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是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沈昌文先生的自述,题为“出于无能”。有讲究,道出了作为编辑家的一种办刊态度。王蒙在本书序言中说出了这样一层意思,《读书》之所以为《读书》,主要是该刊编家突出了“三无”,即:无能、无为、无我。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办刊态度,且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风范。沈昌文先生的自述,其实就是体现了《读书》办刊历程中的“三无”精神,通篇自述,论人及事,几乎写到了与《读书》相关的所有人,包括了陈翰伯、陈原、史枚、丁聪等《读书》元老,也写了《读书》的主要撰稿人,如吕叔湘、金克木、黄裳、张中行、冯亦代、辛丰年、赵一凡等,还写了《读书》编辑部的几位编辑,沈先生誉为“阁楼上的疯男女”,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三位女编辑,一位是工人(油漆工),一位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一直在少数优秀读书人当中享有美名的才女赵丽雅(杨之水),入《读...
(展开全部)
本书是著名出版人沈昌文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沈昌文先生的自述,题为“出于无能”。有讲究,道出了作为编辑家的一种办刊态度。王蒙在本书序言中说出了这样一层意思,《读书》之所以为《读书》,主要是该刊编家突出了“三无”,即:无能、无为、无我。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办刊态度,且是一种人生境界,道家风范。沈昌文先生的自述,其实就是体现了《读书》办刊历程中的“三无”精神,通篇自述,论人及事,几乎写到了与《读书》相关的所有人,包括了陈翰伯、陈原、史枚、丁聪等《读书》元老,也写了《读书》的主要撰稿人,如吕叔湘、金克木、黄裳、张中行、冯亦代、辛丰年、赵一凡等,还写了《读书》编辑部的几位编辑,沈先生誉为“阁楼上的疯男女”,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三位女编辑,一位是工人(油漆工),一位是“工农兵大学生”,而一直在少数优秀读书人当中享有美名的才女赵丽雅(杨之水),入《读书》编辑室之前,身份竟是卡车司机。沈昌文先生只是在“自述”最后一节才点到自己,且写的也是低调和“无能”,这也是“无我”精神的体现吧。
沈昌文,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51年3月至1985年12月,在人民出版社任校对员,秘书,编辑,主任,副总编辑。1986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1996年1月退休。著有《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知道》,译作有《控诉法西斯》、《列宁对全世界妇女的遗教》、《阿多拉茨基选集》(部分)等。
> 全部原文摘录
沈昌文,三联书店前老板,读书杂志前主编。老爷子的回忆录好几本,从知道、八十溯往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故事都大体讲完了。这部书其实是专门为读书十多年写得编后记。如果配合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历史来看,就能看出不少内容。所谓文化,其实就是时代的风潮,而编后记透露的就是时代的风潮。如果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品味读书在八十年代的启蒙作用,那么看看这本阁楼人语也就足够领略当时的情怀了。里面提到了很多人的名字和文字,既有... 沈昌文,三联书店前老板,读书杂志前主编。老爷子的回忆录好几本,从知道、八十溯往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故事都大体讲完了。这部书其实是专门为读书十多年写得编后记。如果配合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历史来看,就能看出不少内容。所谓文化,其实就是时代的风潮,而编后记透露的就是时代的风潮。如果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品味读书在八十年代的启蒙作用,那么看看这本阁楼人语也就足够领略当时的情怀了。里面提到了很多人的名字和文字,既有三联书店的创办者,又有读书杂志的主编们,更有为读书杂志撰稿的作者们和为读书绘图的丁老。这些人组成了读书十多年的传奇,为何说是传奇,因为这本杂志和三联书店在八十年代扮演的角色,到今天已经没有任何杂志和出版社能够企及了。再也想象不到二十世纪西方学术名著产生的影响,更看不到各种领域的启蒙破土的文章。 (展开)
自居阁楼意气高,编读往来尽娇娆。 当年也曾经费苦,心酸欢乐知己交。 ——没想到,干点儿实事真是不容易!赞! 长居阁楼人自高,《读书》岁月自娇娆。 传承半代功自立,《读书》闲话我愿晓。 —— 书话类·月读10册·计划书目之007。
获得签名赠书,实为2017年8月出版。
编《读书》的一些文字,以前的老先生自我姿态好低,才能做得这么好的杂志
《读书》杂志最初定位在中层以上知识分子和一般读者,这个编后语集子可以稍微窥到一点八十、九十年代的风气,和想象中其实大相径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4篇
> 7人在读
> 23人读过
> 123人想读
订阅关于阁楼人语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愚公∞ 2019-05-16 23:39:38
沈昌文,三联书店前老板,读书杂志前主编。老爷子的回忆录好几本,从知道、八十溯往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故事都大体讲完了。这部书其实是专门为读书十多年写得编后记。如果配合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历史来看,就能看出不少内容。所谓文化,其实就是时代的风潮,而编后记透露的就是时代的风潮。如果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品味读书在八十年代的启蒙作用,那么看看这本阁楼人语也就足够领略当时的情怀了。里面提到了很多人的名字和文字,既有... 沈昌文,三联书店前老板,读书杂志前主编。老爷子的回忆录好几本,从知道、八十溯往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故事都大体讲完了。这部书其实是专门为读书十多年写得编后记。如果配合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历史来看,就能看出不少内容。所谓文化,其实就是时代的风潮,而编后记透露的就是时代的风潮。如果我们没有时间一一品味读书在八十年代的启蒙作用,那么看看这本阁楼人语也就足够领略当时的情怀了。里面提到了很多人的名字和文字,既有三联书店的创办者,又有读书杂志的主编们,更有为读书杂志撰稿的作者们和为读书绘图的丁老。这些人组成了读书十多年的传奇,为何说是传奇,因为这本杂志和三联书店在八十年代扮演的角色,到今天已经没有任何杂志和出版社能够企及了。再也想象不到二十世纪西方学术名著产生的影响,更看不到各种领域的启蒙破土的文章。 (展开)
1 有用 司马公常 2020-01-20 12:54:19
自居阁楼意气高,编读往来尽娇娆。 当年也曾经费苦,心酸欢乐知己交。 ——没想到,干点儿实事真是不容易!赞! 长居阁楼人自高,《读书》岁月自娇娆。 传承半代功自立,《读书》闲话我愿晓。 —— 书话类·月读10册·计划书目之007。
1 有用 书蠹精 2017-09-18 21:09:22
获得签名赠书,实为2017年8月出版。
0 有用 木南绿绿蓝 2022-06-10 11:58:44
编《读书》的一些文字,以前的老先生自我姿态好低,才能做得这么好的杂志
0 有用 Binn 2021-06-14 12:46:14
《读书》杂志最初定位在中层以上知识分子和一般读者,这个编后语集子可以稍微窥到一点八十、九十年代的风气,和想象中其实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