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从空间视野观察中国历史,重新诠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部独辟蹊径的史学著作,深具批判视野与人文关怀
*内容简介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作者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
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
从空间视野观察中国历史,重新诠释中国历史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部独辟蹊径的史学著作,深具批判视野与人文关怀
*内容简介
空间是历史的舞台。
本书运用“空间”的观念与方法,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可称为“空间维度下的历史分析”。全书分为“区域多样性”“核心与边缘”“城市与村庄”三大部分,分别讨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内地的边缘”,“权力与城市空间”,“乡村聚落形态的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等主题。作者以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动为视角,阐述幅员广阔、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历史地缘结构的形成与演进,以及此种地缘结构对地区开发进程、经济格局之演变、文化区域的分合乃至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分析区域差异及多样性与中国历史总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编辑推荐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思考“空间”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对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论”及“王朝更替”的历史阐释模式做出了恰到好处的批评,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空间结构,提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可能路径及其解释。
勾勒秦汉至明清历代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发现中国历代王朝之命脉。
在“边缘的核心”试寻孕育新生社会力量的的迹象及其土壤。
一部独辟蹊径的史学著作,深具批判视野与人文关怀。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本书认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
区域多样性的思想方法,更着意强调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构成,强调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促使我们以一种更为宏大、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在中国大历史叙述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各种区域性的历史与文化,尊重诸种形式的区域特性及其文化表现形态,承认并致力于揭示其在人类文明和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将关注的目光从巍峨的殿堂转移到乡村的庙宇、集市,从“核心”转移到“边缘”,从“正统”转移到“异端”——但这不是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改变,因为在“多样性”的思想方法中,朝廷的殿堂与乡村的庙宇、核心与边缘、“正统”与“异端”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同等意义的存在,是并列共存的关系,并无上、下或重要、次要之别。
对“边缘”(边缘区、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边缘文化)的关注是作者这些年从事田野与研究工作最主要的倾向之一,也可以说是具有个人特点的研究路径。除了对于边缘人群、边缘社会与文化的“同情”,作者还希望在“边缘”中能看到或“找到”新因素与新的社会群体的孕育与形成的迹象或可能。所以,在田野工作中,作者强调“倾听村落边缘的微弱声音”,用“心”去理解社会边缘人群的话语; 在文献分析与运用中,作者则试图从官府、文人等主流人群留下来的文献中,去挖掘弱势的边缘群体留下来的零星记录。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的创作者
· · · · · ·
-
鲁西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鲁西奇,男,1965年10月生,江苏东海人。1982-1995年间就读于武汉大学,1995年获博士学位;1989-2007年间在武汉大学工作,2001年任教授。现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出版《区域历史地理: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等专著6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
目录 · · · · · ·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1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7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11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17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23
· · · · · · (更多)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1
二 “区域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7
三 核心与边缘: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与“内地的边缘”..........11
四 村落与城市:传统中国乡村聚落与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17
五 多元、统一的中国是如何可能的?..........23
卷一 区域多样性
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区域多样性”..........35
一 景观多样性..........35
二 历史进程与道路的多样性..........45
三 区域多样性的方法论意义..........58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72
一 中国历史发展的五条区域性道路..........73
二 适应、抉择与互动:历史道路区域性差异的形成..........93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经济地带及其变动..........110
一 三大经济带格局的形成..........111
二 三大经济地带的变动..........121
三 影响地带性差异之形成及其变动的诸因素..........133
卷二 核心与边缘
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143
一 冀朝鼎的“基本经济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143
