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八卦》的原文摘录

  • 顾准说过,中国人太聪明,常常追求顿悟式的大智慧,像王阳明那样,对着竹子“格物致知”,格了七天七夜,什么也没格出来,大病一场。 坏死的肌肉释放出来的肌红素等蛋白质,以及钾离子等电解质就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内脏,导致肾脏或心脏功能衰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病人几分钟内就会死去。 偏见源于无知。 人们从不厌倦于了解知识----只要这些知识是直接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的。 被毒蛇咬了之后不要用嘴吸出毒液,那是好莱坞电影的做法,不但没用,而且会引起感染。正确的做法是用肥皂清洗伤口,把被咬的部位固定在心脏的位置以下,然后赶紧去叫医生。 想知道男人为什么长乳头吗?.........男人女人在发育初期是没有区别的,人类胚胎直到第六周时性别染色体才开始表达,而乳头在第四周的时候就已经成型了。不过,这个解释只是告诉读者男人的乳头是怎么长出来的,没有说明男人究竟为什么会长乳头,因为他们似乎既不符合神创论,也不符合进化论。..........其实,男人的乳头恰恰说明了进化论的正确。按照达尔文的解释,进化是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发生的。男人的乳头虽然没用,可也没害,自然选择的压力是不存在的。所以,大自然允许大多数雄性动物保留了乳头。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还会在动物身上发现很多类似无用的器官。所以说,进化的原则不是追求完美,而是讲究实效。 (查看原文)
    机器猫 5赞 2012-12-27 14:08:22
    —— 引自第5页
  • 只有哺乳动物才能感觉到辣椒的辣,鸟类没有相应的神经细胞,对辣椒毫无感觉。鸟的肠道短,活动距离长,是传播种子的好帮手。某些植物便进化出了辣椒素,把哺乳动物吓跑,却用鲜红的颜色吸引鸟类前来啄食果实,顺便传播种子。 (查看原文)
    Shawn 1赞 2011-06-05 15:38:18
    —— 引自第41页
  • 氨基酸可以分为左旋和右旋。右旋氨基酸只能产生于化学反应中,不但对人体没有用处,而且有可能产生某些不良反应。需要将终产物中的右旋氨基酸清除掉。 (查看原文)
    Shawn 2011-06-05 16:10:02
    —— 引自第49页
  • 意志力需要大量脑细胞的参与,和肌肉活动一样,需要消耗能量,也都有累了的时候。 意志力能否像肌肉一样、通过锻炼来加强呢? 大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是可行的。 提高意志力的小方法:做事情胃口不要太大,免得意志力不够用;事先把计划写在纸上,越详细越好,这样可以提醒自己不要懒惰;把新计划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比如规定自己每天下午5点必须去健身房锻炼。一件事一旦变成习惯,所需消耗的意志力就不大了。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1赞 2012-01-24 12:39:43
    —— 引自第199页
  • 科学家认为,白日梦是非常有用的。我们做白日梦的时候,就是在把我们每时每刻的经历整理出来,把不必要的信息扔掉,把有用的信息存档备用。这项工程是如此浩大,以至于大脑必须每时每刻不停的工作,直到你需要集中精力分析一件事了,才会暂停一下,把宝贵的葡萄糖省下来留给负责进行逻辑分析的那部分神经组织。 要知道,在你动脑筋的时候,人脑其实是在休息呢。千万别因此而多吃,否则你会越想越胖。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2赞 2012-01-24 12:47:35
    —— 引自第202页
  • 这篇论文发表在2009年3月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生物化学分册上。生物学界对此很是兴奋,因为施拉姆发现的这群小分子化合物是永久抗生素的“最佳人选”。和普通抗生素不同的是,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只是切断了细菌之间的通讯联系,并不直接杀死细菌,因此也就不会让细菌产生抗药性。 永久抗生素的发现颇有些哲学意味。因为它采用了一种和敌人和平共处的办法。这样一来,病菌便失去了进化的动力,再也无法产生抗药性了。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1赞 2012-01-24 13:13:04
    —— 引自第217页
  •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放血疗法在古代欧洲的流行程度:放血用的柳叶刀成了医生的标志,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名字就源于此。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2012-01-24 13:19:57
    —— 引自第227页
