在想到时间的时候也会突然忆及,现在所欣赏的这轮月亮是相当古老的,充满了诗意与童话典故,而且几乎跟时间一样的古老。 吉卜林一本名为《四海之涯》(from sea to sea)的不太为人所知的书中所引用过的:“一座如玫瑰红艳的城市,已经有时间一半久远。”如果诗人所写的是……“跟时间一样久远”,这种话他大概说了也是白说。不过“有时间一半久远”就给我们如同魔幻般那样的准确度了——这句话跟一句奇怪却又常见的英文拥有同样魔术般的准确,“我要永远爱你,而且还多一天”(forever and a day)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第一个结论就是,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上百种的比喻,而且一定也可以再找出另外上千种的比喻,但这些比喻其实都可以回溯到几个最简单的形态。不过我们一点也毋须为此感到苦恼,因为每一个比喻都事不一样的:每次有人引用这些模式的时候,变化都不一样。 第二个结论则是,有些比喻无法追溯回我们既定的模式——比如说“男人间的阵式”或是“巨鲸之路”这样的比喻。 如果我们愿意的话,我们也可在主要的比喻模式上写出新的变化。……我们或许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进而发明出不属于既定模式,或是还不属于既定模式的比喻呢!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8赞 2016-02-07 02:08:17
    —— 引自第56页
  • 《斯宾诺莎》 犹太人那双仿佛半透明的手 一次又一次地擦拭镜片。 这个逝去的午后是恐惧,是 冷峻,所有的午后也都是这般。 这双手以及风信子蓝的空气 在犹太社区边缘发白 对这个寂寞的人而言仿佛都不存在 他召唤出一个一目了然的迷寨 他并不为虚名所惑——这不过反射在 另一面镜子的梦境——或是少女腼腆的爱意。 他完全不受比喻与神话的困惑,碾碎了 一块顽强的水晶:这是引领他的广大星图。 这首诗的英文翻译如下: Spinoza The Jew's hands,translucent in the dusk, Polish the lenses time and again. The dying afternoon is fear,is Cold,and all afternoons are the same The hands and the hyacinth-blue air That whitens at the ghetto edges Do not quite exist for this silent Man who conjures up a clear labyrinth Undisturbed by fame-that reflection Of dreams in the dream of another Mirror-or by maidens'timid love Free of metaphor and myth,he grinds A stubborn crystal:the infinite Map of the One who is all His stars (查看原文)
    nagoshi 2赞 2022-10-30 03:33:11
    —— 引自章节:127_ 第六讲 诗人的信条
  • 我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话,我觉得这句话在这里用相当的贴切。他说过:“时间是什么呢?如果别人没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知道答案的。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的话,这时我就不知道了。”而我对诗也有同样的感觉。 (查看原文)
    haosure 1回复 3赞 2012-11-14 00:02:05
    —— 引自第20页
  • 哲学史为何物?哲学不过是一段记录印度人、中国人、希腊人、学院学者、贝克莱主教、休谟、叔本华,以及所有种种困惑的历史而已。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我只要翻阅到有关美学的书,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会觉得自己在阅读一些从来没有观察过星空的天文学家的著作。……他们谈论诗的方式好像是把诗当成一件苦差事来看待,而不是诗应该要有的样子,也就是热情与喜悦 诗和语言是一种“表达”(expression)……而我也可以很肯定地说,生命就是由诗篇组成的。诗并不是外来的——正如我们所见,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之后我觉得我像是在监视星空 一颗年轻的行星走进了熠熠星空, 或像是体格健壮的库特兹他那老鹰般的双眼 盯着太平洋一直瞧——而他所有的弟兄 心中都怀着荒诞的臆测彼此紧盯—— 他不发一语,就在那大然山之巅。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把一本书交到一个无知的人手中,跟把剑交到小孩子的手中是一样的危险。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很久以后,叔本华也写到,很多人误以为买了一本书也就等于买了整本书的内容了。我有时候看到家中的藏书,会觉得在我把这些书全部读完之前,我恐怕早就已经翘辫子了,不过我就是无法抗拒继续购买新书的诱惑。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一首诗是不是出自名家之手,这个问题只对文学史家显得重要……也许诗人都籍籍无名的话,这样子还会好一点。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如果要我为诗下定义的话,这件事会让我忐忑不安的。如果我自己也是一知半解的话,我就会说出这样的话:“透过文字艺术化的交错处理,诗可以表达出美的事物。”对于字典或是教科书来说,这个定义或许已经是一个不错的答案了,不过我们还是会觉得这样的定义未免过于薄弱。应该还要有其他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种不但能够鼓舞动手写诗,还要让我们心领神会的感觉。 当你读到诗的时候,你会感受到诗的质感,那种诗中特有的悸动。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时间是什么呢?如果别人没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知道答案的。不过如果有人问我时间是什么的话,这时我就不知道了。”而我对诗也有同样的感觉。 (查看原文)
    小溪兮兮 2赞 2016-02-05 14:09:38
    —— 引自章节:第一讲 诗之迷
  • 贝克莱主教曾经写过,苹果的味道其实不在苹果本身——苹果本身无法品尝自己的味道——苹果的味道也不在吃的人嘴巴里头。苹果的味道需要两者之间的联系。 我认为第一次读诗的感觉才是真实的感觉,之后我们就很容易自我沉溺在这样的感觉中,一再让我们的感官与印象重现。 “Art just happened” 一旦我写下这一行诗,这一行诗对我来说就一点也不重要了,因为正如我所说过的,这一行诗是由圣灵传到我身上的,从我的自我意识中浮现,或许是来自其他作家的也不一定。 我们常常因为无法为某些东西下定义,就说我们对这些事情一无所知。我会说我们只有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才能为某些事情下定义。 如果我们都能了解,所有的隐喻都是建立在两个不同事物的连接之上。 暗示比任何一句平铺直叙的话都还要来得有效里。爱默生讲过,争论无法说服任何人。其原因在于你一开始就摆明要争论的态势了。然后我们又常会再三检视,再三估量,我们会把事情从头到尾都看过,然后才决定要怎样来争论。 有些事如果只是一语带过的话,或用暗示的方法,我们的想象空间就比较能够接受了。 诗已经一分为二了。一方面我们读到的是抒情诗与挽歌,而另一方面,我们有说故事的文体——也就是小说。 小说跟史诗的差别。这两者的差异在于史诗所描写的都是英雄人物。而大部分小说的精髓都在于人物的毁灭,在于角色的堕落。 我们不能够真的完全相信快乐与成功的结局。或许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吧。我想卡福卡想要毁掉这本书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吧:他其实是想要写下一本既快乐又能振奋人心的书,不过他就是觉得办不到。当然就算他真的写了这样的一本书,大家也不会觉得他讲的是实话。 我们已经打了两次世界大战了,竟然还没有史诗来描述这两次大战。 (查看原文)
    巟良 3赞 2016-06-26 10:52:51
    —— 引自第1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