二 “核心区”概念的重新界定..........151
三 不同层级的核心区与王朝国家的地方控制方式
..........159
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175
一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转移:从关中到“三河”..........176
二 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关陇、河东与河洛..........180
三 六朝及南唐、南宋的核心区:宁镇与江淮..........186
四 中晚唐五代与北宋的核心区:汴洛与河北..........190
五 辽金元三朝的核心区:从草原到燕地..........199
六 明清两朝的核心区及其变动:南北直隶与畿辅..........204
七 结语..........211
“内地的边缘”:传统中国内部的“化外之区”..........231
一 隙地、蛮荒以及帝国疆域内部的“化外之区”..........232
二 “内地的边缘”的区域特征..........238
三 “内地的边缘”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251
“边缘”的“核心”:白莲教“襄阳教团”的形成与扩散..........266
一 问题之提出:传统中国秘密社会的结构性特点..........266
二 明清时期的鄂西北地区:“异端的渊薮”..........273
三 清中期鄂西北白莲教传播的“核心区”及其“核心集团”..........278
四 跳跃式传播:“襄阳教团”的扩散及其方式..........299
五 边缘区域内边缘人群中“核心集团”的凝聚与分散..........307
卷三 城市与村庄
空间与权力: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政治文化内涵..........325
一 城市:权力运作的场所和工具..........325
二 城墙:威权的象征..........330
三 城墙内外:城市的空间分划及其意义..........333
四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研究理路..........338
城墙内的城市?——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再思考..........348
一 问题之提出..........348
二 城墙之有无..........351
三 附郭街区的形成与发展..........358
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374
一 问题之提出..........374
二 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378
三 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389
四 从散村到集村:传统中国乡村聚落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398
五 散居与聚居形态下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方式的差异..........409
主要征引文献..........426
后记..........469
图目
图1. 汉代的经济区划..........113
图2. 隋代的经济区划..........125
图3. 秦汉时期的核心区及其变动..........180
图4. 十六国北朝至隋唐前期的核心区..........184
图5. 六朝政权的核心区..........190
图6. 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198
图7. 辽金元政权的核心区..........204
图8. 明朝与清朝的核心区..........210
图9. 清乾隆后期白莲教“襄阳教团”的核心区..........298
· · · · · · (收起)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试读 · · · · · ·
一 “空间”的力量及其意义 正如所有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如果说时间是历史学考察世界的独特视角的话,空间,就是地理学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显然,因为世界的所有表象乃至其本体都处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下,所以,历史与地理就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核心,时间与空间的观察视角与分析方法也就是认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显然,“心脏地带”(heartland)的概念,正是冀氏提出“ 基本经济区”概念的思想背景;而在冀氏将麦金德所面临的“世界”转换为“中华帝国”之后,他有关汉唐时代“基本经济区”对于统治全国之重要性的论述,也就可以浓缩为这样的格言:“谁控制关中,谁就能控制中原;谁控制中原,谁就能控制中华帝国。”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
问题的关键在于: 经济资源并非中国历代王朝赖以建立并保持其对全国统治的根本性基础,经济发达之区也不必然被王朝国家视为实现统治的根基而受到特殊重视,并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以确保其相对其他地区的优势地位;恰恰相反,经济发达之区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是王朝国家重点掠夺的对象,是利益受到损害的地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概念及其分析理路..........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城墙内外 9.0
-
- 皇权不下县? 8.3
-
-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8.6
-
- 人群·聚落·地域社会 8.3
-
-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 8.4
-
- 帝国缩影 8.7
-
- 追寻“我们”的根源 8.5
-
- 隔空传音 7.4
-
-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 8.2
-
- 建元与改元 8.9
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核心”与“边缘”(书摘)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60位教授学者所选128本“年度史书” (恪彥)
- 一个文科生的必读书目 (雲在青天)
- 新民说书目 (新民说)
- 君子不器 (菜蒲团)
- 歷史地理 (hair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沙砾于飞 2015-06-01 14:07:32
基本构架不错,论述大体亦平正通达,但对冀朝鼎之说矫枉过正,对许倬云之说过于倚重,暴露了以论带史但理论突破不足的问题。
3 有用 NOAH之舟 2015-01-25 22:24:32
这是一本普通的论文集,而已。既非关于某个专题的系统完整研究,也缺乏独到精彩的观点,简言之,既无高度也无深度。转而读许倬云的书,视野、论调、笔法都豁然开朗。
17 有用 席缪 2015-06-09 19:41:42
更向荒唐说大唐。中国的所谓大历史脉络基本都是从几位美籍华裔学者那里继承的,加上几个对于名词定义的英美二流著作,就形成一些看不出范式更不知所云的空心体系。为什么超一流的学者不说,真正说评书的人才爱说那些上下五千年的东西——土里埋的花生,偏偏要挂在树上冒充丝瓜做什么!
0 有用 卡尔松 2019-11-19 22:00:10
19153.?
0 有用 耒昔 2016-01-04 00:58:31
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