  • 细菌这种不干净的东西为什么能防癌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系统是对付癌症的第一道防线,只有当免疫系统疏忽大意的时候,癌细胞才能侥幸逃脱,并迅速繁殖起来,形成肿瘤。病菌等脏东西入侵人体后,从整体上提高了免疫系统的活性,癌细胞也就难逃法网了。 那么,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否说明现代人的免疫系统越来越差呢?进化论告诉我们,人的身体是按照祖先的生存环境设计的。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比现在“脏”得多的世界里,他们一辈子接触到的脏东西比现在多很多倍,因此能活下来的都是那些免疫系统异常强大的人,他们的免疫系统早就习惯了长时间保持一级战备,随时准备清除异己分子。可是,免疫细胞是极富侵略性的细胞,它们一旦失去进攻目标,就会开始攻击自身,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所谓的“自身免疫病”(比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现代社会如此猖獗的原因所在。 免疫系统并不是天生就能识别敌我的,它们需要适当训练,这种训练都发生在婴儿时期。所以,很多医生认为儿童应该从小就接触大自然,让免疫系统受到良好“教育”。在儿童中使用很多年的疫苗本质上就是人工诱发一次轻微的感染,用这种办法刺激儿童免疫系统。进一步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发生过一次高烧的孩子长大后患黑素瘤的概率更低,显示幼时的感染能显著降低成人的癌症发病率。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2赞 2012-01-24 13:23:24
    —— 引自第326页
  • “世间万物皆为毒药,之所以有些东西没有毒性,只是因为剂量不够。”——毒理学之父 帕拉塞尔苏斯 传统理论认为,世间所有毒品都遵循两种模式。一种是线性模式,即毒性和毒品剂量呈正相关,大部分致癌物符合这种模式。另一种是阈值模式,剂量小时完全无害,只有超出了某个阈值才会产生危害,这种模式适用范围更广泛。即使是水,超出一定程度也会中毒。 前文提到的重金属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则属于另一种全新的模式——毒性兴奋效应。如果画一条毒性和毒品剂量的相关性曲线,这条曲线将是典型的“双相曲线”,低浓度时浓度越高越有益,当浓度上升到某一阈值后,浓度越高则越有害。举例说,实验证明,高剂量的辐射能杀死任何动植物,但低剂量的辐射却有助于提高植物的生长速度,并能让蟋蟀和小鼠更长寿。 “毒物兴奋效应”理论是毒理学界最具争议性的理论,因为其机理还没有搞清楚。但把毒物的概念扩展为一切生存压力,包括饥饿、高温、感染、紧张……所有那些听上去不那么美好的生理刺激。新的理论认为,适当的生存压力对生命是有好处的,生存压力会促使生命体启动应激机制,而这种应激机制具有延迟效应,在生存压力消除后仍能起到某种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能够让人的身体处于轻度的“新陈代谢压力”状态(饥饿同样也会产生这种效果),这种状态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灵敏度,这对减缓糖尿病的症状有好处。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1赞 2012-01-24 13:37:22
    —— 引自第383页
  • 糖尿病人天生能抗严寒,因为他们血液中的含糖量高,冰点比普通人更低。事实上,冬天是医院检测糖尿病的最好的季节,因为低温很容易诱发糖尿病,加重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为什么这个明显的“坏基因”会保留至今,没办法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呢?前文说过,欧洲曾经经历过一次突发的严寒,当时的人类根本没有时间适应。有人推测,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血糖含量高的人生存下来的可能性也高,在严寒的环境下反而具有生存优势。另外,严寒造成了食物匮乏,血糖根本连高上去的机会都不多。在严寒时期,丢车保帅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糖尿病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目前尚存争议,但是有一项数据很有说服力。据统计,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前三名全部都是北欧国家。 如果这个假说属实的话,这件事再一次说明:进化并不完美,自然选择是一种生物和大自然相互妥协的过程。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1赞 2012-01-24 13:52:37
    —— 引自第403页
  • 2005年6月23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一种名为BiDil的治疗心脏病的新药,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专门针对某一种族的药物,能把黑人心脏病的死亡率减少43%,但对其他种族的治疗效果却不显著。 不同种族在身高、肤色、眼睛颜色、面部轮廓、四肢比例、脂肪分布比例,甚至脑容量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不但如此,不同种族的人在生理上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黑人得高血压的概率比白人高,白人得皮肤癌的概率比黑人高,黄种人体内不含乳糖酶的比率比白人高等等。