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的原文摘录

  • 我认为小说正在崩解。所有小说上大胆有趣的实验——例如时间转换的观念、从不同角色中来叙述的观念——虽然所有的种种都朝向我们现在的时代演进,不过我们却也感觉到小说已不复与我们同在了。 诗人除了会说故事之外,也会把故事吟唱出来。 总有一天,人们不会像我们这样对历史还这么敏感。总有一天,人们不会在乎历史事件,也不会在乎美的历史背景;他们关心的应该是美的事物本身。 印度人认为,所有的哲学都是当代的思考。他们比较关心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哲学家的生平事迹或是真实的历史年序。 文字并不是经由抽象的思考而诞生,而是经由具体的事物而诞生的。 语言是历经时间的考验,经过一段相当冗长的时间酝酿的,是农夫、渔民、猎人、骑士等人所演进出来的。语言不是从图书馆里产生的,而是从乡野故乡、汪洋大海、涓涓河流、漫漫长夜,从黎明到破晓中演进出来。 我相信,我们是先感受到诗的美,而后才开始思考诗的意义的。 重要而且有意义的是一首诗的死活,而不是风格的朴实与雕琢。这完全取决于诗人。 我们对小说的信念就是相信故事的主角。即使有人告诉我这些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依然还是会相信堂吉柯德,就如同我信任朋友的人格一样。 他们的文字尽管可能很难懂,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文章很奇怪,不过却能感受到文章背后的感情,这些感情都是真实的。 诺斯替教徒说,唯一能够免犯罪的方法就是去犯罪。 不管我们要不要成为当代人,我们都已经是当代人了。或许就连批判现代性的举动其实也是现代性的一种。 身为一位作家对我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身份对我而言很简单,就是要忠于我的想象。我在写东西的时候,不愿只是忠于外表的真相,而是应该忠于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我会写一些故事,而我会写下这些东西的原因是我相信这些事情。 我们在认定完美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可以完全不考虑时间的因素。过去是美的事物也可以一直延续它的美。 有些事情永远都该掺杂着一些不实的成... (查看原文)
    巟良 3赞 2016-06-26 10:52:51
    —— 引自第1页
  • 苹果的味道其实不在苹果本身——苹果本身无法平常自己的味道——苹果的味道也不在吃的人嘴巴里头。苹果的味道需要两者之间的联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一本书、一套书,或许一座图书馆身上。书本是实体世界当中的一个实体。书是一套死板符号的组合。一直要等到正确的人来阅读,书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诗意,因为文字本身也不过是符号而已——这才会获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获得了再生。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我只要翻阅到有关美学的书,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会觉得自己在阅读一些从来没有观察过星空的天文学家的著作。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生命就是由诗篇组成的(make up of)。诗并不是外来的(alien)——正如我们所见,诗就埋伏在街角那头。诗随时都可能扑向我们。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我记得爱默生曾经在某个地方谈过,图书馆是一个魔法洞窟,里面住满了死人。当你展开这些书页时,就能够再度得到生命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在我阅读济慈这几行巨力万钧的诗句时,我在想或许我只是忠于我的记忆而已。或许我从济慈的诗里头所真正得到的震撼,远远来自我儿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记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大声朗读这首诗时的印象。我不认为我真的了解这几个字,不过却感受到内心起了一些变化。这不是知识上的变化,而是发生在我整个人身上的变化,发生在我这血肉之躯的变化。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可能我们搞不清楚这种热情是我们现在有的,还是从前就感受过的。因此,每一次读诗都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一次我阅读一首诗的时候,这样的感觉又会再度浮现。而这就是诗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我认为书本并不真的重要到需要我们精挑细选,然后还要我们迷迷糊糊地崇拜。不过书本真的是美的呈现。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当我们讲到“暗酒色的大海”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荷马以及他和我们之间长达三千年的差距。所以尽管写下的字或许有所雷同,不过当我们写下“暗酒色的大海”这样的诗句时,我们其实还是写了一些跟荷马当初完全不同的东西。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3赞 2020-02-19 15:29:08
    —— 引自章节:1_ 第一讲 诗之谜