许多这类区别都被证明无法用生活习惯的不同加以解释,双方确实在基因水平上有差异。 每个人因为身高相貌智力水平不同,其结果多种多样,这才是这个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反种族歧视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做一样的人,而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爱那些和你不同的人。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直到BiDil的出现才终于让主流媒体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了。其实,要做到真正的种族平等,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让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机会活在这个世界上,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对症下药才是最有效的手段。用了种族的标签,其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选择。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2012-01-24 14:01:51
    —— 引自第415页
  •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衰老机理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实验,它第一次证明线粒体DNA的变异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线粒体DNA的变异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自由基。DNA发生变异后,线粒体的效率逐渐降低,越来越多的养料无法变成ATP,便以自由基的形式释放出来了,导致很多器官遭到破坏。 线粒体的工作效率,而不是总产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苏格兰科学家发现,线粒体功能活跃的小鼠寿命比普通小鼠要长很多,这种小鼠新陈代谢水平高,线粒体工作效率也高,产生的自由基比普通小鼠少很多。 效率才是长寿的关键。那些工作效率高的人所干的事情比懒人要多很多,他的实际寿命自然也就长很多。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1赞 2012-01-24 14:12:59
    —— 引自第418页
  • 健康生活的基因理由:作息要规律,不要挑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愉快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能保持身体健康呢?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内部都天生带有很多“坏基因”,关键是如何控制它们的表达水平。一组患有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病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度锻炼,并通过心里干预来保持积极乐观心态。3个月后,这些病人体内的许多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能够促进癌细胞增殖的基因活性下降了,而另一些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基因活性增强了。 科学家们改变光照条件,让小鼠生活在周期紊乱的环境下。结果证明,这2万个基因的表达水平虽然也在变化,但变化的周期越来越不同步。就好像一个交响乐队没了指挥,虽然每个乐手仍在奋力演奏,但总体效果越来越差。 这项研究说明,光照周期通过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改变了生命的自然规律。按照这一理论,那些受到多个基因调控的生理功能,比如情绪、发育和免疫系统等等,更可能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如果改变光照节律,就可能对生命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比如,很多与消化有关的基因与一种名为“瘦素”(leptin)的激素有关。如果这些消化基因的表达水平被光线打乱,就会影响“瘦素”的功能。“瘦素”能够降低人的胃口,对控制体重很有帮助。皮茨因认为,人造光线出现在人类生活中大约只有100年,也许正是由于人体尚未适应这种转变,才导致了“瘦素”功能的降低,从而使得现代人很容易发胖。众所周知,生活不规律,晚餐吃得过晚,都是导致肥胖的原因。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为人类防治某些疾病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查看原文)
    竹溪翠影 2赞 2012-01-24 14:22:21
    —— 引自第446页
  • 因为在100年前,心脏病还是鲜为人知的疾病,当时就连很多从医多年的医生都没遇到过一个心脏病人。 (查看原文)
    桐树 2013-07-30 21:56:56
    —— 引自第511页