  • 想到小说和史诗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思考中,认为这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一个是诗体,而另一个是散文体,一个用来歌颂(singing),一个用来陈述事迹(stating)。不过我认为这当中还有更大的差异存在。这两者的差异在于史诗描写的的都是英雄人物——而这个英雄也是所有人类的典型象征。不过,就如门肯所指出的,大部分小说的精髓在于人物的毁灭,在于角色的堕落。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我们读到卡夫卡的《城堡》时,也都知道这个人最后还是进不了这座城堡。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真的完全相信快乐和成功的结局。或许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吧!我想卡夫卡在想到要毁掉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吧:他其实是想要写下一本既快乐又能振奋人心的书,不过他就是觉得办不到。当然,就算他真的写了这样一本书,大家也不会觉得他讲的是实话。这不是事实的真相,而是他梦境的真相。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故事的情节只有少数几种类型。这些故事之所以有趣,在于故事情节之间的转换与改写,而不在于故事情节本身。所有的故事情节其实都出自于少数几个模式而已。当然,当代的作家想出了许许多多点子,我们说不定还会被他们蒙蔽呢。发明的激情也许会灵光乍现,不过我们随即又会发现,这许许多多的故事情节其实不过是少数几个基本模式的表象而已。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现在来看看我们身处的年代,会发现这个时代正陷于一个奇怪的处境之中:我们已经打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竟然还没有史诗来描述这两次大战。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大理石如凝固的月光(marble like solid moonlight),金子如冻结的烈火(gold like frozen fire)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我不觉得我可以尝试写史诗。这是给年轻人做的事情。而且我也希望他们能够着手去做,因为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小说多少已经在瓦解了。 我认为小说正在瓦解。所有在小说上大胆有趣的实验——例如时间转换的观念、从不同角色口中来叙述的观念——虽然所有的种种都朝向我们现在的时代演进,不过我们却也在感觉到小说已不复与我们同在了。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我不相信人们对于说故事或听故事会觉得厌烦。在听故事的愉悦之余,如果我们还能够体验到诗歌尊严高贵的喜悦,那么有些重要的故事即将发生。或许我是十九世纪的老古板,不过却是相当乐观的,我有的是希望。我认为史诗将会再度大行其道。我相信诗人将再度成为创造者。我的意思是,诗人除了会说故事之外,也会把故事吟唱出来。而且我们再也不会把这当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就如同我们不会觉得这两件事在荷马和维吉尔的史诗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查看原文)
    鹿野星原 2赞 2020-03-02 22:06:31
    —— 引自章节:57_ 第三讲 说故事
  • 沃尔特·佩特说过,所有的艺术都渴望达到音乐的境界。很明显,这种说法的原因是在音乐中,形式(fom)与内容( substance)是无法断然一分为二的……奥地利的批评家汉斯力克也这么说过,音乐是我们能够使用的语言,是我们能够了解的语言,不过却是我们无法翻译的语言。P101 (查看原文)
    旅舍路 2赞 2020-11-14 19:52:52
    —— 引自章节:101_ 第五讲 诗与思潮
  • 斯蒂文森说,文字的功用就是针对日常生活的送往迎来而来的,只不过诗人多少让这些文字成了魔术。我认为我是同意斯蒂文森的说法的。不过,我也觉得他可能是错的。我们都知道,孤独而有骨气的挪威人会经由他们的挽歌传达出他们的孤独、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忠诚,以及他们对大海与战争萧瑟凄凉的感受。这些写下挽歌的人好像是穿越了好几个世纪的隔,跟我们是如此的亲近——我们知道,如果他们能够像理解散文那样理解出一些体悟的话,反而很难把这些想法付诸文字。P103 (查看原文)
    旅舍路 2赞 2020-11-14 19:52:52
    —— 引自章节:101_ 第五讲 诗与思潮
  • 语言并不像是词典告诉我们的那样,语言并不是学术界或是哲学家的产物。相反的,语言是历经时间的考验,经过一段相当冗长的时间酝酿的,是农夫、渔民、猎人、骑士等人所演进出来的。语言不是从图书馆里头产生的;而是从乡野故里、汪洋大海、涓涓河流、漫漫长夜,从黎明破晓中演进出来的。P106 (查看原文)
    旅舍路 2赞 2020-11-14 19:52:52
    —— 引自章节:101_ 第五讲 诗与思潮
  • 重要的是,这两首诗的这两个片段一一也就是“肉体上的老朽是智慧;在年轻的时候,/我们彼此热爱着,却是如此地无知”。以及梅瑞狄斯的“在壁炉的火焰熄灭之前,/让我们找寻它们跟星星之间的关联吧”一一由抽象的角度来看,这两段诗的意思几乎是相同的。不过它们所带动的感受却很不一样。P109 (查看原文)
    旅舍路 2赞 2020-11-14 19:52:52
    —— 引自章节:101_ 第五讲 诗与思潮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1 1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